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天气炎热,整个七月35℃以上高温天气多达十七、八天,进入八月依然如此。 </p><p class="ql-block"> 八月初,教授与新民和我联系,城里炎热的天气可能会一直持续,到皖南山区一次,虽然山里白天气温和城里一样但晚上会凉快点。</p><p class="ql-block"> 我们三人商定,先到东至县南部的花园乡南溪古寨看看,下一站临时再确定。教授曾经在十多年前去过古寨,想看看有什么变化,我和新民都未曾去过古寨。</p><p class="ql-block"> 八月六日早晨六点半出发,出发早大约不到九点便抵达安庆市境内。在车上新民说,十多年前,教授、江老师和我三人去东至县时,刻意从安庆的码头轮渡过江,体验了一次乘车上渡轮过江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这次出行直接从安庆长江大桥过江,大桥宽阔平坦,来往车辆络绎不绝。修长的斜拉索如银线,从高耸的主塔垂下,牢牢拉住桥面。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大桥显得格外气势恢宏,大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长江上一道壮丽的风景,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时代的脉动。</p> <p class="ql-block"> 过江后像是走进江南水墨丹青的画卷中,高速路如银梭穿行于青黛山峦间。窗外稻田和茶山翻涌新绿,白墙黛瓦的村落像张张白帆从车前驰过。沿路风景醉人,心情愉悦。</p> <p class="ql-block"> 从东至县下高速后,向南前行,大约十点多到达花园乡的祠村,这里离南溪古寨很近。入住的“祠檀人家”是村中最大的一家民宿,准备休息一会,下午前往南溪古寨。</p> <p class="ql-block"> 南溪古寨又名金家村。据族谱记载,南溪金氏世祖匈奴王太子日磾(mì dī)随叔父归汉,赐姓“金”,汉武帝时官拜侍中,其后裔辗转至徽州,于晚唐年间迁至于此。古寨四面环山,地形隐蔽,外人难以发现。接近古寨,群山叠翠、云雾缭绕、林木葱郁,村边稻浪起伏、绿意盎然。古寨真是一个藏于深山、古老而又幽美的地方,因此也被称作“大山里最后的匈奴部落”。</p> <p class="ql-block"> 来到村口,一座石桥映入眼帘,桥前竖着“汇源桥”的标识,桥旁有株巨大的枫树,苍劲挺拔,枝繁叶茂。清澈的溪水在桥下潺潺流淌,顺着溪流向上望去,溪渠上还架着奎壁、中兴两座古桥。三座桥被称为进村的“三把锁”,寓意锁住风水、财不流失。</p> <p class="ql-block"> 教授十多年前曾经来过古寨,看着现在的古寨教授说,寨子最大的变化是寨中的道路和环境卫生,这与十多年前不能相比。离村口不远有一座祠堂,这是村中唯一的大祠堂“南溪金氏大成祠”。古祠堂位于村子北头,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虽历经沧桑仍保存完好。马头墙、小青瓦、硬山顶,山墙高耸,门楣两旁灯笼高挂,尽显徽派建筑恢宏和精致。</p> <p class="ql-block"> 古村并不大,向前不远有一座建于元代的楼堡建筑,这就是村中的古箭楼。从外面看古箭楼有两层三间,四面墙上设置了瞭望和射箭孔, 具有军事防御的实战功能, 也能感受到古代匈奴人的智慧和战斗精神。</p><p class="ql-block"> 古箭楼旁有座古色古香的思乡亭,檐柱上刻有一幅金字楹联,“声傳漠北家風振,名落南溪世泽長”。楹联的词语深刻勾勒出金氏家族落户南溪后,作为匈奴民族后裔的独特文化传承与精神延续,还深深蕴含着对漠北故乡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 南溪古寨位于高山脚下, 村里的民居依山而建,看上去多是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走在古村的青石板小路上,仔细看看两边房屋,你会发现与皖南古村又有些不同,像是融合了北方草原的建筑风格, 透着一种独特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南溪古寨的建筑风格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徽派建筑的婉约与匈奴文化的粗犷并存,兼具居住功能与军事防御需求。在南溪古寨,可以感受到匈奴后裔对祖先文化的记忆与传承,也可以看出中原文化对边疆民族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东至县是由东流、至德两县于1959年合并而成,当年南溪村属至德县。在古寨中有一栋至德县政府旧址的老屋,抗战时期县政府为躲避日军轰炸而迁到这里,在此历时六年,到抗战结束才迁回原址。旧址古宅的黑漆大门紧闭,高大的马头墙错落起伏,青灰色墙身斑驳皲裂。靠近门头的墙上,镶着一块县府旧址的黑色标牌,牌上几个金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像是在骄傲地告诉路人,来自大漠、马背上民族的后人,也曾为抗战做出过自己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不知是夏日酷暑,还是古寨过于偏远的缘故,在南溪古寨中只见到三三两两的村民,游客更是稀少,而且村民中也是老年人居多。偶尔和村民们交谈,能感受到他们的和善、真挚与友好,无论从身材相貌或是言语举止上,看不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大山里最后匈奴部落的居民,千百年来和当地人一样过着男耕女织的农家生活。如今,这些匈奴的后人们在祠堂里磕头祭祖之后,也会唱起当地流行的黄梅调和文词戏,在漫长岁月中,早已与汉族文化融为一体了。</p> <p class="ql-block"> 大山深处的南溪古寨,为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谱写了一曲和谐共生的美好乐章。走出村口,心中满是不舍与感慨,忍不住回头远望那片绿野中静静伫立的古老村庄。</p><p class="ql-block"> 当晚确定明日行程时,三人在地图上搜索后决定明天前往黟县的碧山村。教授和我八年前曾去过碧山村,那是一个充滿文艺格调的小山村,不知道现在有多大的变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