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意正浓,北寿街道书画研究会的活动日如期而至。推开那扇熟悉的门,迎面便是满墙的墨香与丹青——一幅幅菊花题材的习作静静悬挂,仿佛在等待一场秋日的检阅。长桌旁已坐满了人,茶香袅袅,纸笔齐备,大家低声交谈,眼神里却都藏着期待。今天,毛贵臣老师要来点评我们的“菊花作业”了。</p> <p class="ql-block">屋子里的气氛渐渐安静下来。毛老师坐在主位,目光温和却透着专业,他轻轻翻开我们提前交上的作品集,一页页看过去,不时点头,偶尔轻声点评。有人画的是金蕊初绽,有人偏爱残瓣疏影,风格各异,却都透着对秋天的一份敬意。他说:“画菊,不在形似,而在气韵。你们看那老枝斜出,是不是也像人生的姿态?”</p> <p class="ql-block">我坐在角落,看着前排一位老会员专注地记着笔记,手边的茶都凉了也没察觉。墙上那几幅装裱精致的菊花图,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花瓣仿佛随风轻颤。有人画得热烈奔放,黄紫交映,如火如荼;也有人用极淡的墨色勾勒几朵小菊,留白处竟生出无限秋思。毛老师走到一幅前停下:“这一笔飞白,用得好,像是风来了。”</p> <p class="ql-block">他指着一幅以黄、粉、白为主调的菊花图说:“色彩明快,层次分明,看得出下了功夫。”那画上的花瓣一圈圈展开,像是阳光打在露珠上的光晕,上方题着几行墨字,左侧一枚红印鲜亮如初。他说:“题款的位置要讲究,不能压了花势,也不能太远,得像说话一样,有来有往。”</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构图相近的作品被他轻轻拿起细看:“同样是这几朵花,这一幅的笔意更松动些,反而活了。”他笑着补充,“画画不是描花,是写心。你们画菊,其实也在画自己这一年的光景吧?”</p> <p class="ql-block">有位年轻会员的作品引起了大家注意——几朵菊花开得清丽,题字在右上角,印章小巧,整体干净利落。毛老师说:“这幅胜在‘简’字。不贪多,不堆砌,反而有了呼吸的空间。”他转头对我们说:“有时候,少一点,才是多。”</p> <p class="ql-block">最生动的一幅,是那朵粉橙相间的菊花,花瓣层层叠叠,边上还停着一只蜻蜓。毛老师看了许久,笑着说:“这个蜻蜓点得妙!没有它,画面是静的;有了它,整个秋天都飞起来了。”他提醒我们:“细节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活’。一笔能传神,就别画十笔。”</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幅群鸡戏菊的画,惹得众人轻笑。两只公鸡昂首挺胸,小鸡在地上扑腾,菊花开得热闹,墨叶衬得花更艳。毛老师点头:“这幅有生活气。艺术不光是清雅,也可以是烟火里的欢喜。你们看,连鸡都知道秋天该去哪儿找食了。”</p> <p class="ql-block">他继续走着,目光落在一幅黄粉双簇的菊花图上:“这一左一右,一开一含,有对比,有节奏,像一首小诗。”他轻声念出画上题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句诗,几乎成了今天所有作品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有人画菊花旁栖一鸟,毛老师说:“鸟是客,花是主,但它一停,画面就有了故事。”他指着那小鸟的眼睛:“你看它望向哪里?没画出来,但我们能感觉到。这就是‘意在笔外’。”</p> <p class="ql-block">一幅菊花与山石并置的画,让他驻足良久。“山石是骨,菊花是魂。一个沉稳,一个飘逸,搭配得好,就是刚柔并济。”他提醒我们用笔要“有骨力”,不能一味柔媚,“就像做人,得有筋骨,才能撑得起风霜”。</p> <p class="ql-block">最后被拿出的是那幅几只小鸟栖枝、菊花繁盛的作品。毛老师笑着说:“你们看,花开了,鸟也来了,秋天哪是凋零?分明是热闹得很。”他顿了顿,“我们画画,不是为了画得像,而是为了让人看了,心里也开出一朵花来。”</p> <p class="ql-block">活动快结束时,墙上那幅古诗书法被重新提起。工整的字迹,严谨的布局,配上红印与签名,像是一份郑重的承诺。毛老师说:“写字如做人,一笔一画,都要踏实。”</p> <p class="ql-block">最打动我的,是那幅书法与绘画结合的作品:竖排大字写着“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左侧一丛淡菊,右侧小字补述,整体气韵贯通。毛老师站在它面前,轻声说:“这才是文人画的真味——诗书画一体,心手相应。”</p> <p class="ql-block">散场时,大家围在桌边继续讨论,有人端茶,有人递笔,墙上那些菊花仿佛也在倾听。这场点评,不只是技艺的传授,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共赏。我们画的是菊,谈的是秋,悟的,却是岁月与心境。</p> <p class="ql-block">走出房间,秋阳正好。我回头望了一眼那满墙的菊花,忽然觉得,它们不是被画出来的,而是从每个人心里长出来的——在一笔一墨间,悄然绽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