<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p><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是佛教三大分支之一,形成于公元7世纪,以藏语系为主要传播载体,融合印度密教+汉地禅宗+藏族苯教,形成独特宗教体系。属于神学宗教,俗称喇嘛教。广泛流传于西藏、青海、内蒙古等中国省区,并影响蒙古、不丹、尼泊尔等地。其教义与藏族文化深度融合,成为藏族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造像艺术涵盖青铜、石刻、酥油花等形式,风格融合印度、尼泊尔及汉地元素。题材包括佛像、护法神等。</p><p class="ql-block">四大主要教派:</p><p class="ql-block">1.宁玛派(红教)</p><p class="ql-block">时间:8世纪晚期创立</p><p class="ql-block">特点:以“伏藏传承”为核心,主修“大圆满法”,强调心性本源的顿悟,僧人戴红帽。 </p><p class="ql-block">2.萨迦派(花教)</p><p class="ql-block">时间:11世纪中叶发展</p><p class="ql-block">特点:以“道果法”著称,融合显密二宗,寺院外墙涂红、白、黑三色条纹,代表文殊、观音、金刚手菩萨。 </p><p class="ql-block">3.噶举派(白教)</p><p class="ql-block">时间:11世纪创立</p><p class="ql-block">特点:注重“大手印法”的口传心授,僧人穿白袍,修行方式包含呼吸控制和脉轮调节。 </p><p class="ql-block">4.格鲁派(黄教)</p><p class="ql-block">时间:15世纪形成体系</p><p class="ql-block">特点:以戒律为核心,推崇《菩提道灯论》,僧人戴黄帽,强调显宗与密宗的融合。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郎木寺</span></p><p class="ql-block">郎木寺海拔3480米,位于甘、青、川交界处,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郎木寺镇郎木村,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1958年和“文革”中,郎木寺先后被拆毁。1981年5月,批准开放复建。</p><p class="ql-block">甘肃四川各有一个郎木寺,两寺隔着两米宽的白龙江相互守望。甘肃的叫赛赤寺,以看寺庙为主。四川的称格尔底寺,以看风景为主。现在一般把“赛赤寺”称为“郎木寺”。虎穴、仙女洞、郎木寺大峡谷以及肉身佛舍利都位于四川郎木寺。</p><p class="ql-block">郎木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寺院。两座寺院僧人合计有1000多人,占郎木寺镇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p> <p class="ql-block">丧葬习俗</p><p class="ql-block">赛赤寺的建筑比四川的格尔底寺更为气派雄伟,在阳光的辉映下更是金碧辉煌。而位于寺院西北山上的郎木寺天葬台,是安多地区最大的天葬台之一,拥有4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天葬是藏族的丧葬风俗,起源于公元7世纪左右。藏传佛教认为,人的身体由水、火、土、风四种元素组成,在灵魂离开以后,遗体应该以合适的形式归还给自然。藏区常见的丧葬形式有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和土葬,其中塔葬多用于高僧大德,火葬适用于僧人或信众,天葬是多数人选择的方式,体现将肉体回馈自然的理念,不同形式的选择仅与身份、 习俗相关,藏区普遍认为死后平等,无贵贱之分。</p><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倡导慈悲利众的精神,其核心是菩提心即“为度化一切众生而成佛”的发心,佛陀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等本生故事,是这一精神的经典体现。</p> <p class="ql-block">白塔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寺院入口处有金顶白塔八座,建于1748年,主体结构采用藏式塔风格,八座白塔分别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中的八大重要功德事件,每座塔对应佛祖不同阶段的圣迹,包括:</p><p class="ql-block">莲聚塔(诞生)</p><p class="ql-block">菩提塔(成道)</p><p class="ql-block">吉祥多门塔(初转法轮)</p><p class="ql-block">天降塔(从忉利天返人间)</p><p class="ql-block">神变塔(降伏外道)</p><p class="ql-block">息净塔(平息僧团分裂)</p><p class="ql-block">尊胜塔(延寿三月)</p><p class="ql-block">涅塔(示现涅槃)</p><p class="ql-block">塔内圣物:供奉八颗佛祖舍利(含禅宗二祖慧可传承的两颗),藏有菩提迦叶佛衣、200余套佛像及心咒等殊胜依物。</p><p class="ql-block">宗教意义:八塔象征佛教核心教义,是信徒绕塔礼拜、积累福德的圣地。</p><p class="ql-block">白塔(藏语称"曲登")源于印度覆钵式佛塔,形制演变中融入藏文化特质,塔身白色象征清净与觉悟,代表佛教智慧的终极境界。</p><p class="ql-block">时空哲学表达:</p><p class="ql-block">纵向结构隐喻佛陀证悟之路:塔基(地宫)象征世俗世界,塔瓶(覆钵)代表佛身,塔刹十三天相轮对应成佛的十三地菩萨阶位。</p><p class="ql-block">横向布局体现三界观:单体白塔常以底、身、顶分别对应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群体白塔(如八塔组合)则象征佛陀八相成道等重要事件。</p> <p class="ql-block">信仰表达</p><p class="ql-block">朝圣仪式:围绕寺院转经、磕长头等行为,信徒常以数月甚至数年时间完成十万次跪拜,视为积累功德的修行;</p><p class="ql-block">自然崇拜:对神山(如冈仁波齐)、圣湖(如纳木措)的敬畏,体现了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遗存;家庭宗教:多数家庭设有佛堂,日常念诵六字真言、使用转经筒等习俗普遍存在。</p> <p class="ql-block">转经廊</p><p class="ql-block">白塔建筑群旁边是转经廊。转经筒在藏传佛教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其核心寓意在于通过转动经筒模拟念诵经文,既可积累功德,又能消灾避难。这种习俗源于农奴制时代,因藏民普遍不识字,便通过转动经筒替代念经,既保留了宗教仪式感,又便于普及。</p><p class="ql-block">郎木寺转经筒数量庞大,僧侣和游客常围绕经筒顺时针转动,部分经筒直径可达数米,需多人合力推动。</p> <p class="ql-block">转经房</p><p class="ql-block">这里的转经筒数量少,体积大,似乎规格更高一些。</p> <p class="ql-block">和好塔</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8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修缮时增设56个转经筒,象征中国56个民族的团结,这一设计融入了时代内涵。该塔现为郎木寺景区重要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和好塔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寺院佛堂建筑群依山而建,主体建筑沿山势层层递进。佛堂外墙采用当地特有的赭红色黏土夯筑,墙基厚达两米,具有典型的安多藏式建筑特征。</p> <p class="ql-block">边玛草墙(也称白玛草墙)</p><p class="ql-block">在参观途中偶然发现有一处墙体破损,导游介绍寺院的墙体与布达拉宫一样,采用高寒地区深山灌木柽柳枝(红柳),经去皮晾干、染色后捆扎成束,嵌入墙体并压紧。</p><p class="ql-block">目的是减轻重量,中空结构降低高层建筑负荷,适应高原环境。</p><p class="ql-block">等级标志:历史上仅用于藏传佛教寺庙、贵族庄园等高规格建筑,象征宗教权威与社会地位。</p> <p class="ql-block">红石崖</p><p class="ql-block">是位于甘肃郎木寺镇的一座标志性丹霞地貌景观,因夕阳映照下呈现赤红色而得名,是观赏郎木寺日落的最佳地点。</p><p class="ql-block">红石崖被视为郎木寺的守护屏障,当地僧人每年农历六月初十会在此举行祭祀活动,祭奠山神。</p> <p class="ql-block">令人感到神奇的是,红石崖看上去像一尊卧佛,静静的仰躺在大青山山顶上,其头顶爬着一只老虎。</p> <p class="ql-block">拉近焦距,栩栩如生的石虎伏在卧佛的头顶,呈向上攀爬之势,下颌抵着卧佛的额部,亲密无间,虎尾及其后腿清晰可见,一幅自然天成的佛虎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令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的建筑特色采用藏汉交融风格,外墙以赭红色为主,殿顶装饰鎏金法轮与鹿像,形成鲜明的红墙金顶视觉效果,而这座建筑是唯一的红色屋顶,不知道其原因及用途何在?</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p><p class="ql-block">郎木寺最大的建筑,也是核心建筑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兼具宗教活动与学术教育功能,现存建筑为1981年复建后的藏式风格殿堂,平面呈回字形布局,内部有22排坐垫,每排可坐30个僧人,有七十二根藏式方柱通体彩绘,柱头雕刻八吉祥图案。四周墙上有经书、酥油花等。前殿中间的宝座为历代寺主的宝座,法会时活佛坐在宝座上给学生们讲经说法。后殿有七尊佛像,依次为白度母、燃灯佛(释迦牟尼的老师)、弥勒菩萨、释迦牟尼佛、宗喀巴大师、文殊菩萨、狮子吼佛。经堂顶部设双层金顶,下层为铜鎏金歇山顶,上层为纯金法轮双鹿造型。复建时依据传统风格绘制的《十六罗汉渡海图》壁画,采用矿物颜料绘制,历经百年仍鲜艳如初。</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供奉什么佛</p><p class="ql-block">郎木寺供奉的主要是释迦牟尼佛。在郎木寺,最为壮观的宗教活动之一就是晒大佛,实际上叫瞻佛,这是藏传佛教的一种宗教节庆活动。每到农历正月十三,郎木寺都会举行隆重而盛大的晒佛节,晾晒寺院中供奉的大型的佛教唐卡——巨幅释迦牟尼唐卡。在晒大佛的过程中,信徒们纷纷涌向大佛前,虔诚地顶礼膜拜,双手合十,口中默念着经文,祈求佛祖的庇佑与加持。</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殿</p><p class="ql-block">是郎木寺核心建筑之一,属于1980年后重建的藏式佛殿,采用传统藏式建筑风格,外墙以赭红色为主,殿顶装饰鎏金法轮与鹿像,屋顶采用金顶设计,檐部装饰繁复,兼具藏族、回族、汉族建筑元素。</p><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讲究修来世,弥勒佛是未来佛,所以更受崇拜。此殿同时也是时轮金刚学院,主要学天文地理历史等。殿内有时轮金刚坛城、如来金刚坛城。坛城为佛的宫殿也叫极乐世界。</p><p class="ql-block">通常我们看到的汉传弥勒佛多为大肚笑口形象,源于南北朝契此和尚,体现宽容慈悲的汉化特征。</p><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中,弥勒佛有化身(如未来佛形象)和‘报身'(天冠菩萨造型)两种,前者体现未来成佛的寓意,后者彰显菩萨阶位的庄严。</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殿出口。</p> <p class="ql-block">弥勒佛殿金色屋顶。</p> <p class="ql-block">层层递进的主体建筑,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金瓦殿</p><p class="ql-block">是该寺的重要建筑之一,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建筑群中的核心部分。 该殿堂始建于1748年(清乾隆十三年),由赛赤坚赞桑盖大师创建,1958年前曾设闻思、续部、时轮、印经、医学等五大学院,金瓦殿与大经堂、弥勒殿等共同构成规模庞大的佛教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肉身殿</p><p class="ql-block">殿内有个非常大的灵塔,供奉的是郎木寺第一世活佛坚参桑盖的真身,现在已全身镀金。</p> <p class="ql-block">活佛转世制度</p><p class="ql-block">藏传佛教各个寺庙的创始人,可作为活佛一直转世下去,活佛转世制度以佛教“意识相续”理论为基础,当活佛圆寂时,根据其遗言或暗示寻找转世灵童,经认定和培育后延续宗教传承。</p><p class="ql-block">第一世赛赤·坚赞桑盖(1689-1756)。出生于甘肃碌曲县,11岁出家后赴拉萨深造,师从班禅洛桑益西等高僧,系统学习显密教法。55岁担任甘丹寺第53任金座法台,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学术地位的持有者。</p><p class="ql-block">1748年应河南蒙旗亲王邀请返乡,创建郎木寺并制定寺院管理制度,编纂《甘珠尔》大藏经目录,奠定寺院宗教地位。郎木寺历经五世赛赤活佛的护持和扩建。1949年前该寺有大活佛1人、小活佛45人、僧众680人。1958年寺院遭拆除,第五世赛赤·洛藏南杰·龙仁桑盖(1938-2016)在1980年主持寺院复建,恢复传统学院建制,并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推动寺院现代化管理与文物保护。现任第六世转世灵童6岁时上任,现年8岁。</p> <p class="ql-block">宗喀巴大殿</p><p class="ql-block">大殿中间供奉的是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师,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前面中间是8岁的第六世寺主活佛照片,左边是第五世寺主活佛照片,放在一个黄金宝座上。宗喀巴大师像的背后,是第五世活佛洛藏南杰的舍利塔,他对郎木寺的贡献非常大,灵塔上全是宝石。</p> <p class="ql-block">登高俯瞰寺院大平台。</p> <p class="ql-block">寺院僧人。</p> <p class="ql-block">沿台阶拾级而上。</p> <p class="ql-block">一座座金色的恢宏大气的庙宇惊呆了我的脑瓜!</p><p class="ql-block">而殿堂内的奢华更超乎我们的想象。我们十个队友共花100元人民币请了一位寺院讲解员,带我们参观了大经堂、弥勒佛殿、肉身殿、宗喀巴殿等几个对外开放的殿堂,殿堂内金碧辉煌,精美的坛城、舍利塔、佛像、唐卡、壁画、经书、酥油花令人目不暇接,无一不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其奢华程度令人震撼!这是汉传佛教寺庙远远无法企及的奢华!所有的殿堂里严禁拍照!</p> <p class="ql-block">佛学院。</p> <p class="ql-block">大门紧锁,不知道是今天不开放还是从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医学院经堂。</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还介绍了四川郎木寺供奉的五世格尔登活佛的肉身舍利,是最著名的宗教圣物,其圆寂于1775年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肉身至今保持完好,肌肤仍有弹性,是藏传佛教中极为罕见的肉身舍利。该肉身殿是藏传佛教寺院中唯一拥有活佛肉身的殿堂,五世活佛生前为黄教(格鲁派)高僧,由第一世格尔登活佛根敦坚参尊者的传承体系延续。</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肉身曾被藏民秘密埋藏保护18年,后重新迎回寺院,虽指甲和头发不再生长,但仍被视为神圣奇迹。</p><p class="ql-block">格尔底寺还珍藏大量唐卡、佛像与藏经,体现格鲁派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看向对面,郎木寺正对着三座山,其造型貌似一张太师椅,中间石山为座椅靠背,而左右两侧前方各有一座青山正像太师椅的扶手。加之红石崖鬼斧神工的貌像,不得不说,郎木寺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 索克藏寺</span></p><p class="ql-block">位于若尔盖县唐克乡境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p><p class="ql-block">黄河九曲第一湾观测点就在寺院后方山包上。该寺建筑群依山而建,总面积达15.5万平方米,包含10座佛殿、6座佛塔及50余个转经房。每年举办木郎节、格朵节等佛事活动,其中莫郎节期间举办的转香巴法会与酥油花灯节最具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白塔四周为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转经筒。</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娘玛寺</span></p><p class="ql-block">又称努尔玛寺,始建于1834年,文革期间被毁,1981 年经玛曲县人民政府批准复建开放。 属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也有说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地处阿万仓草滩中心,平均海拔3500米。寺院藏语名“桑俄塔尔哇朗”寓意“密乘解脱洲”,其建筑群融合传统藏式风格,核心建筑包括莲花光明宫、大经堂及转经筒。</p><p class="ql-block">除了世界最大转经筒,还有千年玛尼墙、密宗坛城,更有湿地溪流、牦牛群的治愈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世界最大转经筒</p><p class="ql-block">高42.38米,重320吨,钛金筒身镶嵌1160平方米黄金浮雕,内部珍藏《大藏经》1080部共11万册,2018年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转经筒由尼泊尔工匠手工锻造十二生肖图案,底部设108部轴承支撑结构,可供多人同时推动。</p> <p class="ql-block">第一层为手工锻造12生肖塑像。</p> <p class="ql-block">六字真言塔</p><p class="ql-block">转经筒旁边金光闪闪的四方建筑,是中国最大的六字真言塔,塔身通体雕刻藏文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即佛教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是藏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的心咒,蕴含净化心灵、消除业障的修行意义。</p><p class="ql-block">每个字对应佛教教义的不同维度:</p><p class="ql-block">唵:象征佛部心,净化天界傲慢;</p><p class="ql-block">嘛:对应宝部心,消解阿修罗道嫉妒;</p><p class="ql-block">呢:关联人道欲望与执着;</p><p class="ql-block">叭:指向畜生道愚昧;</p><p class="ql-block">咪:消除饿鬼道贪婪;</p><p class="ql-block">吽:净化地狱道嗔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娘玛寺总建筑面积约36000多平方米,寺庙建筑与草地融为一体,金顶红墙的大经堂金碧辉煌,与莲花光明宫交相辉映。大经堂供奉《甘珠尔》大藏经及吉祥天女唐卡等珍贵文物。莲花光明宫内部设有转经筒、经幡阵等设施,通过宗教仪式强化信徒的信仰体验。其建筑群与自然环境融合,体现了藏式建筑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合作寺</span></p><p class="ql-block">是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名刹之一,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在安多藏区的代表寺院。寺院东侧巍然耸立着“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金碧辉煌,十分壮观。 </p><p class="ql-block">公元1678年,贝喜饶曲丹大师初建合作寺时,从地下发掘出绘有米拉日巴尊者的唐卡伏藏,以此为主尊,修建了万佛塔, 即为合作寺米拉日巴佛阁的雏形。此后由合作寺大瑜伽自在嘉杨达尔杰尊者(1821~1892)根据米拉日巴(1040~1123)遵师玛尔巴之命建造九层碉房的事迹,依制修建,故有此名,佛阁于藏历十五饶迥水鸡年(即公元1873年)扩建,名声昭彰,信众日盛,影响深远,原建佛阁毁于文革。 80年代由赛仓·罗桑华尔丹活佛主持,重建佛阁,历时6年。</p> <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佛阁</p><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米拉日巴佛阁保持了原佛阁的造型,具有浓郁的藏族宗教建筑艺术特色。佛阁顶端建有金瓦层顶以及祥麟法轮、十相自在等,金碧辉煌, 巍峨庄严。佛阁大院的四周外围建有铜制的嘛呢经轮130个,围墙顶部建有小佛塔1500座,建筑面积4028平方米,共9层高40 余米。</p><p class="ql-block">佛阁内供奉的主尊为米拉日巴尊者,第二层至第九层佛殿内供奉以米拉日巴尊者及其弟子为主的藏传佛教各派(即噶当派、噶举派、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的开宗祖师,有以喜金刚为主的密乘四部众多佛像及菩萨、护法神、米拉日巴像等各类佛像1270尊。塑像、雕刻造型优美,形态各异。各层佛殿还有许多唐卡以及壁画、彩绘、经文典籍、法器、供器、华盖、宝幢、飞幡等各种佛教文化艺术品,琳琅满目,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米拉日巴佛阁在全藏区仅有两座。如今,重建后的安多合作米拉日巴佛阁,熠熠生辉,既是广大信众膜拜的圣迹,也是安多地域文化的标记之一。</p><p class="ql-block">图为佛阁大门。</p> <p class="ql-block">大门内侧。</p> <p class="ql-block">雄伟庄严的米拉日巴九层佛阁。</p> <p class="ql-block">正在清扫落叶的僧人。</p> <p class="ql-block">入内参观门票20元,65岁以上免费。内部严禁拍照,这是置于阳台上唯一可以拍照的东东。</p> <p class="ql-block">围墙。</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拉卜楞寺</span></p><p class="ql-block">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占地总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1980年对外开放旅游。</p><p class="ql-block">走进寺院景区大门,第一眼看到的是壮观的转经筒长廊。</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1709年由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大师主持始建,经历代嘉木样大师和各大活佛的不断扩建和完善,寺院成为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以及整个安多地区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先后建有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依其用途,分为经堂、佛殿、囊欠、僧舍和其他5类,建筑特点分为石木和土木两类,外石内木。</p><p class="ql-block">整个寺庙现存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样活佛时期所建的佛殿,是位于大经堂旁的下续部学院的佛殿。</p><p class="ql-block">1982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2018入围“神奇西北100景”榜单。</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所属寺庙有139处,教权范围达甘、青、川、康、蒙古、东北及新疆等地域。它不仅成为佛家神圣的宗教禅林,而且是传播知识的综合性学府,也是整个安多地区藏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心。赢得了第二西藏之称。</p> <p class="ql-block">转经筒</p><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拥有世界最长的转经筒长廊,全长约3.5公里,共1700多个转经筒。这些经筒大小不一,大的需多人合围转动,小的周长仅约1米。</p><p class="ql-block">转经筒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法器,起源于象雄雍仲本教,具有祈福、净化心灵的作用。拉卜楞寺的转经筒长廊是信徒日常修行的重要场所。信徒需顺时针转动经筒,每次转动需单数圈(如转3、5、7圈等)。这种转动方式与藏传佛教的信仰体系密切相关,象征着对佛法的虔诚祈福。</p> <p class="ql-block">经筒外层多用布、绸缎或牛羊皮包裹,内部装有佛教典籍和六字真言。转动经筒相当于诵读经文,积累功德。</p> <p class="ql-block">沿途所见院墙及佛殿。</p> <p class="ql-block">亲切交流的僧人。</p> <p class="ql-block">步行数百米来到寺院核心区域,入口处看到用汉文和藏文的石刻:拉卜楞寺。</p> <p class="ql-block">经杆</p><p class="ql-block">广场上耸立的木柱称为经杆,藏语称为“塔钦”(dar chen)。这些经杆通常高约10米,缠绕着僧俗信众献给佛祖的经幡、哈达等圣物,是藏传佛教重要的宗教仪式载体。 </p><p class="ql-block">经杆作为拉卜楞寺的核心宗教设施,承担着悬挂经幡、传递福德的重要功能。其高度象征着对佛祖的敬仰,而经幡的持续更换则体现了信众对佛法的虔诚。</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夕,拉卜楞寺有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七层楼1座,六层楼1座,四层楼4座,三层楼8座,二层楼9座,鎏金铜瓦顶4座,绿色琉璃瓦顶2座,嘉木样大师及各大昂欠的藏式楼房31座,各个昂欠活佛住舍30院,吉哇院6所,大厨房6所,印经院1所,讲经院2处,嘉木样别墅2处,经轮房500余间,普通僧舍500多院,各种塔若干座以及牌坊等各种建筑,共占地面积达1000余亩。整个建筑气势雄伟,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堪称安多地区第一名刹。这些建筑可分为石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类,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说。建筑形式有藏式,汉宫殿式和藏汉混和式。解放后,拉卜楞寺遭到了很大的破坏。那座楼高七层的颇章玛绕佛殿在“四清”中被拆除修了电影院,殿里的那尊最大的佛像(高24米)于1958年被砸碎炼了钢铁。十年“文革”更是不堪言状,一座座佛殿变成了食品厂、屠宰场。寺门紧闭,僧众四散。寺院建筑仅仅保留原寺院西北一角,约占原寺面积的四分之一。寺址大部分被机关单位占用。上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至2020年1月26日,“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文物保护工程已经完成了原计划项目的90%。</p> <p class="ql-block">白塔</p><p class="ql-block">清代藏传佛教覆钵式佛塔,内藏舍利,现为寺内仅存的白塔,具有重要的宗教与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六大学院</p><p class="ql-block">包括闻思学院、下续部学院、上续部学院、喜金刚学院、时轮学院和医药学院,涵盖显宗、密宗、时轮学、医学等多领域,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p><p class="ql-block">闻思学院是最古老且规模最大的学院,以“五部十三级”学制闻名,涵盖《释量论》《般若论》《中观论》《俱舍论》《戒律论》五部经典。其学制严格,最高可获“多然巴”显宗学位,需通过长达20年的系统性研修方可毕业,目前仍是培养格鲁派高僧的核心机构。</p> <p class="ql-block">小和尚送小蜜蜂给讲解员,讲解员也是寺院里的僧人。</p> <p class="ql-block">医药学院</p><p class="ql-block">趁等候开门的时间差拍照学院大门上半部及其上面的天花板,下面全是人没法照,内部严禁拍照。</p><p class="ql-block">医药学院是藏医学的活态传承,仿照拉萨药王山医学利众院设立的医药学院,以《四部医典》为教材,采用“讲、辩、著、诊”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其培养的“曼然巴”学位获得者需掌握脉诊、尿诊、藏药炮制等技能,并通过对外门诊积累临床经验,现仍为甘南地区提供藏医服务,代表藏医与现代医学的对话窗口。 </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文物陈列馆</p><p class="ql-block">主要展示酥油花佛像、历代嘉木样大师的衣物和生活用品,以及帝王赠赐的金敕、印鉴等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酥油花佛像</p><p class="ql-block">是以酥油为原料制作的宗教雕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酥油花展厅是寺内唯一允许游客拍照的场所。</p><p class="ql-block">部分酥油花作品因保存限制,一般会随节庆活动轮换展出。</p> <p class="ql-block">起源与功能</p><p class="ql-block">酥油花最早起源于西藏苯教,公元7世纪文成公主进藏时将酥油花作为供品献给大昭寺的释迦牟尼佛像,成为藏传佛教的独特供奉形式。其功能在于替代原始祭祀中的杀生仪式,通过以酥油雕塑代替活体动物供奉神灵,减少杀戮。</p> <p class="ql-block">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制作需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先将酥油浸泡在冰水中降低触感温度,通过浮雕、浅浮雕、镂雕等技法塑造人物、动物、建筑等形象。作品需经数年经验积累才能独立完成复杂创作,常由多位工匠协作完成。 </p> <p class="ql-block">每一尊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精美绝伦的,而制作过程的繁杂和艰难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因为要在低温下操作,冻坏手指是常见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文物陈列馆</p><p class="ql-block">历代嘉木样大师遗物:包括衣物、生活用具及修行法器,反映活佛起居与宗教活动历史。</p><p class="ql-block">帝王御赐文物:如清代金敕、印鉴及嘉庆帝御赐“佛光普照”牌匾等,体现中央政权与寺院的联系。</p><p class="ql-block">走在前面的僧人是我们的讲解员。</p> <p class="ql-block">大金瓦寺</p><p class="ql-block">大金瓦寺(又称弥勒佛殿或寿禧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拉卜楞寺的核心佛殿,建于1788年,以鎏金铜瓦屋顶和尼泊尔风格弥勒大佛著称,兼具宗教与建筑艺术价值。由第二世嘉木样活佛贡曲乎久美昂吾于1788年主持修建,遵循第六世班禅的法旨,仿照后藏江仁钦宗尼泊尔风格设计,是拉卜楞寺最高、最显眼的建筑之一,标志着寺院的宗教核心地位。</p><p class="ql-block">殿高近30米,外观为5层藏汉混合式楼宇,暗棕色“边玛”墙与绛红主墙相映,顶部覆鎏金铜瓦,饰有铜狮、铜龙等法器,阳光下金碧辉煌。实际为3层,巧妙设计开窗形成5层立面错觉。殿内供奉8米高尼泊尔风格弥勒鎏金铜像,两侧为八大菩萨像,藏有纯金汁书写的《甘珠尔》大藏经。</p> <p class="ql-block">寿喜寺匾额</p><p class="ql-block">嘉庆皇帝赐名“寿喜寺”并题匾,体现了清廷对藏传佛教的重视及拉卜楞寺的宗教地位。该匾额采用汉、藏、满、蒙四种文字书写,金字红底,风格庄重华贵,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在参观途中偶遇二位戴黄帽着大红袍的僧人,他们看上去与众不同,也是第一次看到。之前看到的僧人基本上不戴帽子,穿的僧袍多为右侧光臂膀,据说是为了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从其母亲右腋下出生而设计的。</p><p class="ql-block">黄色僧帽:格鲁派僧人传统上戴黄色僧帽,这种颜色在藏传佛教中象征智慧与修行境界。 </p><p class="ql-block">红色僧袍:格鲁派僧人常穿红色僧袍,尤其在重大宗教活动中,红色被视为权威与神圣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最常见的僧人衣着。</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p><p class="ql-block">全称闻思学院经堂,由一世嘉木样活佛于1709年主持初建,是拉卜楞寺六大学院中规模最大的显宗学院建筑。作为全寺宗教活动的核心场所,其位处于寺院中轴线,藏语称“铁桑浪瓦”,历史上历经多次扩建:1772年二世嘉木样将立柱增至140根,可容纳三四千僧人;1946年五世嘉木样增建前殿院,形成占地10余亩的完整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由前殿、正殿、后殿组成,前殿为汉式风格,琉璃瓦顶与雕梁画栋相映;正殿为藏式建筑,悬挂乾隆御赐“慧觉寺”匾额;后殿供奉鎏金弥勒像及历代活佛舍利塔。</p><p class="ql-block">殿内藏有《甘珠尔》等经典文献,装饰唐卡壁画、鎏金法饰,并保存刺绣佛像、幢幡宝盖等宗教文物。</p><p class="ql-block">大经堂是“磋钦措兑”(全寺最高会议)的举办地,僧人每日在此诵经、辩经。参观由右侧的侧门入内。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年长的僧人,有的已经是白发苍苍。他们头戴黄帽身着大红袍,盘坐在座垫上诵经。刚才在路上偶遇的两位僧人就是来这里诵经的。</p> <p class="ql-block">参观结束后返程路上,自由活动,边拍边走。</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不仅殿堂高大雄伟,各色各样的院墙也是很出片的啊。</p> <p class="ql-block">甘南之旅,我们先后参观了郎木寺、索克藏寺、娘玛寺、合作寺、拉卜楞寺,重点参观郎木寺和拉卜楞寺,其他仅外观或局部观。对藏传佛教有了初浅的认识了解,寺院的规模、建筑的外观与内部陈设的奢华程度超乎我们的想象。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多采用红墙黄瓦的宫殿式风格,屋顶常装饰法轮、法幢、宝瓶等法器。白墙象征纯洁(布达拉宫白宫),红墙代表威严(红宫及萨迦派寺院),边玛墙用灌木枝条捆扎成束,端部染黑形成韵律感,白色圆点排列象征星辰。金顶体现佛性光辉。</p><p class="ql-block">艺术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有雕刻、壁画、转经筒、经幡、坛城、唐卡、酥油花等,其数量之多及华丽的程度完全超越了之前的认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