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泰州城里城外满布着大大小小的街巷,据《江苏省泰州市地名录》载,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泰州城有238条街巷。一条条街巷,就是一段段历史,就有一个个故事。涵西街便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我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泰州东乡,从小就常“上街”玩,对迎街榻子门店面、处处民房青砖黛瓦印象特别深;1972年起就穿街走巷在泰州城区工作近十年。自参加供销社工作后,由于业务需要,常往返于泰州各公司、仓库、车间,对泰州城里城外的街巷略知一二。2012年,我全家定居泰州主城区城南生活,城北一带常光顾。</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8日从扬桥口经过,但不见昔日围墙,飞檐翘角的仿古戏台串联起廊桥、重檐八角亭阁,围成宽敞的北广场,给人焕然一新、豁然开朗的视觉,但因有事没有停留。9月20日上午,遇上入秋以来的凉爽天气,送小孙子到中山塔“雪娃娃”培训写作,有1个半小时的时间差,便前往涵西街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涵西街如何得名?在北城河北边有南北方向的一条河,它属淮河水系,南端(有地下涵洞)与北城河相临,北端汇入卤汀河。《〔民国〕续纂泰州志》记载,“在北门东坝下,为草船丛集之地”“有嘉庆年革官草行弊石碑”。这就是泰州人熟知的草河。</p><p class="ql-block">晚末民初,东坝口南至大东桥北至草河头两段河道淤塞后被填埋。新中国成立后,泰州市城建为沟通上下河水系,在草河旁修建了地下涵洞,使草河水与北城河相通,保证上下河水流通。沿草河西侧街道因位于涵洞西侧,也有了新的名字——涵西街。现北从南通路段杨桥口至破桥口、南从紫藤路草河涵洞至西坝口、东起草河西至稻河这范围内统称涵西街区。而上几年修复的稻河向西、五巷古民居一块则称为稻河历史文化古街区。</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临水而居是先民们优先选择,造就了泰州稻河、草河之间的“扬桥口”地区商业繁荣。新中国成立后,扬桥口向南至西坝口段的海陵北路两边,商品经营以经销铁木农具、篾制生产生活用品、渔网渔具、篙竹、小百货小五金等闻名,较有印象的有泰州渔网厂门市部、红星百货店、土杂公司门市、山竹商店等旧址和一家连着一家的生产生活用具特色专卖店;扬桥口向北至赵公桥的海陵北路二边以粮油蔬菜农产交易市场闻名。还记得读小学六年级时,凌晨3时许和表哥一起带一支扁担二只米袋,由苏陈步行20里至泰州扬桥口北,向停在稻河的米船上买回30斤米(贸易价)以补春荒口粮之缺的情景。</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前,涵西街区和老城区五巷、钟楼等民居一样,是青砖黛瓦人口密集的居民聚居地。居民以租住按解放初期没收改造私房政策收归公有的房产为主,平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三代蜗居一室、八九户合走一处门堂之家不足为奇,住房普遍不通自来水、没有卫生间厨房,家家烧煤炉。天刚亮,挑水工在巷子之间穿梭,为需要者有偿服务;“倒马桶”“粪卖”的叫喊划破黎明;生“炭炉”的烟味从巷头飘到巷尾;沿河水码头上汰洗衣服、洗菜淘米、担水洗涤从早到晚川流不息。房屋破损年久失修,遇到连续阴雨,屋顶漏雨、地面漫水、门窗漏风……以后每年增加投入,总是欠账太大、僧多粥少,难以改变……1996年,泰州地级市设立,注重发展经济、提高职工收入、着力改善民生,以莲花为名的八个居民住宅区(每区3千余套)商品房首当其冲,迎合了老城区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加之企业改制,随着时间推移,进入21世纪,受保护没有拆迁的涵西街和老城区其他受保护没拆迁的地方一样,除少数老人守护“历史”外,大部分民居成为空关门、闲置房。为统一规划、留住乡愁记忆,保护文化遗产,修复修缮历史文化街区提上日程。</p><p class="ql-block">2021年,涵东、涵西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项目启动,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经几年的辛劳,2025年元旦,地处泰州主城区南通路南、扬桥至破桥段的“扬桥口”段涵西街区开街仪式在北广场举行。北广场以古色古香的翘角戏台为中心,以廊桥连接戏台至重檐八角亭,1600余平方米宽旷的大广场成为游客健身休闲、游乐观赏活动场地,令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涵西街至海陵北路古民居大部分整修一新(中段部分仍在修复中),以麻石铺路、青灰砖墙、小瓦屋面、高脊翘角为特点展示泰式民居新风貌。沿草河西侧沿岸则广植绿树花草,间设凉亭、廊桥、太湖石,风景迷人。</p> <p class="ql-block">当日,我从草河南部走进涵西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紫藤路。这条短小的东西向街道,名字来源于历史上那株古老的紫藤树。它曾静静矗立在紫藤路西段(老富春饭店北侧),与已消失的东街与犁头街交汇处,浓荫覆盖,宛如游龙,每当回忆起便如临其境。</p><p class="ql-block">傍涵西街所处地段是草河,昔日下河农民以小船载以柴草、稻麦杂粮、瓜果蔬菜来交易,以换取日用品、捎带肥料回家。这里商贸历史源远流长。草河两岸,深宅大院鳞次栉比,很多名门望族在此居住,是官宦乡绅建宅首选之地,周氏(吴氏)家族的宅邸即于此,巨宅翩连、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周氏(吴氏)住宅现存体量最大、最为完整,可谓泰式民居的典范,俗称“九十九间半”。之所以不建满一百间,据说因为“满则有损”。</p><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该建筑原为周彬所建,后因周家衰落被盐商吴熙彭购得。吴熙彭在保留原有结构基础上进行扩建,形成了“不建满”的独特格局,既体现“满则有损”的传统观念,又彰显其财力与审美。 建筑群是泰式民居风格,以木雕、石雕、砖雕为装饰特色,青砖小瓦、猫头滴水、硬山屋面、变形寿字叠翘角,花格门窗,箩砖铺地(室内)。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由4条轴线排列的14个天井构成10余个完整院落。宅大门三间,面东而偏南,雕花门楼,檐口处是仿木椽的磨砖封檐,大门两边有两只方形石鼓。建于民国年间的蝴蝶厅,彩色水磨石地面至今图案分明、色彩鲜艳。据考证,这是苏中地区第一块用西洋工艺建造的水磨石地面。</p> <p class="ql-block">大门内是小天井,天井北第一条轴线上有男厅、女厅、堂屋前后三进房屋。第二条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分别是照厅、厅屋、穿堂、堂屋,比东侧的更为高大。第二条轴线再向西是前后四进的第三条轴线上的房屋。过第三条轴线是最西侧的花厅等。花厅北还有独立小院一座,又称小花厅。</p><p class="ql-block">据地方耆老讲,周氏住宅系周彬(字文涛)在太平天国时期发家所建。《续纂泰州志·笃行》与《吴陵野史》中均有“周文涛传”,引录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续纂泰州志·笃行》:“周彬字文涛,以居积致富,资雄一乡。为人刻苦沉毅,遇事甚有担当。邑中有大兴作,如修学宫、尊经阁、北关外吊桥,彬皆独出巨资,自身督役,决不假手他人。以故工坚、费省,蒇事甚速。生平尤喜培植士林,凡会试公车(士子赴京考试旅费等)、乡试卷烛、书院膏火皆输巨款,以助经费。其他善举,皆知无不为。慕文好施,始终不倦。子锡恩字燮卿,江西补用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吴陵野史》:“周文涛名彬,以字行。微时,贩售鸭卵为生。有戚自太平军至,主于其家,后归故里,囊存周处,久不复至。启视之,则储金累累然。由是经营生计,家日益富,最盛时,达九十余万。居尝语其子曰:持盈保泰有三要:勿作官、勿开典、勿营钱庄。能如此,可永为富户也。讵周殁,其子不能守遗训,捐分省补用道,钱庄、典肆亦先后成立,不五十年,资产乃荡尽。人于是始服周之卓识,为不可及也。子锡恩字燮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文涛发家后,就在泰州草河头西侧营建了这一宅第,超过明末清初泰州宫、陈、俞、缪四大乡绅的府第,华居泰州之首。其子周燮卿不能遵父遗训,开典当、开钱庄、捐官,未五十年,遂将家产荡尽,成了个败家子。由于其用钱捐的官,没有地方上任,泰州有民谚 “周燮卿做官——没处到任。”家败后所有的房屋全部卖给了吴熙彭,成了吴氏住宅。</p> <p class="ql-block">走进这座宅院,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繁华的年代。青砖黛瓦、木雕石雕、砖雕美轮美奂,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我的荫高、荫栅二位叔曾祖父就离开苏陈郭家场,在这里曾租住二进房屋,以为子孙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2002年,周氏(吴氏)住宅建筑群获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泰州市出资修复周氏(吴氏)住宅,入选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2015年经泰州市中医院改造后,成为兼具文物保护与中医药文化展示功能的复合型场馆“中医文化展示馆”,将古建筑文化遗产与传统中医文化相结合,共同展示着泰州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除了周氏住宅外,涵西街还有多处地方名人故居,其中,陈厚耀书房和戈氏住宅均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陈厚耀,清代泰州籍著名经学家、历算学家,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参与编纂《律历渊源》等历算重要著作。书房面阔三间 13.1 米,进深七檩 8.32 米,脊檩高 5.54 米,硬山顶,抬梁式架构,为明式建筑。明间中柱脊檩下有山雾云和抱梁云装饰,复盆柱础上垫有木础。建筑面积136.14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9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陈厚耀读书处具体坐落在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涵西街56号。清代算学家陈厚耀曾任翰林院编修,其《春秋长历》《春秋氏族谱》收入《四库全书》。作为陈厚耀先生曾经深入研读、勤奋学习的地方,陈厚耀读书处不仅是泰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广大市民和游客了解泰州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读书处建筑古朴典雅,修复工作尚未完成。</p> <p class="ql-block">涵西街古民居是泰式民居的代表。很多民居都借助了以院落为中心的交往空间。房屋基本上一律朝南,结构布局大致相同,有连三进,有四合院,大门朝东,后门朝西,家家皆有大门堂,很有气派。以中国传统的“间”作为民居的基本单位,由“间”组成“屋”,“屋”围住天井组成“院落”。通常沿轴线渐次展开,以堂、院为中心分若干进院落,登高鸟瞰,有比较丰富、完整的“第五立面”。有的富商的宅院甚至有几条轴线。但泰式民居中少有四合院,通常由厅堂、穿堂、堂屋、正房构成,没有厢房,原因是泰州属季风影响下的亚热带湿润气候,东西厢房在夏季十分炎热。小型的民居只有一个天井,大中型民居则有多个天井和庭院。厅堂是泰州传统民居中家庭生活的场所,是家庭活动的中心,也是联结全宅的中心点。庭院天井是泰式民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内容。前后两进之间用两道围墙相连成小天井,构成一个又一个小院落,侧设小花台,享受花草树木每天变幻莫测。天井小,占地少,但能够满足采光、通风、排水的各方需要。每进之间可分可合,前后相连而又各自独立,封闭中更显得分外宁静。通风换气,接受日照,解决采光;排泄或收集雨水,通过水池和绿化的设置来调节小气候,满足室外纳凉、休息、活动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戈氏住宅始建年代无考,占地约200平方米。大门东向,两侧有八字墙,前临草河。仪门一间,将军门式,有内外门楼,设垂莲柱,下置石鼓。主体建筑两条轴线,东边有照厅、厅屋、堂屋。厅屋面阔三间10.55米,进深七檩6.7米,脊檩高4.9米,前带船棚卷,用荷叶墩、栌斗、枫栱等雕刻构件,为明代建筑。厅屋后为三间堂屋。西边为两进堂屋。最西边还有小花园、水池及廊屋。</p><p class="ql-block">门楼上方精美的砖雕,侧面砖墙上的“照壁”,无不彰显着古民居的淡雅与实用。它们在岁月里历经了百年沧桑,深深融入了先贤们的思想与智慧,依然对当今的人们有着启示作用。</p> <p class="ql-block">古民居之间的麻石街,更是承载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风貌,人们在这条小街上留下了无数的印记。经过岁月雨水的打磨,那些印记逐渐褪去,只剩下一块块长长的麻石让人追忆。悠长纵深的麻石铺街见证了泰州古民居的前世今生,也见证了人世间的兴废更迭,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一座城市文明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钱桂森故居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由进士钱桂森所建,现存门楼、照厅、堂屋等结构,硬山屋面,面阔五间,建筑面积600平方米,主体保存完好。修复工作列入计划。</p><p class="ql-block">钱氏家族出自吴越钱氏,是泰州一代书香门第。钱桂森和钱存训分别是清代高官和著名汉学家,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钱桂森与钱存训,便是这一家族的杰出典范。钱桂森,作为吴越王钱鏐的后裔,曾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与咸丰、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翁同龢交情深厚,其门下更出过民国总统徐世昌、段祺瑞等风云人物。</p> <p class="ql-block">同泰当铺位于泰州海陵区涵西街北部,始建于清代。初名衡泰,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更名为同泰。当铺的规模很大,居稻河、草河之间,大门对着现在的海陵北路,后门在涵西街北段,拥有仓库楼房百余间,中间里面有一座更楼,可以居高了望,值更人配枪以防盗匪,时为泰州城里最大的当铺。按旧泰州对商业行业的排序:一当铺,二钱庄,三油坊,四布庄,等等,同泰当铺也是旧泰州最大的行业实体。抗战前该铺管事(经理)为曹德良,后换为胡寅生,有职员五十多人。建国后同泰当铺关闭,后改设为扬桥电器商行。</p> <p class="ql-block">同泰当铺的青皮踏脚石。</p> <p class="ql-block">大家望族的入住,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泰典当行初建于晚清,拥有仓库楼房百余间,体量和规模为苏中地区当铺之冠,也是老泰州此行最大的实体,反映了街区昔日的商业成就,以及对里下河广袤地区的深远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一进进修旧如旧的青砖黛瓦、方格屏门、青皮踏脚石、木柱顶梁的泰式古民居,映衬地方特色。一个地方的古民居往往就是属于一座城市不能够复制的历史印记,是属于“活的记忆”。如果一座城市没有了古民居的存在,那么,这座城市的历史就会黯然失色。古民居不仅应该成为一道文化景观,更应该释放其中的文化情怀,成为留住乡愁的重要标准。</p><p class="ql-block">要留住我们的乡愁,就必须保留住这些不可复制的古民居,它们属于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也是留住乡愁的重要组成元素。因此,保护古民居,将会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守得住城市的根,这座城才会彰显厚重的底蕴。</p><p class="ql-block">图为徐家桥西巷房屋、路面整修一新。</p> <p class="ql-block">临河照壁。</p> <p class="ql-block">花瓶形的门洞为北广场的东南(涵西街)入口。</p> <p class="ql-block">2021年启动的涵西历史文化街区在原有修复基础上,在同泰典当行北侧修建了仿古戏台及1600平方米的广场,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娱乐的新场所。</p> <p class="ql-block">重檐翘角亭的鎏金木雕。</p> <p class="ql-block">重檐翘角亭底座石雕。</p> <p class="ql-block">泰州涵西街北广场揭开了她的红盖头,也揭开了这条涵西古街的新篇章。站在修缮一新的石板路上,青砖黛瓦间流淌着历史的厚重,而咖啡馆的香气与糕点的甜味又为街区注入现代活力。这种“旧”与“新”的碰撞,恰是涵西街最动人的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北广场的仿古戏台与八角亭,曾是草河畔商贾云集的见证,如今成了市民休憩的文化地标。老泰州餐饮的鱼汤面、虾籽面、蟹油面、烫(煮)干丝、肉包、菜包、豆沙包,小炉烧饼、水酵饼、大蔴团、油条,见山咖啡的庭院茶话,让传统与时尚在此交融。</p><p class="ql-block">涵西街的布局适应了人们对文化记忆的渴望。年轻人打卡拍照,老人寻找童年味道,涵西街既成为本地人的“乡愁地”,也化作游客的“潮玩区”。未来,随着传统店和网红店铺的入驻,这条古街或将延续“里下河门户”的繁华,用“绣针绘画卷”的精细,为泰州古城写下新的诗篇。</p><p class="ql-block">让传统与时尚在此交融。周氏(吴氏)住宅、陈厚耀读书处、戈氏老宅、同泰当铺等文保建筑经过“修旧如旧”的匠心修复,既保留了明清建筑的木雕纹样,又为非遗展示提供了空间。这种“老建筑装进新产业”的模式,让历史不再只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可触摸、可体验的生活场景。修缮古民居是守护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维系乡愁记忆的纽带,通过“修旧如旧”原则实现文化传承与民生改善的双向赋能。让古建筑“活起来”,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