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一日游(2025.09.24)

水韵波涛

<p class="ql-block">  秋意融融,正是出行的好时光,近处走走去“雁门关”。虽距离大同市不远,但始终没有走近它。今日亲临,感受它的恢宏与气魄,不由的脑海里有许多的浮想:其实早在幼时就知晓它,我们居住在大同市,可父母的工作单位名称前面都加有“雁北”二字,不懂为什么叫“雁北”,没想过“雁北”二字的意思。后来知晓, 以“雁门关”为界,“雁北”是指“雁门关”以北山西所辖地区,关外之地。</p><p class="ql-block"> 那时“雁北行政行署”所在地是大同市,下辖13个县(大同县、阳高县、天镇县、怀仁县、应县、山阴县、朔县、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平鲁县、左云县、右玉县)。上个世纪,1993年雁北与大同市合并,雁北地区撤销,往事悠悠,“雁北”二字也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地从人们的口头与记忆里流走了。</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是长城的一个关口。南北朝时正式定名为“雁门关”。它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外三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离开大同,进入“新广武”。</p> <p class="ql-block"> 巍峨的“中国第一关”——雁门关。</p> <p class="ql-block">  进入“雁门关”景区有两个门:南门和北门。我们从北门进入,这是门前矗立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第一道门“明月楼”,古朴壮观。</p> <p class="ql-block">  进入“明月楼”所见繁华热闹的街市。</p><p class="ql-block"> “羊马群中觅人道,雁门关外绝人家”早已成了那遥远的昔日…</p> <p class="ql-block">  有着浓浓地方色彩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  位于街市中心的“御马泉”。据说李自成曾率兵途经此地,缺水,李的战马突然仰天长嘶,并刨地,竟现一泉。为此,李自成亲笔提写“御马泉”三字(今已不甚清晰,但努力看去还是依稀可见的)。重要历史遗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  街市中心又一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豹突泉”,今虽不见流水汩汩,昔日它曾滋养万户。</p> <p class="ql-block">  由此出发,迈开双腿,健步走起。加油!</p> <p class="ql-block">  登上高高的台阶,进入“边贸街”。</p> <p class="ql-block">  “边贸街”尽头则是“地利门”……</p> <p class="ql-block">  “地利门”内的热闹,高亢辽远的“北路帮子”在空旷的塞上回荡飘散……是历史的回望,是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宁边楼”上小小军事博物馆里的珍藏……物物斑驳,件件留痕。遥想那远远的昔日:“甲光”似“金鳞”,“角声”弥“满天”,战鼓声声,嘶杀起伏,战旗“临”敌……而如今烽烟已散,终成追忆。</p> <p class="ql-block">  城墙上摆放的“大物件”,隆隆硝烟已成过往。</p> <p class="ql-block">  “宁边楼”俯瞰昔日的“点兵场”,如今一派的祥和安宁。</p> <p class="ql-block">  居于“点兵场”远眺蜿蜒的长城,像巨龙,像银蛇盘窝在青山之上,是历史的印证,更是守望。</p> <p class="ql-block">  “点兵场”内大幅的“杨家将”图像。</p><p class="ql-block"> 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激励了多少忠义志士,渊源流长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楷模!</p> <p class="ql-block">  昔日镇守的“雁门关”,如今已成了塞上一道壮美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中华第一关”战鼓已息,雄姿依旧。</p> <p class="ql-block">  关门内一块块的大青石无言地承载留存了过去岁月里的风云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中华第一关”旁的 “镇边祠”,里面供奉着曾经在这里的热血……</p><p class="ql-block"> 赵将李牧驻守于此大破匈奴。</p><p class="ql-block"> 汉朝设雁门郡,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在此征战。</p><p class="ql-block"> 唐代设关戍守。</p><p class="ql-block"> 北宋成为防御前线,杨家将故事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七年(1374年)吉安侯陆亨迁建关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巡都御史李景元复筑长城,形成“两关四口十八隘”的完整防御体系。‌‌</p><p class="ql-block">‌ 明清渐趋荒废。</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此伏击日军。</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驿站”,据说1948年毛主席去西柏坡途中曾在此短暂停留。</p> <p class="ql-block">  驿站内的两排窑洞里,装满了历史上一些文韬武略之士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站在雁门关上,远眺初秋的塞上依旧绿意浓浓,青翠层叠,亦有“重关独居千寻岭”之感。</p> <p class="ql-block">  “古关道”凹凸不平的鹅卵石令人难以迈步,深深的车辙碾走了多少人间悲欢离合…</p><p class="ql-block"> 这道这路,走成了过往,走成了历史。</p> <p class="ql-block">  已修整好的的“古关道”,缓缓延伸蜿蜒,秋阳沐浴,树光斑驳…</p> <p class="ql-block"> “古关道”旁的“云际泉及雁池”,据说王昭君曾在此“落雁”。</p><p class="ql-block"> 一曲“昭君出塞”唱出了那位柔弱女子内心多少的不舍,那飘逸的衣裙携走了多少她对故土的眷恋,那几步一回头的双眸里噙着满满的对爹娘的挂念,然而那瘦弱又坚强的双肩要担负多大的重任与使命啊…</p> <p class="ql-block">  “盘古石”——三千多年前的印证。</p> <p class="ql-block">  “壮士亭”,阎锡山为缅怀晋军阵亡将士而建。</p> <p class="ql-block">  “马公杀虎处”,发生在明代的一则为民除害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古关道”旁,青石上,斜依着的红叶承着阳光,泛着暖意,与绿树相托相衬…古道青石暖阳红叶绿树…谁还再说塞上“霜重”苍凉?这里分明藏着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p> <p class="ql-block">  原计划是要沿着古关道走向南门的,走到“莲花台”时细思又想,担心返回来的时候体力不支(车在北门),只好停步返程……遗憾,有些景点没有游览到。</p><p class="ql-block"> 下次从南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  留影几张,纪念。</p> <p class="ql-block">  同行者,老伴儿。</p> <p class="ql-block">  返回古街时,体困身乏,稍作休息且品尝了代县有名的“碗托”“火烧”……下午5点多顺利到家。</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水,携走了无数的人间故事;岁月如烟,散去了多少豪杰英雄;青石大砖的镌刻终有模糊之时。惟青山依旧,惟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文明一脉相承代代相传,永存于世。</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5日于大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