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钱学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更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早年远赴美国求学,在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工程控制论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就。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毅然冲破重重封锁,回归故土,投身科技建设。在他的引领下,中国火箭、导弹与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渐强,谱写了民族自强的壮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珍藏的书信、手稿与论文中,精选出钱学森自1955年归国至2009年间的54年154句经典语录。这些话语涵盖家国情怀、党性觉悟、马克思主义信仰、科学精神、学术民主、科学与艺术、教育理念等维度,字字如炬,映照出一位人民科学家深沉的思想光芒与精神高度,激励后人砥砺前行。</p> <p class="ql-block">这台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490牛高性能轨控发动机,凝聚着航天动力的智慧结晶。它曾为探月工程的绕月卫星、北斗导航系统的关键卫星以及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提供精准空间推进动力,是中国迈向深空的重要支撑,也承载着钱学森当年擘画的航天梦想。</p> <p class="ql-block">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801所设计研制的2500牛双元液体火箭发动机,是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星船用空间液体发动机。作为“神舟”载人飞船的轨控核心,它肩负着变轨机动、返回制动乃至逃逸救生的重任,是守护航天员生命与任务成功的关键动力,延续着钱学森开创的航天安全理念。</p> <p class="ql-block">东风一号(DF-1)导弹模型(1:8),是中国在苏联P-2导弹基础上仿制而成的第一代地地战略导弹。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迈出了自主掌握导弹技术的第一步,是钱学森归国后亲手推动的国防科技起步之作,开启了中国战略威慑力量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东风二号(DF-2)导弹模型(1:8),是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代中近程地地战略导弹。在钱学森的科学指导与技术统筹下,中国实现了从仿制到自主设计的跨越,这枚导弹的升空,象征着中国导弹事业真正踏上自力更生的征途。</p> <p class="ql-block">东风三号(DF-3)导弹模型(1:8),是中国首型中程地地战略导弹,射程覆盖更广,技术更为复杂。它的成功研制,得益于钱学森在总体设计、系统工程与空气动力学方面的深远布局,成为中国战略打击能力跃升的重要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长征二号丁(CZ-2D)运载火箭模型(1:10),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采用二级常规液体推进剂,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卫星。其稳定可靠的性能,延续了钱学森倡导的“系统工程”与“可靠性设计”理念,是中国航天发射体系中的中坚力量。</p> <p class="ql-block">“今天给我的奖,说是第一个中国人得此奖,我说,要紧的是‘中国人’三个字。这个‘中国人’,应该包括中国成千上万为此作出贡献的人。”——钱学森在国防科工委和中国科协祝贺他荣获“小罗克韦尔奖”时的讲话(1989年8月3日)。这句朴实而深沉的话语,道出了他始终将个人荣誉归于集体、归于祖国的赤子情怀。</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一生嗜书如命,其留存书籍与期刊多达两万五千册。晚年的他,依然笔耕不辍,阅读、思考、写作成为日常。这些泛黄的书页与密密麻麻的批注,不仅记录着一位科学巨匠的思维轨迹,更映照出他永不停歇的求知之心与报国之志。</p> <p class="ql-block">“我自1955年回到祖国后,就在党的领导下,开创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回想当年,党中央、毛主席下决心搞‘两弹’,那真是了不起的决策。没有党的领导,没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协同攻关,这样的事情谁能办到?所以我常常说,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的切身感受。”——钱学森《一切成就归于党归于集体》(2001年5月10日)。这番肺腑之言,彰显了他忠诚于党、心系集体的崇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走进钱学森图书馆,仿佛步入一段凝固的报国史诗。从导弹轨迹的精密演算到航天蓝图的宏伟规划,每一处展陈都镌刻着“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的严谨风范。“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这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精神的丰碑。导弹发射的影像、泛黄的手稿、真实的实物,无声诉说着那句朴素却震撼人心的话语:“不要过誉,这都是我应该做的。”一位“中国导弹之父”的赤诚与担当,在此静静流淌,历久弥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