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家住在离城镇较远的深农村,那时侯日子过得紧巴,花钱买东西是件稀罕事。谁家缺什么,都是拿粮食跟走街串巷的小贩换。换苹果、黄杏用小麦,换豆腐得掂着大豆,打香油则要端着芝麻去,就连我上学用的铅笔、橡皮,也是用鸡蛋换来的。打我记事儿起,就总跟在大人身后,看他们做这些以物换物的营生,那些场景,到现在都清晰得像昨天。</p><p class="ql-block"> 夏初的时候,村头的桐树刚开出喇叭花,换黄杏的小贩推着独轮车就来了,车轱辘压着坑洼的土路“吱呀响”。然后扯开嗓门吆喝:“拿麦换杏喽”。每回这声音一落,我奶奶就从院里快步跑出来,朝着小贩喊:“等一等,俺这就去拿麦子!”转身就往粮囤跑,用葫芦瓢从囤里挖上两瓢小麦,掂量着能换几颗杏。</p> <p class="ql-block">小贩的杏倒不是全黄透了,有一半还带着青头,可凑近了闻,那股子香甜味直往鼻子里钻。他接过奶奶递来的麦子,先伸手抓一把搁在手心,来回搓几下,又往嘴里丢几颗嚼嚼,嚼完才点头:“这麦子干得透没问题。”边说边把挂在车把上的铁皮秤解下来。等秤杆刚平了星奶奶就笑着跟小贩讨价:“多给孩子一个呗,孩子盼这口好几天了。”小贩不情愿的笑着说:“多给一个我可就少收二两麦子喽!”最后还是从车斗里捡了个不算小的青黄杏,塞到我手里。</p><p class="ql-block">我攥着那颗杏,连皮上的绒毛都舍不得蹭掉,一路小跑跟着奶奶回家。等她用井水洗干净了,我才小心翼翼地咬下一口——果肉面面的,甜津津的汁水顺着嘴角往下流,那股子甜,比后来吃过的任何水果都让人记挂。吃完杏,我还会把杏核收起来,洗干净晒干,攒着跟小伙伴们玩抓石子的游戏。 </p> <p class="ql-block">除了换杏,我最盼的就是换铅笔和橡皮。那时候上学,一支铅笔、一块橡皮都是宝贝,家里不会专门花钱买,全靠攒鸡蛋跟收废品的小贩们换。我每天下午放学总是先跑到鸡窝收鸡蛋,小心翼翼地放进瓷罐里生怕碰破了。有时候母鸡下蛋少,我还会去村头的草丛里找别人家的鸡偷生在草垛里的蛋,总想着多攒点能多换点东西。</p><p class="ql-block"> 换文具的小贩大概五天来一次村里,骑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后座绑着个大竹筐,筐里除了要收的废品,还装着五颜六色的铅笔和橡皮。每回听见他“收废品换文具喽”的吆喝,我就抱着攒了许久的鸡蛋跑过去,把鸡蛋一个个摆在他面前的木板上。小贩会拿起鸡蛋,对着太阳照一照,看有没有散黄的,确认都是好的,才从筐里拿出文具让我挑。</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我只攒了三个鸡蛋,攥着鸡蛋的手心全是汗,生怕换不到想要的带花纹的铅笔。老李爷看我盯着那支铅笔直瞅,笑着摸了摸我的头:“小子,三个鸡蛋换不了带花纹的,给你一支普通的铅笔,再添块小橡皮,中不?”我连忙点头,接过铅笔和橡皮,宝贝似的揣在怀里,回到家还特意找了块布包起来,上课的时候都舍不得用。</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去镇上读初中,第一次用零花钱买了支带花纹的铅笔和一块香味橡皮,可总觉得没小时候用鸡蛋换来的顺手。现在超市里的水果、文具琳琅满目,花钱就能买到,可我总想起80年代的那些日子,囤里囤着的麦粒、瓷罐里的鸡蛋、小贩们的吆喝声,还有攥在手里的杏、铅笔和橡皮,那些都是实打实的烟火气,藏着最朴实的甜,一辈子都忘不了。</p> <p class="ql-block">感念您的关注,点赞,惟愿诸位师长,四时安宁,顺遂无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