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十八洞村管辖的竹子寨想打造成竹子世界,引进了不少竹子品种。有的品种成活,有的枯萎,也有的已经枯死。看来引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根据这里的说明,拍摄和网上下载一些图片。</h5>  <h5><b>斑竹</b>(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 et Zucc. f. lacrima-deae Keng f. et Wen)<br>       斑竹是禾本科刚竹属的乔木状竹类,高达15-20米,直径可达8-10厘米。其茎和分枝均有紫褐色斑块和斑点;竹环均隆起;竹鞘呈黄褐色,侧边有耳和毛;竹叶呈三角形至带形。笋期5月-7月。传说,舜帝的第二个妃子听闻舜帝去世,眼泪落在竹子上形成斑点,故名为“斑竹”。<br>       斑竹原产地在中国,分布于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各地,日本也有栽培。斑竹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 ,较耐旱、耐寒,不耐水湿, 喜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沙壤土。繁殖方式一般为母株移植繁殖。<br>       根据《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记载,斑竹有清血热、透斑疹的效果,用于治疗温热病 ,也可以祛风除湿,止咳平喘和止血,《红楼梦》中“斑竹一枝千滴泪”一句体现了林黛玉纯洁、寂寞、悲凉的身世与命运,体现了斑竹的文化价值  。斑竹绿叶青翠,竿色斑驳似泪痕,具有独特的观赏性,可广泛应用于庭院和公园绿化。斑竹材质坚硬,韧性良好,是优良用材竹种,可加工成工艺品。<br></h5>  <h5><b>车筒竹</b>(Bambusa sinospinosa McClure)<br>       车筒竹是禾本科簕竹属高大竹类植物。主枝粗长,常“之”字形曲折,枝条及分枝刺,呈“丁”字形开展;叶鞘近无毛,边缘一侧被短纤毛,叶耳不甚发达,卵形至狭卵形,边缘具数条波曲状或劲直的繸毛;花柱细长,被短硬毛;笋期5-6月,花期8-12月。竹竿粗大而通直,农村常用以建茅屋或用以作水车的盛水筒,故有“车筒竹”之称。<br>       车筒竹产于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多生于河流两岸和村落附近。车筒竹对土壤适应性强,喜疏松、肥沃、湿润的土壤。车筒竹为人工繁殖。 <br>       车筒竹的竹材坚韧厚硬,不易虫蛀,供建筑、家具、水管、扁担及水车的车筒,也可作防篱的作用。 车筒竹根系发达,常种于河流两岸做护堤防风之用。<br></h5>  <h5><b>慈孝竹</b>(Bambusa emeiensis L. C. Chia et H. L. Fung)<br>       慈孝竹别称慈竹、钓鱼竹、凤凰竹、蓬莱竹,是禾本科簕(lè)竹属植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LC)物种。<br>       慈孝竹竿高5-10米,全竿共30节左右,竿环平坦,箨(tuò)环显著,箨鞘革质,叶鞘长4-8厘米,叶舌截形,棕黑色,花枝束生,花药长4-6毫米,果实纺锤形,黄棕色。笋期6-9月或自12月至翌年3月,花期多在7-9月,但可持续数月之久。广泛分布在中国西南各省。多见于农家栽培房前屋后的平地或低丘陵。竿可劈篾(miè)编结竹器,亦可用于简陋建筑物的竹筑墙,以及利用其竹筋和拌石灰粉刷墙壁,箨鞘可作缝制布底鞋的填充物,经过科学加工可作为制层竹原料。笋味较苦,但水煮后仍有供蔬食者。主要种类有金丝慈、绿竿花慈竹、大琴丝等。<br>       慈竹是由中国植物学家贾良智和冯学琳于1980年给予的替代名称。<br></h5>  <h5><b>刚竹</b>(Phyllostachys sulphurea var. viridis R. A. Young)<br>      刚竹是禾本科、刚竹属金竹的栽培品种。乔木或灌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15米,幼时无毛,微被白粉,绿色,成长的竿呈绿色或黄绿色,竿环在较粗大的竿中于不分枝的各节上不明显;箨环微隆起。箨鞘背面有绿色脉纹,无毛,微被白粉,箨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箨舌绿黄色,拱形或截形,边缘生淡绿色或白色纤毛;箨片狭三角形至带状,外翻,微皱曲,绿色,但具桔黄色边缘。叶鞘几无毛或仅上部有细柔毛;叶耳及鞘口繸毛均发达;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5月中旬出笋。<br>       原产中国,黄河至长江流域及福建均有分布。1840年由上海引至法国栽培,1928年由法国引至美国。刚竹适宜生长在土层较肥厚、湿润而又排水良好的冲积砂质壤土地带,红、黄粘土及薄砂干旱的地区不宜生长。<br>      刚竹的竿可作小型建筑用材和各种农具柄;笋供食用,惟味微苦。<br></h5>  <h5><b>黄槽竹</b>(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McClure)<br>       黄槽竹是禾本科刚竹属的常绿乔木状竹类植物。竿高达9米,竿环中度隆起,箨鞘背部紫绿色常有淡黄色纵条纹,箨耳淡黄带紫或紫褐色,箨舌拱形或截形,箨片三角形至三角状披针形,或在竿下部的箨鞘上外翻;花枝呈穗状;笋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花期5-6月。<br>       黄槽竹原产于中国,分布在中国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地,在美国也有分布。适应性强,耐严寒,适宜在背风向阳处、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栽植。繁殖方法一般为分株繁殖。<br>       黄槽竹杆形挺拔,杆色明亮,可丛植于山石、亭榭旁,也可配置于建筑物、广场边,黄槽竹在北方可作庭院绿化用,是应用极广泛的优良竹种。<br></h5>  <h5><b>黄金竹</b>(Bashania yongdeensis Yi & J. Y. Shi)<br>       是由史军义、易同培等学者于2007年正式命名的巴山木竹属新种,为中国特有植物,模式标本采自云南西部亚高山地区。该竹种枝干带有黄色特征,圆锥花序长5-15厘米,小穗呈紫黑色,花期集中在3-5月 。主要分布于云南西部海拔较高的瘠薄山地,具有耐寒、抗风等生态特性。其同属物种中有多个大熊猫主食竹种,黄金竹在园林绿化和水土保持方面具有应用价值。<br>       植株高度可达5米,竹秆基部节间具黄色纵条纹。叶片呈披针形,长10-18厘米,宽1.2-2厘米,叶鞘边缘具纤毛。圆锥花序顶生,小穗含5-7朵小花,外稃长10-13毫米,基部密被白色柔毛。颖果圆柱形,成熟时呈黄褐色。<br>       根据2022年竹藤科普资料,黄金竹所属的巴山木竹属具有45-55年的开花周期特征,其开花现象可作为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指标。2008年研究指出,该属10个物种中有5种为大熊猫主食竹,黄金竹虽未被直接列为主食竹种,但其近缘种巴山木竹(B. fargesii)是秦岭大熊猫的重要食物来源。<br></h5>  <h5><b>金镶玉竹</b>(Phyllostachys aureosulcata 'Spectabilis' C.D.Chu.Et C.S.Chao)<br>       金镶玉竹禾本科刚竹属的一个变种。 杆高4-10米,径2-5厘米,节间长达39厘米,沟槽为绿色。新竹新竿为嫩黄色,后渐为金黄色,各节间有绿色纵纹,有的竹鞭也有绿色条纹,叶绿,少数叶有黄白色彩条。该竹竹竿鲜艳,黄绿相间故称为金镶玉。有的竹竿下部之字型弯曲。笋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花期5-6月。<br>       金镶玉竹为竹中珍品,其珍奇处在那嫩黄色的竹竿上,于每节生枝叶处都天生成一道碧绿色的浅沟,位置节节交错。一眼望去,如根根金条上镶嵌着块块碧玉,故古海州志中称其为“金镶碧嵌竹”。<br>      中国北京、江苏,浙江有栽培。该种以其竿色美丽,主要供观赏。<br></h5>  <h5><b>龙鳞竹</b>(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 Mitford)<br>       龙鳞竹是龟背竹的别称,又称八卦竹、青龙竹、人面竹。竿劲直,高5-12米,粗2-5厘米,幼时被白粉,无毛,成长的竿呈绿色或黄绿色;中部节间长15-30厘米,基部或有时中部的数节间极缩短,缢缩或肿胀,或其节交互倾斜,中、下部正常节间的上端也常明显膨大,竿壁厚4-8毫米;竿环中度隆起与箨环同高或略高;箨环幼时生一圈白色易落的短毛。箨鞘背面黄绿色或淡褐黄带红色,无白粉,上部两侧常枯干而呈草黄色,背部有褐色小斑点或小斑块,无毛,但沿底部生白色短毛;箨耳及鞘口繸毛俱缺;箨舌很短,淡黄绿色,先端截形或微呈拱形,有淡绿色的细长纤毛;箨片狭三角形至带状,开展或外翻而下垂,下部者多皱曲,上部者常平直,绿色而具黄色边缘。末级小枝有2或3叶;叶鞘无毛;叶耳及鞘口繸毛早落或无;叶舌极短;叶片狭长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12厘米,宽1-1.8厘米,仅下表面基部有毛或全部无毛。花枝呈穗状,长3-8厘米;佛焰苞5-7片,长15-18毫米,各具数条鞘口继毛,缩小叶卵形至窄披针形,每片佛焰苞内有假小穗1-3枚。小穗含1-4朵小花,上部者不孕;小穗轴节间无毛;颖0-2片;外稃与颖相类似但较长,长15-20毫米,具多脉,沿边缘密生柔毛;内稃与外稃等长或较短,脊上具纤毛,脊间具2或3脉,脊外两侧各有2-5脉;鳞被长3.5-5毫米,被微毛;花药长10-12毫米;柱头2,羽毛状。颖果线状披针形,长10-14毫米,直径1.5-2毫米,顶端宿存花柱的基部。笋期5月中旬。<br>       分布范围产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但多为栽培供观赏,在福建闽清及浙江建德尚可见野生竹林。世界各地多已引种栽培。<br></h5>  <h5><b>佛肚竹</b>(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br>       佛肚竹为禾本科丛生型竹类植物。别名:罗汉竹、密节竹、大肚竹、葫芦竹。幼秆深绿色,稍被白粉,老时转榄黄色。秆二型:正常圆筒形,高7-10米,节间30-35厘米;畸形秆通常25-50厘米,节间较正常短。箨叶卵状披针形;箨鞘无毛;箨耳发达,圆形或卵形至镰刀形;箨舌极短。<br>        性喜温暖、湿润、不耐寒。宜在肥沃、疏松、湿润、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中生长。国内外均有分布。该种常作盆栽,施以人工截顶培植,形成畸形植株以供观赏;在地上种植时则形成高大竹丛,偶尔在正常竿中也长出少数畸形竿。漂亮的佛肚竹也是很多工艺品、文玩物品的加工对象。如扇子、竹雕、乐器等等。<br>       佛肚竹竿二型:正常竿高8-10米,直径3-5厘米,尾梢略下弯,下部稍呈“之”字形曲折;节间圆柱形,长30-35厘米,幼时无白蜡粉,光滑无毛,下部略微肿胀;竿下部各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基部第一、二节上还生有短气根;分枝常自竿基部第三、四节开始,各节具1-3枝,其枝上的小枝有时短缩为软刺,竿中上部各节为数至多枝簇生,其中有3枝较为粗长。畸形竿通常高25-50厘米,直径1-2厘米,节间短缩而其基部肿胀,呈瓶状,长2-3厘米;竿下部各节于箨环之上下方各环生一圈灰白色绢毛带。<br></h5>  <h5><b>楠竹</b>(拉丁学名:Phyllostachys edulis)<br>       楠竹别名有南竹、毛竹、猫竹等。禾本目禾本科刚竹属单子叶植物。<br>       楠竹高10米以上,粗达18厘米;秆箨厚革质,密被糙毛和深褐色斑点和斑块;箨耳和繸毛发达,箨舌发达,箨片三角形,披针形,外翻,高大;秆环不隆起,叶披针形,笋箨有毛。颖果长2-3厘米。它喜温暖湿润气候,在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忌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主要分布在四川宜宾、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其竿型粗大,宜供建筑用,如梁柱、棚架、脚手架等,篾性优良,供编织各种粗细的用具及工艺品,枝梢作扫帚,嫩竹及竿箨作造纸原料,笋味美,鲜食或加工制成玉兰片、笋干、笋衣等。<br>       2022年6月26日,中国林学会发布了“十三五”期间林草科技十大进展。其中,林木全基因组与功能基因解析取得重要突破。绘制出毛竹等10余种木本植物高质量基因组图谱,揭示了林木适应性进化与遗传结构变异机制。<br></h5>  <h5><b>筇竹</b>(Chimonobambusa tumidissinoda J. R. Xue & T. P. Yi ex Ohrnb.)<br>       筇竹是禾本科,属中小型竹类植物。竿高可达6米,节间圆筒形,竿下部不分枝,绿色,光滑无毛,竿壁甚厚,箨环因有箨鞘基部之残留物而略呈木质环状,竿环格外隆起,竿芽成三角状桃形,先出叶为革质,竿箨紫红色或紫色带绿,厚纸质,鞘的上部边缘密生淡棕色长纤毛;无箨耳,鞘口拱形,箨片较短小,钻形或锥状披针形,叶鞘圆筒形,无叶耳,灰白色,叶舌极矮,叶柄平滑无毛;叶片狭披针形,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灰绿色,花枝可反复分枝,末级花枝纤细,假小穗绿色或暗绿色,干后紫色,先出叶无苞片;小穗含小花;颖片,薄纸质,外稃长卵形,无毛,纸质,内稃无毛,鳞被膜质透明,上部边缘生小纤毛,花药紫色,子房呈倒卵形,无毛,柱头羽毛状,果实呈厚皮质的坚果状,笋期4月,花期4月,果期5月。<br>       分布于中国四川宜宾地区和云南昭通地区,即云贵高原东北缘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亚高山地带。喜生于温凉潮湿的气候,尤其适宜于园艺沟边、半隐蔽地绿化。<br>       应注意与刚竹属下的罗汉竹作区分。<br></h5>  <h5><b>实心竹</b>(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 'Solida')<br>       实心竹别称木竹、玉竹,是禾本科箭竹属的竹类植物,其茎秆呈木质化实心结构,区别于常见的空心竹。主要分布于中国秦岭南坡至四川盆地西侧海拔2000-3000米的山地,以及云南、江西、广东等地 。竿壁厚实,较细的竹竿常呈近乎实心状态,茎粗可达3-10厘米,节间长度14-18厘米,高度为3-7米。部分粗壮个体茎秆中心可能出现小孔,但整体仍保持高度木质化结构。竹皮多呈沉青色,枝叶繁茂。该竹种具有食用、材用和观赏价值,竹笋可食用,竹材用于制作农具、家具及工艺品,部分栽培变种如"花秆实心竹"具备独特观赏性。<br></h5>  <h5><b>长叶苦竹</b>(Pleioblastus simonii (Carr.) Nakai)<br>      长叶苦竹是川竹的别称。秆高达3-8m,径1-2cm。竹秆挺直,叶片细长。<br>       竹鞭节间长约2—8厘米,粗约11毫米,圆筒形,近于实心,表面光滑。竿高可达3—5(8)米,粗0.7—3厘米;节间一般长16-17厘米,圆筒形,唯在分枝的一侧有沟槽,中空,无毛,绿色;竿环高于箨环,其下方幼时有白粉,以后消失;竿每节具2—9枝,枝稍开展,二级分枝通常每节仅为2枚。箨鞘宿存,厚纸质,淡绿色带紫色,无斑点或多少杂有暗棕色的斑点,干后呈淡枯草色,无毛,基部具一圈淡褐色毛茸,边缘具短纤毛,因后者常易脱落而变为无毛;无箨耳及鞘口继毛;箨舌截形或略呈拱形,高约1.5毫米,其边缘生有短小纤毛,背部具微毛;箨片绿色,狭长披针形,先端渐收缩为锐尖头,两表面被微毛而粗糙,边缘有细齿。<br>       末级小枝具4—5(7)叶;叶鞘具纵纹,边缘具纤毛;鞘口具直立白色平滑缝毛呈流苏状,缝毛近于宿存性;叶舌短,截形,边缘具小纤毛,背面粗糙并具白粉;叶片狭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革质兼厚纸质,长5—23厘米,宽10-22毫米,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楔形而常稍有歪斜,叶缘有细刺状锯齿,次脉4—8对,小横脉明显;叶柄长3—7毫米,上表面绿色而无毛,下表面淡绿色或灰白色。<br></h5>  <h5><b>紫竹</b>(Phyllostachys nigra (Lodd. ex Lindl.) Munro)<br>       紫竹是禾木科刚竹属草本植物。紫竹的幼竿绿色;密被细柔毛及白粉,幕环有毛,籍鞘背面红褐色或更带绿色;无斑点或常具极微小的深褐色斑点,此斑点在锌鞘上端常密集成片,被微量白粉及较密的淡褐色刺毛;地下茎单轴型散生竹;叶片小,窄披针形,先端渐长尖,质薄;花枝呈短穗状,基部呈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笋期4月中下旬。紫竹一年生以后的竿逐渐出现紫斑,最后全部变为紫黑色,因而得名为紫竹。<br>       紫竹原产于中国,分布于秦岭以南各地区。紫竹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寒,稍耐阴,对土壤适应性较强,适合于深厚、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紫竹常用移植母竹或埋鞭进行繁殖。<br>       紫竹有清热利尿,解毒除烦的功效,主治高热,小儿夜啼,狂犬咬伤等症。紫竹竿色随竹龄而呈现翠绿,绿底紫斑、紫黑等多种色彩,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是中国传统的观竿竹类,可林植成景,也可沿建筑外侧作条带状布置,绿叶、紫竿、白墙相映成趣。紫竹材质坚韧,可制作小型家具、手杖、乐器及工艺品。<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