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湘中宝庆府古城墙遗址</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宝庆府的历史渊源</b></p><p class="ql-block"> 宝庆府,这一历史地名,承载着湖南省邵阳市的深厚底蕴。在南宋宝庆元年,宋理宗赵昀以其曾领防御使的封地为基,赐名宝庆府,寓意深远。直至民国26年,这一古地名演变为如今的邵阳市。</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邵阳的地理位置与区域</b></p><p class="ql-block"> 邵阳市位于湖南省的西北,地理位置特殊,四周被娄底、永州、云贵等地包围,是交通要冲。其辖区内包括1市、1自治县、7县以及3区,人口数量达700万,总面积更是广阔,达到了2万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多民族聚居与文化</b></p><p class="ql-block"> 宝庆府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汉族人口占比高达94.06%。除了汉族,这里还聚居着39个少数民族,他们的人口数量为39.38万人,占总人口的5.94%。多元文化丰富了当地的人文背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朝代更迭中的行政变化</b></p><p class="ql-block"> 秦汉至隋唐时期,宝庆府区域多次变迁建制,如从零陵郡到昭陵郡,行政中心的迁移反映了历史进程。在春秋末期,楚国大夫白善曾在此地筑城,这座城后来被称为白公城,如今它坐落于邵阳市城区内。随着历史的演变,秦代时今境内分属长沙郡及黔中郡。到了汉代,这里又属于长沙国(东汉时改为郡)及零陵郡,并于今邵阳市地设置了昭陵县。三国吴宝鼎元年,零陵郡北部都尉辖地被分置为昭陵郡,其治所就设在今天的邵阳市城区,这标志着境内建郡的开始。然而,在西晋太康元年,因避司马昭讳,昭陵郡更名为邵陵。随后,隋开皇十年又置建州,唐武德四年改为南梁州,贞谔十年又更名为邵州。五代后晋天福年间,邵州再次更名为敏州。宋代时,邵州又改称为邵州邵阳郡。</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近现代的历史转折</b></p><p class="ql-block"> 从民国时期废除宝庆府到设立邵阳市,这一变化体现了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中华民国二年,宝庆府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设立宝庆县,其下辖的各县都归属于湘江道。在民国十二年至十九年期间,宝庆县曾一度直属于省。到了民国十七年,宝庆县又恢复了邵阳县的名称。民国二十六年,邵阳县城迎来了新的历史时刻,湖南省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在这里设立,同时,邵阳市也在此刻应运而生,它隶属于邵阳县。宝庆码头是当时经济与文化的标志。在清咸丰年间,宝庆府在汉口的商人们,在汉水出口处精心打造了一座当时最豪华且专为宝庆人使用的码头——宝庆码头。这座码头上下长一华里,向岸里纵深半里,内部布局宛如一个小县城,共设有十八条巷子。历经200多年的沧桑,宝庆码头至今仍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其背后不仅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更离不开宝庆府人民的团结一心与顽强拼搏的精神。可以说,宝庆码头是宝庆人共同努力、英勇奋斗的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