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艺术中心

盛培敏

<p class="ql-block">地处浦东滨江核心区域,上海世博文化公园原法国馆址,如今焕然一新为上海罗丹艺术中心。这里不仅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记忆,更成为艺术对话的当代舞台,本次展出的106件作品全部是真迹,堪称一场穿越时空的雕塑朝圣之旅。其中《思想者》,《夏娃》,《青铜时代》,《巴尔扎克》和《加莱义民》五件国宝级杰作尤为瞩目,静静地诉说着大师对人牲,生命与灵魂的深刻叩问。</p> <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大尺寸版本), 1877年</p><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是罗丹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作品。当时罗丹为卡里耶 - 贝勒斯工作,因工作需要生活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青铜时代》正是在这里创作完成的。此前,罗丹在意大利旅行期间,特别是在佛罗伦萨,亲眼看到了米开朗琪罗的作品而深受启发。《青铜时代》的造型灵敏且充满活力,是对模特的所有角度进行仔细研究的结果,模特原型是一名年轻的比利时士兵——奥古斯特 -涅特。罗丹不偏重任何视角,甚至去掉了所有外部属性以释放姿态,使雕塑得以在空间中展开。</p><p class="ql-block">1877 年,《青铜时代》在布鲁塞尔艺术圈展览期间,公众和媒体对罗丹如此大胆的创作既钦佩又困惑,他们指责罗丹是直接在模特身上翻模制作的这件雕塑,然而艺术家们为他作证。公众对罗丹才华的不认可使他很受伤,但他还是从这场争议中走了出来,并最终获得了公正对待。1880 年,法国政府收藏了该作品的石膏版本,并订购了一件青铜铸件。正如罗丹所强调的那样,“这个人物具有所有神秘的、精巧的细微差别和现实的能量”。</p> <p class="ql-block">《夏娃》(大尺寸版本)</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从 1881 年开始构思到最终向公众展示中间间隔了数年之久。为罗丹摆姿势的年轻意大利女模特其间失踪且再未回过工作室,于是罗丹将这件作品搁置一旁直至 1899 年。在这一年,一个罗丹于 1883 年创作的该作品的小尺寸版本获得了成功,罗丹因此决定以此作品当时的状态在比利时和荷兰展出。作品某些部分未完全完成,“表面粗糙不平”,但这并不妨碍公众对这件强烈且富有表现力的作品表现出热情。</p><p class="ql-block">毫无疑问,这件雕塑的构思与《地狱之门》有关,并与其前一年创作的《亚当》的形象相呼应。作品的姿态展示了罗丹对米开朗琪罗的钦佩:夏娃的头垂在弯曲的手臂之间,让人联想到忏悔的夏娃,形象与米开朗琪罗在意大利罗马的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上绘制的夏娃相似。在这里,罗丹将偶然性视为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后来坦言 :“我看到我的模特身上所发生的变化,却不知原因所在;我修改了轮廓,天真地追随着不断变大的身型持续变化。有一天,我得知她怀孕了,我明白了一切。肚子的轮廓几乎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我当然没有想到要将一个孕妇作为诠释夏娃的模特;一个意外,对我而言是一个好的意外,就这么发生了,这对人物特点的塑造提供了独特的帮助。然而不久之后,我的模特变得越来越敏感,她觉得工作室太冷了;她来的次数越来越少,后来干脆不来了。这就是我的夏娃没有完成的原因。” (艾蒂安·杜雅尔丹-博梅茨,1913 年引用)</p> <p class="ql-block">《思想者》(中尺寸版本)</p><p class="ql-block">《思想者》最初被命名为《但丁》,后被称为《诗人》,最后以《思想者》这 个名称为世人所知。本次展览展示的是《思想者》这件举世闻名的作品的原始 尺寸版本,高度为 72 厘米。这个尺寸版本的《思想者》出现在《地狱之门》的 楣板中央,作品中的人物似乎在沉思人类激情带来的折磨和戏剧性。 造型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思想者》是罗丹对自己所崇敬的西方古代艺术, 特别是《贝维德雷躯干像》以及米开朗琪罗《朱利亚诺·德·美第奇像》的致敬。</p><p class="ql-block">然而,《思想者》是在 1903 年的大尺寸版本被制作之后才真正成为一 个具有象征意义和强大的人物作品,具有普遍影响力。“将人作为人性的象征来 展现,粗犷而勤劳的人会在工作的过程中停下来思考,行使他区别于野兽的一种 能力。</p> <p class="ql-block">《加莱义民:穿衣服的皮挨尔.德.维桑》,1887年彩色石膏</p><p class="ql-block">和以往创作一样,罗丹对《加莱义民》中每个人物都进行了真人大小的人体雕塑 研究,然后再设计其披上外衣的版本。雕塑过程中,罗丹用真的衣服直接在石膏 体上塑造成型。</p><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的是《加莱义民》六人之一皮埃尔·德维桑的人体雕塑,罗丹为他塑造 了一个无头无手的裸体版本。在最终的版本里,他衣衫褴褛,脖子上套着绳索。 根据 1886 年前后罗丹工作室的一张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物的塑 造没有衣服和绳索的过程稿。</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巴尔扎克纪念像》,1898年</p><p class="ql-block">1891 年,法国文学协会委托罗丹为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1799—1850)建造 一座纪念雕像。于是罗丹前往巴尔扎克的家乡都兰搜集资料,巴尔扎克在那里写 下了《幽谷百合》(1836 年著)等名篇。罗丹花了连续 6 年的时间给巴尔 扎克的头像、身体、睡衣等做了很多设计,最终在 1897 年制成雕像,成为罗丹 一生成就的至高点。不过最终的作品因为太过于前卫,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赞 助商不接受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罗丹至死都拒绝出售该作品或将其铸成青铜雕像。直到 1939 年,这座青铜纪念雕像才竖立在巴黎拉斯拜尔大道上。《巴尔扎克纪念像》对于罗丹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曾讲过:“这件被人嘲笑、被人因为无法摧毁而刻意蔑视的作品,是我一生的成果,是我美学的支点。”</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巴尔扎克人体立像研究(无头)》,1893年</p><p class="ql-block">1891 年,法国文学协会委托罗丹为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1799—1850)建造 一座纪念雕像。于是罗丹前往巴尔扎克的家乡都兰搜集资料,巴尔扎克在那里写 下了《山谷中的百合》(1836 年著)等名篇。罗丹花了连续 6 年的时间给巴尔扎克的头像、身体、睡衣等做了很多设计,最终在 1897 年制成雕像,成为罗丹 一生成就的至高点。不过最终的作品因为太过于前卫,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赞 助商不接受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罗丹至死都拒绝出售该作品或将其铸成青铜雕像。直到 1939 年,这座青铜纪念雕像才竖立在巴黎拉斯拜尔大道上。巴黎的罗丹博物馆藏有数百件《巴尔扎克》过程稿,显示出罗丹十分重视这件作品。这些过程稿包括部分人体雕塑研究,比如这件《巴尔扎克人体立像研究(无头)》。</p> <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耶-⻉勒斯 ,《梳着辫⼦的年轻女子》,1870年</p><p class="ql-block">《梳着辫⼦的年轻⼥⼦》创作于 1870 年,虽是卡里耶-贝勒斯署名,作品也符合他整体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但是经过广泛的艺术史研究以及严谨的造型和风格分析,它被鉴定为罗丹的作品。《梳着辫子的年轻女子》刻画的是一位年轻女子的裸体半身像,她有着非常精致的发型,头发上装饰着一直延伸到右肩的花环。此外,不同于卡里耶 -贝勒斯构想出的那些带有表情诱惑或者几分谄媚的女性形象,罗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一种更加平和、内省的品质,不试图诱惑或取悦他人。</p> <p class="ql-block">《爱》,1865年</p><p class="ql-block">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艺术家们研究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艺术作品和文本,同时还研究基督教的宗教历史。这位守护着熟睡孩子的年轻女子代表维纳斯——罗马神话中的爱神(对应希腊神话中的阿芙罗狄忒),她正在守护她的儿子爱神丘比特睡觉,长着翅膀的小孩代表丘比特。起初,卡里耶 - 贝勒斯是在 19 世纪 50年代为英国明顿陶瓷制造局做了这个设计,后来他雕刻了同款汉白玉作品,还制作了很多同一主题的陶土雕塑。这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比如佛罗伦萨艺术家本韦努托·切利尼(1500—1571)。</p> <p class="ql-block">《依照苏菲·克罗伊泽特小姐形象创</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作的虚构女半身像》</p><p class="ql-block">卡里耶 - 贝勒斯为许多历史人物以及已故艺术家创作了半身像,这些艺术家包括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伦勃朗、丢勒、鲁本斯等。卡里耶 - 贝勒斯还创作了这尊特别俏丽的半身像,人们可以从半身像的五官中认出雕的是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的巴黎女演员苏菲 - 亚历山大·克罗泽特(1847—1901)。在 1874 年的沙龙上,卡里耶 - 贝勒斯展示了一座石膏半身像,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心,是因为这座半身雕像上半露的胸部和浓密的头发与这位巴黎女演员极为相似。洛杉矶郡博物馆收藏有一件该雕塑的陶土副本。在这件作品大获成功后,卡里耶 - 贝勒斯又为这位女演员制作了另一尊半身像,第二件半身像表现的形象更加普通世俗一些,雕像中的女演员穿着一件有褶皱的束腰外衣,头发盘起,戴着鲜花,一副沉思的样子,这些特质通过汉白玉奇妙地呈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田中归来》</p><p class="ql-block">半裸的酒神女祭司左臂抱着孩子,右手正在给小羊羔喂食,脚边有装满鲜花的篮子。这件作品的灵感源于 18 世纪法国精致的“法尔孔奈”风格以及古罗马艺术,作品中的酒神女祭司原本是酒神巴克斯的女祭司,罗丹是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呈现这一人物的。在卡里耶 - 贝勒斯的这件作品中,酒神女祭司并没有呈现醉酒或舞蹈的姿态,而是夏天、收获、乡村、动物以及母性的化身。卡里耶 - 贝勒斯经常塑造抱着孩子站立的裸体女性人物,让人联想到让·古戎(1510—1567)等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所描绘的希腊神话仙女。《田中归来》这件组合雕塑作品非常受欢迎,现存有好几尊同样大小的陶土副本,其中包括曾于 2014 年“卡里耶 -贝勒斯展”展出的一尊,现存于奥赛博物馆。1887 年 12 月,在卡里耶 - 贝勒斯去世后的那次拍卖会上,编号 44 的作品就是《田中归来》的另一尊陶土版本,高75 厘米。</p> <p class="ql-block">《春》, 1865</p><p class="ql-block">卡里耶 - 贝勒斯创作了一系列充满寓意的少女半身像,她们性感迷人,光彩夺目,分别代表《四季》,她们的姿态和配饰能让公众认出她们象征的季节。在 1887 年 12 月卡里耶 - 贝勒斯去世后的拍卖目录中,第 124 至 127 号四座约60 厘米高的半身像分别是《春》《夏》《秋》和《冬》。其中,这座《春》更大一些,高 80 厘米。这位赤裸上身的年轻女子有着浓密的头发,戴着鲜花,卷曲的头发垂在肩上,勾勒出她美丽的脸庞。这件作品是由彩色陶瓷制成的,卡里耶 - 贝勒斯对这种工艺非常感兴趣,与他同时期的其他雕塑家,如布德尔、卡米耶·克洛岱尔、杰洛姆、雷诺阿和罗丹等也对这种工艺很感兴趣。彩色雕塑在 19 世纪的法国非常流行,几乎所有的雕刻家纷纷尝试。2018 年,奥赛博物馆为此专门举办了一场大型展览,题为“五彩斑斓:1850—1910 年法国彩绘雕塑展”。</p> <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耶-⻉勒斯 ,《夏》,1870年</p><p class="ql-block">这件陶土材质的年轻女子半身像创作于 1870 年,呈现了寓言式的、幻想性的女性形象,代表四季中的《夏》。这件作品是卡里耶-贝勒斯署名,作品也符合他整体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但是经过广泛的艺术史研究以及严谨的造型和风格分析,它被鉴定为罗丹的作品。1870年是罗丹在卡里耶-贝勒斯工作室当学徒的第五个年头,我们可以明显地观察到罗丹当时正在创造、发展创新的风格特征和属于自己的造型词汇,这表明这位年轻的天才正试图逐渐摆脱其老师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秋》 1880年</p><p class="ql-block">卡里耶 - 贝勒斯创作了一尊非常大的汉白玉雕像,名为《秋》,此雕像高 230厘米,现存于里尔美术宫(库存编号:SPBS 58)。另一件具有相同构图的汉白玉雕像于 1904 年在巴黎的卡鲁塞尔花园展出,不幸被毁于 1964 年。卡里耶 - 贝勒斯还雕刻了一座尺寸小一些的汉白玉雕像。这座雕像描绘的是一名站立着的年轻女子,浓密的头发上装饰有藤叶和葡萄,左脚踩在一个盛满葡萄的花瓶上,右手拿着一只装满酒的酒坛,往左手拿着的杯子里倒酒。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作品庆祝的是收获的秋季。人物头部侧倾,形象可爱,让人联想到 18 世纪法国艺术家艾蒂安·莫里斯·法尔孔奈(1716—1791)1757 年创作的汉白玉雕像《浴女》,作品现藏于卢浮宫博物馆。卡里耶 - 贝勒斯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 18 世纪法国陶土作品的特点。与卡里耶 - 贝勒斯的诸多雕像一样,法尔孔奈的《浴女》也是由塞弗尔国家陶瓷制造局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水泽仙女</p><p class="ql-block">在 1864 年的沙龙上,卡里耶 - 贝勒斯展出了一尊巨大的汉白玉雕像,这座雕像十分受欢迎,卡里耶 - 贝后来用陶土又做了很多小型版本。“水泽仙女”是水中的仙女,日耳曼神话中的水上女神。受该传说的启发,1869 年,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创作了歌剧《温蒂妮》(水泽仙女 Ondine的音译),1939 年,法国作家让·季洛杜(1882—1944)创作了同名戏剧。与海妖(希腊神话和传说中住在海里的女妖)不同,这些仙女或水中精灵经常在河流、池塘、瀑布和喷泉中出没。卡里耶 - 贝勒斯的《水泽仙女》一丝不挂地出现在池塘里,正用手把芦苇叶分开,彰显了 18 世纪法国陶土艺术的魅力。在 2014 年“卡里耶 - 贝勒斯展”的目录中有一件 1864 年创作的副本,目前是那什维尔私人藏品。另外,在 1875 年卡里耶 - 贝勒斯组织的拍</p> <p class="ql-block">女半身</p><p class="ql-block">卡里耶 - 贝勒斯这件美丽的汉白玉半身像创作于 1870 年,是他创作的众多女性形象和寓言幻想式形象之一,然而在他众多的销售图录以及他去世后的拍卖图录中都没有对这些作品的准确描述。它们的名字都比较笼统抽象,例如《怕冷的女子》《悔恨》《回忆》《犬蔷薇花》和《阿拉贝拉》等,令人无法明确地辨别它们。</p> <p class="ql-block">《座钟装饰》</p><p class="ql-block">卡里耶 - 贝勒斯绘制了许多装饰艺术品设计图,例如座钟,其中许多设计图已转化为精美的艺术品。但左图展示的这座精美陶俑并未被做成最终成品,陶俑描绘的是一位将孩子抱在膝上的母亲,前面跪着一位女子,似乎正在发出恳求,而母亲怀中的孩子正抚摸着女子的脸。该作品可能有两方面灵感来源,第一个灵感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表现形式,特别是意大利艺术家拉斐尔(1483—1520)。这类宗教作品中的内容基本都是圣母和她的孩子耶稣以及一位恳求者,而与卡里耶 - 贝勒斯同时期的画家也有这样的组图方式,比如当时法国学院派绘画主要代表人物威廉·布格罗(1825—1905),无论是宗教场景还是世俗场景,他都大量描绘了带着孩子的女性形象。第二个灵感可能是以慈善为主题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在宗教还是世俗场景中,17 世纪西方艺术家都常常以慈善这一美德为主题进行创作,19世纪布格罗的作品中也广泛应用了这种表现形式。例如,布格罗 1877 年的作品《圣母安慰我们》(现存于斯特拉斯堡美术馆)以及 1878 年的作品《慈善》(原存于史密斯学院艺术博物馆)。卡里耶 - 贝勒斯的这件陶土作品也旨在推崇 18 世纪法国陶土艺术,而当时的陶土雕塑家也很乐意设计钟表或装饰品。</p> <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恩涅斯特·卡里耶-贝勒斯</p><p class="ql-block">《女半身像》,1870年</p><p class="ql-block">这件陶土材质的年轻女子半身像被简单地命名为《女半身像》,创作于 1870 年,虽是卡里耶-贝勒斯署名,作品也符合他整体的创作风格和题材选择,但是经过广泛的艺术史研究以及严谨的造型和风格分析,它被鉴定为罗丹的作品。《女半身像》描绘了一位穿裙子的年轻女性,她衣服的料子和褶皱的风格与卡里耶 - 贝勒斯作品中呈现的衣料风格有着显著的不同。此外,不同于卡里耶 -贝勒斯构想出的那些带有表情诱惑或者几分谄媚的女性形象,罗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一种更加平和、内省的品质,不试图诱惑或取悦他人。</p> <p class="ql-block">《阅读课》</p><p class="ql-block">《阅读课》展现了艺术家对现实主义的掌握, 巧妙地捕捉到母女之间的温情时刻。母亲坐在椅子上,左臂温柔地抱着女儿,右 手拿着一本打开的书。女儿则靠在母亲身上,认真地阅读,母女俩在一起全神贯 注地共同学习。这部作品彰显了浓浓的母爱,同时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持弓女像》</p><p class="ql-block">儒勒·德布瓦 1851 年出生于帕尔赛莱潘(曼恩 - 卢瓦尔省),1935 年逝世于巴黎,是一名法国雕塑 家。他先在昂热美术学院接受教育,后进入巴黎美术学院学习,并于 1875 年首次在沙龙上展出自己 的作品。儒勒·德布瓦于 1878 年结识了罗丹,两人维持了长达四十年的友谊与合作关系。1879 年, 德布瓦前往美国并在那里待了大约两年。返回巴黎后,德布瓦因缺少订单而放弃了雕塑事业。1884 年, 儒勒·德布瓦受雇于罗丹的工作室,两位雕塑家近距离合作,表现出深刻而真诚的相互钦佩之情。此 外,德布瓦还创作了罗丹的半身像,其中包括一尊于 1902 年创作并保存在罗丹博物馆的出色的青铜 半身像,以及一尊于 1911 年完成的石像,后者目前保存在帕尔赛莱潘的儒勒·德布瓦博物馆。儒勒·德 布瓦长期以来默默无闻,然而罗丹在 1903 年的一封信中写道,他认为德布瓦实际上是“当时最伟大 的雕塑家之一”。他甚至吐露:“当我死后,德布瓦将成为最伟大的雕塑家。”</p><p class="ql-block">《持弓女像》以彩色石膏制成,在 1905 年国家美术学院沙龙上展出并受到高度赞赏。德布瓦通过关 注身体在运动中的动态,成功地革新了裸体习作这一传统体裁。德布瓦通过他卓越的塑形技巧和这件 作品出色的造型品质,完美展现了他为造型研究付出的努力。</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顶着瓦罐的女像柱》,约1883年</p><p class="ql-block">在古希腊文明中,“卡里亚蒂德”专门指女像柱,她们代替梁柱用头和脚支撑建 筑物,比如雅典卫城的伊利斯索斯神庙。后来罗马人采用了这种设计, 以至于西方多数文明都逐渐效仿。罗丹巧妙地将这种站立、冷静的女性形象转变 成疲惫不堪、身负重荷的形象。</p><p class="ql-block">这个被石头压着的坐姿女子是罗丹为《地狱之门》设计的人物之一,她位于门的 左上角,半遮半掩。这件作品明显受米开朗琪罗的影响,当时罗丹正仔 细研究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学习形体的对比。罗丹将这件作品视为他的得意之作, 并在 1883 年 3 月向法国自由艺术协会展出其汉白玉版本的雕像,这大概是罗丹 第一次将局部人物作为作品单独展示。之后,他还设计了很多其他版本, 其中有一个几乎与这件作品一样,唯一的差别是其用瓦罐取代石头,就是此处的青铜版本的《顶着瓦罐的女像柱》;此外,石膏原稿版本的《女像柱》也在展览中呈现。</p> <p class="ql-block">《惩罚》</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的名称暗指古罗马三位掌管惩罚和复仇的“愤怒女神”,她们负责追捕 罪犯。这件作品是体现罗丹创作方式的典型案例,即通过组合不同人物创作新的 作品。此作品包括一个身体前倾的男性,他怀里抱着一名女子,身上还背着两名 女子,仿佛正在逃亡。</p><p class="ql-block">罗丹在 1913 年的沙龙中仅展出了男性的雕像,名为《惩罚(研究)》,创作于 1904 年至 1906 年前后,其石膏版本目前存于罗丹博物馆,但整个组 合雕塑才构成作品《惩罚》。</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吉甘蒂》, 1885年</p><p class="ql-block">吉甘蒂是当时住在巴黎的一位那不勒斯模特,在 1885 年前后为罗丹和卡米耶工作。 的确,有好几尊刻有卡米耶签名的青铜雕像名称就叫《强盗头像》或《吉甘蒂》。 这几尊雕像分别由银行家兼收藏家阿尔冯斯·德·罗斯查尔德(1827—1905)于 1892 年捐赠给里尔美术宫、1901 年捐赠给兰斯美术馆、1902 年捐赠给法国切尔 堡托马斯·亨利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罗丹首先根据模特制作了全身像,然后分别制作了身躯、左臂等各个身体部位,罗丹典型的工作方式就是从完整的人物着手,然后对雕像进行切割、重塑,从而 创作成新的作品或将其整合到组合雕塑中,这种不断尝试、创造的过程就是罗丹艺术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惠斯勒缪斯女神》</p><p class="ql-block">美国画家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1834-1903)于1855年移居巴黎学习绘画。他与莫奈,雷诺阿,西斯莱等法国画家都有接触,还与亨利.方丁一德拉图尔和阿尔冯斯.勒格罗成为朋友,之后于1859年定居伦敦。1903年惠斯勒去世后,罗丹应邀接替他担仼国际画家,雕塑家和雕刻家协会主席一职,而这个协会正是惠斯勒本人于1898年创立的。1905年罗丹受邀为惠斯勒创作纪念雕像,直到去世前他一直为纪念雕像不辍耕耘,1918年罗丹去世一年多后该雕像才展出,但被英国委员会拒绝,因为委员会希望雕像上能有像征惠斯勒成就的“胜利之翼”,但罗丹更愿意以缪斯女神的形象来塑造这一雕像,于是他请来英国威尔士女画家格滥.约翰(1876-1939)作为这件雕塑的模特。</p><p class="ql-block">在这件作品中,罗丹使用了断臂和站姿人体雕塑形式,雕像的右腿靠在左腿正在攀爬的岩石上。罗丹有许多古代雕塑收藏,其中很多都有残缺或是碎块。这可能反倒帮助他将自己不完整的,独立的艺术品。这尊雕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罗丹的艺术风格已遂渐成熟,彰显了雕塑的现代主义特色,他走在了当时前卫艺术的前沿,而与罗丹同时代的艺术家仅仅是效仿他。这种看似支离破碎实则会为一体的雕塑形式,休现了罗丹在艺术领域掀起的革命,他通过彻底改变观念的感知提出“另类艺术美学”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吻》</p><p class="ql-block">和罗丹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他也保留了这件作品不同部位的雕塑,比如这件没 有腿和右臂的男子半身像。尽管《吻》十分受欢迎,但罗丹始终强调这件作品属 于“古典”风格,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件男子半身像是以更大胆、更现代的方式 表现《吻》。</p> <p class="ql-block">《哭泣的女孩》(也称为 《掩面的女孩》)</p><p class="ql-block">阿尔伯特·巴尔托洛梅,全名保罗 - 阿尔伯特 - 奥古斯特·巴尔托洛梅,1848 年生于蒂韦尔瓦尔 - 格里尼翁,1928 年逝世于巴黎,是一位法国雕塑家和画家。</p><p class="ql-block">普法战争(1870—1871)结束后,年轻的士兵阿尔伯特·巴尔托洛梅进入日内 瓦美术学院,开始接受绘画训练,师从巴泰勒米·门恩。1877 年起,他定居在 巴黎。在巴黎,他遇到了埃德加·德加,两人成了亲密的朋友。在巴黎美术学院, 巴尔托洛梅师从让 - 莱昂·杰罗姆,并于 1879 年至 1986 年间定期在沙龙上展 示他的作品。</p><p class="ql-block">1887 年,巴尔托洛梅的第一任妻子普罗斯佩里·德·弗勒里去世,他悲痛万分。 德加鼓励他为自己已故的妻子雕刻一座坟墓,让她永垂不朽。巴尔托洛梅先在瓦 卢瓦地区克雷皮的布扬公墓为自己已故的妻子建造了坟墓,随后着手构思《逝者 纪念碑》。这是一件能献给所有逝者的、更具普世意义的作品,没有宗教含义。 他创作这座纪念碑大约用了 10 年时间,1899 年,它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被 立起。随后,这座作品为他赢得了 1900 年世界博览会的雕塑大奖,并成为世纪 之交象征主义运动的雕塑杰作之一。</p><p class="ql-block">雅克·德·卡索写道:“我们现在必须重视这位伟大的雕塑家,我们也许应该从 他的艺术本质中认识到他是罗丹唯一且真正的竞争对手。”</p><p class="ql-block">《哭泣的女孩》(又名《掩面的女孩》)采用彩色石膏制成,创作于 1904 年。 这是巴尔托洛梅根据《逝者纪念碑》侧面的人物之一制作的缩小版作品,描绘 了一个以胎儿的姿势侧卧着的小女孩,她将双腿靠在胸前,正在掩面哭泣。</p> <p class="ql-block">《阿芙罗狄忒》,1889-1913年</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起初是为 1914 年的戏剧《阿芙罗狄忒》而创作的布景雕像,这部戏剧改编自作家皮尔·路易斯(1870—1925)于 1896 年出版的小说《古代风俗》,一问世便因其放浪形骸的情节而大受欢迎,这部作品之后被多次改编成戏剧。此外,1906 年,法国作曲家卡米耶·埃朗热(1863—1919)还将其改编成同名音乐剧,在巴黎喜剧歌剧院上演;之后在 1912 年,德国作曲家马克斯·冯·奥伯莱特纳(1868—1935)将其改编成歌剧,在维也纳上演。</p><p class="ql-block">戏剧《阿芙罗狄忒》于 1914 年 3 月 10 日在巴黎文艺复兴剧院上演,舞台上放置的是石膏版《阿芙罗狄忒》雕塑,这件石膏雕塑在舞台上一直用到了 1930 年。为完成这件作品,罗丹从《地狱之门》中选取了一个人物进行放大,但整体结构简化,作品中的女子迈步时双臂在头顶相交,左脚在右脚后弯曲。2015 年,法国罗丹博</p><p class="ql-block">物馆决定将之浇铸成青铜雕像。</p> <p class="ql-block">《费纳耶泉边的男人(无双臂,躯体倾斜)》</p><p class="ql-block">费纳耶先生向罗丹订购了多件雕塑作品来装饰自己在巴黎西郊讷伊的别墅,罗丹 还为其设计了喷泉,但始终没有完成建造,且目前无论在罗丹博物馆还是其他地 方几乎都没有该喷泉的设计记录,具体内容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罗丹经常在不 同作品中使用此前创作的雕塑,这里展出的费纳耶先生的形象也曾在其他作品中 被借用。罗丹博物馆藏有此雕像的一个陶土版本,但其上半身不是倾斜的,而是 水平的。</p> <p class="ql-block">阿波罗大战巨蟒</p><p class="ql-block">1895 年,罗丹受邀为阿根廷第七任总统兼记者、历史学家多明戈·萨米恩托设 计纪念雕像。此次展览展出的雕塑局部用于该纪念碑的底座,雕像于 1900 年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揭幕。和南希的《洛林的克劳德》等纪念雕像一样,上方的 人物雕像用青铜浇铸(铸铜商为勒布朗 - 巴伯迪耶纳),而下方的底座用汉白 玉雕刻。罗丹在浅浮雕中使用了位于《地狱之门》右侧倒挂姿势的众 神使者墨丘利,但和《地狱之门》中的墨丘利不同的是,浅浮雕中的墨丘利是站姿, 且头像换成了披着长发的卡米耶·克洛岱尔。这是罗丹经常使用已有雕塑来创作 新雕塑的又一个例证。</p><p class="ql-block">这个浮雕的灵感来自希腊神话,其中的巨蟒其实是守卫德尔斐神谕的巨龙。阿波罗杀死巨蟒后,得到了德尔斐神谕的管理权,获得了“德尔斐神殿祭司”的称号。 阿波罗向前迈出右腿,右脚压住巨蟒,双臂张开,做出胜利的姿态,象征着力量, 他展露出骄傲的神情。</p> <p class="ql-block">永别</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让人看了不禁动容,是以罗丹的缪斯和情人卡米耶·克洛岱尔(1864— 1943)为模特制作的头像,充分呈现了罗丹的雕塑方式。这是一张卡米耶 20 岁 时拍摄的照片,当时她和罗丹已热恋一年多。卡米耶是一位才华横溢 的雕塑家,出身资产阶级家庭,她的弟弟保罗·克洛岱尔(1868—1955)是著 名剧作家、诗人及外交官,也是法兰西院士之一。卡米耶于 1883 年成为罗丹的 学生、情人、助理兼缪斯,同时也深刻影响着罗丹。两人的感情持续了十多年, 直至 1892 年罗丹决定与之分手,这时的卡米耶也已小有名气,与罗丹分手后独 立进行创作。但从 1905 年起,卡米耶开始出现精神紊乱,逐渐陷入疯狂状态。 1913 年,保罗决定让她住院治疗,卡米耶终生未出院,1943 年 10 月 19 日她在 该院逝世。</p><p class="ql-block">《永别》石膏模型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一块木头底座、卡米耶头像 和一双似乎遮住嘴巴的手,这三部分通过一条围巾连接起来。这件作品给罗丹带 来更多启发,他创作了另一件汉白玉雕塑作品《康复中的女人》,现存于巴黎罗 丹博物馆,不过《康复中的女人》用起伏的波浪取代围巾来衔接不同部分。另外, 罗丹不止一次使用卡米耶的头像进行组合创作。</p> <p class="ql-block">《创世纪》</p><p class="ql-block">这件组合雕塑作品由《地狱之门》中的三个人物作品组成,一个是左臂向前伸展 的《被惩罚的女人》,其创作明显受米开朗琪罗的影响,她的右臂抱住《永 恒的偶像》中的两个人物。在这里,这两个人物前后交错并挨在一起, 而在《地狱之门》中他们是面对面的。</p> <p class="ql-block">最初的摇篮</p><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 - 亚森特·德贝 1804 年出生于法国南特,1865 年在巴黎去世,是一名 法国画家和雕塑家。德贝出身于佛兰德斯雕塑世家,他是雕塑家让 - 巴蒂斯特 - 约 瑟夫·德·贝(被称为德贝父亲,1779—1863)的儿子,也是雕塑家让 - 巴蒂斯特 - 约瑟夫·德贝 ( 被称为小德贝,1802—1862) 的弟弟。1817 年,奥古斯特 - 亚森 特·德贝在沙龙上首次亮相,并于 1823 年获得了罗马绘画奖。在罗马待了 7 年后, 他重回雕塑领域,并于 1845 年的沙龙上展出了这件名为《最初的摇篮》的雕塑(石膏版本高 150 厘米,目前保存在昂热的大卫博物馆),在公众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受到了包括泰奥菲尔·戈蒂耶和夏尔·波德莱尔在内的重要评论家的关注和评论。 右图呈现的是德贝用汉白玉雕刻的一个缩小尺寸的版本,作品描绘了夏娃抱着两个 孩子(亚伯和该隐)的形象,展示了第一个人类家庭和谐幸福的时光。</p><p class="ql-block">波德莱尔评价道:“艺术家德贝创造了这个名为《最初的摇篮》的雕塑群像。夏娃 用双臂环绕住两个孩子,他们坐在她的一条腿上,她的双臂呈现出摇篮的形态。作 品所展现的女性形象很美,孩子也很漂亮。我们尤其喜欢这件雕像的构图。”</p> <p class="ql-block">跪女像</p><p class="ql-block">朱利安·迪兰斯 1849 年出生于比利时安特卫普,1904 年在布鲁塞尔逝世,是比 利时与罗丹同时代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朱利安·迪兰斯出身于艺术家庭,4 岁 时全家搬到了布鲁塞尔。从 12 岁开始到 1874 年为止,他于布鲁塞尔皇家美术 学院就读,学习了不同的课程。</p><p class="ql-block">1870 年左右,迪兰斯认识了罗丹。当时,比利时政府委托卡里耶 - 贝勒斯完成 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的建筑内部装饰工作,罗丹和迪兰斯都在这座建筑的工地工 作。后来迪兰斯成为罗丹的工作室助理,并成了他忠实的朋友。</p><p class="ql-block">迪兰斯于 1877 年赢得了罗马大奖,并游历了整个欧洲,特别是意大利、法国和 英国。从 19 世纪 90 年代起,他完成了许多公共委托。1898 年至 1901 年间,迪 兰斯在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任教。1904 年 12 月 24 日,他因癌症在布鲁塞尔 去世。</p><p class="ql-block">这件青铜《跪女像》上刻有“朱利安·迪兰斯”的署名以及“1885 年”这一年份, 曾被命名为《墓碑人物》或《疲倦》。雕塑中的年轻女子闭着眼睛,跪在垫子上, 仿佛正在祈祷。这一姿势也赋予了这座雕塑一定的宗教意义。</p><p class="ql-block">迪 兰 斯 的 《 跪 女 像 》 也 许 受 到 了 洛 伦 佐 · 巴 尔 托 里 尼 的 《 信 上 帝 》( 1836 ) 的 启 发 , 该作品目前收藏于米兰波尔迪·佩佐利博物馆。《跪女像》体现了迪兰斯现实主 义和自然主义的理念—— 年轻女子闭着眼睛,表现出明显的平静神态,头微微向 左倾斜,双臂放松地放在腿上。《跪女像》有多种版本,其中一个高 98 厘米的 汉白玉版本现藏于比利时皇家美术博物馆,此外,还有一个高 54 厘米的青铜版 本展现了一个身着长裙、头戴头纱的跪女形象。</p> <p class="ql-block">酒桶中的酒神巴克斯</p><p class="ql-block">作品《酒桶中的酒神巴克斯》描绘的是远古时代的酒神节上众神寻欢作乐的场景。人们将葡萄倒入木桶中并用脚踩踏来提取汁液,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这件关于酒神巴克斯的作品可能是罗丹受 18 世纪装饰艺术影响后创作的第一批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乔治·莱格斯半身像</p><p class="ql-block">乔治·莱格斯(1857—1933)是法国重要政治人物,曾数次担任部长 级职位,包括 1898 年至 1902 年间任公共服务部部长及美术部部长,此外,他 还是律师及记者。他在 1900 年阿尔玛展馆的建造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还参与了《思想者》的募资活动,并公开主张在比隆宅邸建立罗丹博物馆。罗丹给他制作的半 身像十分朴素,但雕像中的部长赤裸上身,没有衬衫领子和领带。在当时,雕塑 家以这种方式塑造公众人物不为大众所接受。</p> <p class="ql-block">施洗者圣约翰胸像</p><p class="ql-block">罗丹在结识了一位名叫皮尼亚泰利的意大利农民后产生了创作这件作品的灵感。 1880 年,罗丹同时创作这件胸像和大型雕像《施洗者圣约翰》。这尊雕塑是罗 丹的成名作之一,使他跻身于创新者的阵营。皮尼亚泰利来自意大利阿布鲁佐, 他想在巴黎谋生。罗丹回忆道: “我一看到他就十分欣赏他,他让我立刻想到施 洗者圣约翰,一个与大自然相融合的人,一个圣人。” 皮尼亚泰利随后宽衣站在 模特的旋转台上,挺胸抬头,摆出傲然挺立的模样。罗丹不禁感叹:“这是个行 走的人!” 罗丹通过这尊充满动感但不加修饰的雕塑体现施洗者圣约翰的形象。 摄影师夏尔·米舍莱在罗丹工作室拍摄过该雕像黏土版的全身像。雕像 头部保留了模特皮尼亚泰利本身毛发浓密、神采飞扬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罗丹</p><p class="ql-block">《费纳耶夫人柱上半身像》,1898—1900年</p><p class="ql-block">莫里斯·费纳耶(1855—1937)是一位成功、富有的法国实业家,热爱艺术, 喜欢收藏。他于 1885 年结识罗丹,并成为罗丹最重要的资助人。费纳耶先生向 罗丹委任了他的妻子费纳耶夫人的半身像。费纳耶夫人闺名玛丽·科尔拉·德·蒙 特罗齐尔 (1869—1941), 罗丹为她创作的半身像体现出罗丹在整合头像和底座 方面的大胆尝试,而这也是他在阿尔玛展馆所办展览的主要关注点。罗丹尝试将 头像放置在不同高度的底座或圆柱上。通过这样的搭配,装饰有树叶和藤叶的底 座彻底改变了费纳耶夫人肖像的视觉效果。她的头略微抬起,身上的披肩随意搭 着,这种视角让雕像与观众产生距离,就好像她无法被接近一样。</p> <p class="ql-block">《乌戈林》</p><p class="ql-block">《乌戈林》和《保罗与弗朗西斯卡》是《地狱之门》系列作品中最先完成的两件 雕塑。但丁的《神曲》中,乌戈林的故事是最悲惨的情节之一:13 世纪,比萨 国的暴君乌戈林被判和他的两个儿子及两个孙子活活饿死。这一悲剧激发了法国 画家德拉克罗瓦及雕塑家卡尔波等诸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其中卡尔波还曾于 1863 年的沙龙展上展出青铜雕塑《乌戈林和他的四个孩子》。罗丹十分崇拜卡 尔波,大概率从卡尔波的这件作品中受到启发,但他在卡尔波创作的基础上对乌 戈林的动作做了调整,与其让乌戈林坐在地上满脸愁容,罗丹版本的乌戈林不如 跪在地上匍匐前进,爬过身边饿死的孩子。</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在 1900 年的沙龙展上展出,编号 76,旁边附有说明:“他已经看不到 身后已饿死的儿子,其他的孩子带着极度的绝望向他求救,而乌戈林,骨瘦如柴、 筋疲力尽、神志不清,仿佛还剩最后一口气的野兽,跪在地上,已经饿得爬也爬 不动了。”</p> <p class="ql-block">《悲剧缪斯》</p><p class="ql-block">罗丹非常欣赏维克多·雨果,他是当时法国著名诗人、作家和政治家。1883 年, 罗丹被引荐给雨果,雨果同意让罗丹给自己制作肖像,但不愿意专门摆姿势。于 是,罗丹在雨果家的阳台上放了一把凳子,经常坐在那里观察当时年逾 80 岁的 雨果在客厅招待朋友,罗丹试图捕捉画面来制作雕像。这件未完成的肖像被铸成 青铜件,在雨果 82 岁生日宴上展出。</p><p class="ql-block">1889 年,罗丹中标为巴黎先贤祠设计雨果纪念雕像,他提供的初稿作品塑造的 是在根西岛流放期间的雨果,雕像中坐着的雨果被三个有象征意义的女性角色包 围。虽然这个初稿版本在 1890 年被拒,但罗丹并没有放弃,在接下来的几年里 他又塑造了两个版本。这两个新版本中雨果都是裸体站姿,身后有长着翅膀的 精灵,但罗丹最终并没有采纳站姿版本。之后,罗丹重新在坐姿版本的基础上 进行修改,并在 1897 年展出终稿石膏模型,终稿版本中的雨果被两个有象征 意义的女性角色包围,分别来自作品《悲剧缪斯》和《内心之声》, 《悲剧缪斯》凌驾于半裸的雨果之上,旁边是雕像《内心之声》。</p><p class="ql-block">不过,在 1900 年阿尔玛展馆的罗丹个展中,展出的石膏模型只包括雨果和悲剧 缪斯。</p><p class="ql-block">在本次展览展出的青铜版本中,缪斯跪在其脚后跟上,身体前倾,右臂向后伸展, 左臂略微抬起,微侧着头,雕塑将其扭曲的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戴头盔的智慧女神</p><p class="ql-block">1888 年,罗丹结识了澳大利亚画家约翰·彼得·拉塞尔(1858—1930)的意 大利妻子玛丽安娜·马蒂奥科(1865—1908),也称玛丽安娜·拉塞尔。她美 丽优雅,富有古典气质,就像一尊希腊雕像,罗丹长期以她为模特进行创作,代 表作有《智慧女神半身像》(古希腊智慧女神名为雅典娜,对应古罗马智慧女神 密涅瓦)。1905 年的一天,罗丹在工作室里看到一个断了一截的头部雕像,可 能是在一次意外中摔坏的,罗丹决定给雕像配上罗马式头盔,于是《戴头盔的智 慧女神》就诞生了。</p><p class="ql-block">这件雕塑中的智慧女神戴着古代头盔,她的胸甲上装饰有蛇发女妖的头,蛇发纹 路清晰。罗丹在好几年前曾根据同一位模特创作了另一个较小版本的智慧女神, 头戴花环及雅典卫城的帕台农神庙,这座神庙建造于公元前 5 世纪,用于纪念希 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p> <p class="ql-block">《梦》,1894年</p><p class="ql-block">菲立克斯·苏莱斯,1857 年出生于欧兹,1904 年在家乡去世,是一位活跃于 19 世纪后期的法国雕塑家。 菲立克斯·苏莱斯出身于一个不富裕的家庭,先是进入图卢兹美术学院学习,后进入巴黎美术学院, 师从亚历山大·法尔吉埃 (1831—1900)。苏莱斯于 1881 年开始长期在法国艺术家沙龙展出自己的作 品,直到其 1904 年去世。《梦》创作于 1894 年,灵感来自 19 世纪末的象征主义运动,塑造了一名 年长男子的头部。这名男子似乎正在睡梦中,他的长卷发和胡须与底座的形状融为一体。苏莱斯选 择通过寓言的方式向观众传达梦的概念,以一个裸体的女性形象作为梦的代表——她醒着、微笑着, 整个身体倚靠在男人的脸上,并用双臂搂住他。</p> <p class="ql-block">夏尔·奥祖半身像</p><p class="ql-block">夏尔·奥祖(1859—1922)是一位法国律师和艺术收藏家。从 19 世纪 80 年代 起至 1922 年去世为止,奥祖结识且资助了许多艺术家,其中包括达鲁、罗丹、 卡尔波和儒勒·德布瓦。奥祖致力于为艺术家解决法律问题,是艺术家的坚定支 持者,他和其中一些艺术家成了亲密的朋友。</p><p class="ql-block">1884 年,艾梅 - 儒勒·达鲁正处于自己艺术生涯的巅峰期,遇到了比他小 21 岁、 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年轻律师夏尔·奥祖。两人一见如故,相互钦佩,维持了近 18 年的友谊。这座夏尔·奥祖的半身像用白色汉白玉制成,呈现了这位中年律 师身着都市装的肖像。雕塑的右侧有日期和署名,上面有法语题字,“致夏尔·奥 祖”“深表感激”“1902 年 4 月 7 日,达鲁”。仅几天后的 1902 年 4 月 15 日, 艺术家在巴黎去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