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文学】• 总第4000期

藕生荷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font color="#b06fbb">王必宣:又临中秋节(散文)</font></i></b></h1> 刚过端午节,眨眼间又临中秋节。<br>  人们对一年的民间传统“三节”虽没有忘记,但随着时空、环境的感染,显现出不一样的纪念。对春节的纪念基本上们没有什么质的改变,端午节、中秋节,对大多数人们在纪念方式上,有着或多或少的变化。中秋节,现在对大多数家庭、大多数人而言,对它的寓意基本上没有多大的诠释,只是在心理上、生理上仅得到了一次公休而已。原本的中秋节意义,在大多数人,特别是在80、90后,基本上不热衷于它了。<br>  但话又得说回来,民族的传统,老祖宗传下的优良的民族习俗,作为中华儿女应以秉承发扬纪念的。<br>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br>  中秋节在各地表现方式和纪念意义也不尽相同。<br>  在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纪念中秋节是体现民族气节的,这些地方每年过中秋节,家家户户都有杀鸭子过节的习俗。<br>  相传,残暴的元朝统治者,对中原人民压迫十分厉害,但又惧怕中原人民起来反抗,就规定每个村庄农民五家合用一把锹,十户伙用一把菜刀,每村还派驻一个元兵,老百姓称之为“鞑子”,监视着每家的行动。<br>  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朱元璋,得知老百姓对元朝的统治恨之入骨,口有反抗之言。他就和谋士刘伯温商议,如何帮助百姓把中原的元兵消灭掉。 刘伯温摸清了百姓反抗元兵的情绪,就叫兵营里用“青红丝”加上白糖,放在面粉里揉作馅子,做了大量月饼,每一个月饼的馅子上放有一张小纸条,上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密语,还派一批士兵打扮成当地老百姓,以相互送月饼为名,进行暗中串联,互通消息,约定大家在八月十五晚上拜月的时候,统一行动起来杀鞑子。这天晚上,果然村村都把那些监视百姓的鞑子杀个精光。从此,中秋节就成了人民反抗暴政的纪念日。<br>  人们为纪念这个节日,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家家都杀鸭子。 “杀鸭子”,就是由“杀鞑子”的谐音演变而来的。<br>  因而吃月饼也好,杀鸭子也罢,都有它寓意。是怀念家人,庆祝丰收,家人在宁静的月辉下安康团聚,渴望、憧憬美好的未来。<br>  然而,近年来 “端午”、“中秋”在人们的记忆中被渐渐淡却,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过节的欲望显然降低。又因为人们对自身的健康保健提出了要求,尽量与甜食保持距离,所以,现在吃月饼的人不多了。即使买月饼,大多是用来送节罢了。<br>  好在有40后、50后的人们,每到此时,还是要或多或少买上月饼过节的。至于买鸭子做菜,大部分人家是少不了的。目的是传承祖先的传统文化,祈福全家幸福安康。<br>  又要到中秋节了,又要苦思冥想今年的鸭子是怎么吃法,怎样“消灭”亲戚、朋友送来的包装精美大小不一的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