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解读《范进中举》《三顾茅庐》</h3> <h3>理解名篇,解析文本,古文课堂深入之后会遇到一个尴尬:要不要把成人世界的那点儿破事儿,跟孩子们讲明?比如成人的装,孩子们可能会费解:明明自己心里想要,嘴上却在拒绝;明明知道对方会看不起自己,还是讪着脸贴上去?干嘛这么费劲地来回试探,直截了当讲出来不好吗?<br>《范进中举》穷秀才中举前后,亲友邻居从不装到装的前倨后恭;《三顾茅庐》宾主之间寒暄试探,从装到不装的双向面试,都是课堂的上好资源。</h3> <h3>经典名著为什么日久弥新千年不衰,是因为洞悉人性,改朝换代但人心不变,生生不息地重复着曾经的故事。<br>如果怀德海的“教育的本质是理解当下”这一观点您能认同,也就不反对何老师课堂启蒙小朋友,成人世界的潜规则,可以从小说情节中解析,从人物言行中品味。<br>不难理解,范进的岳父胡屠户为什么从粗声大气变成低声下气。邻居多年来的冷嘲热讽,一朝变成热心追捧。低层次的装不难看懂,高层次的装则意味深长。隆中对就是高级的来回试探,琢磨起来才更有趣,对比前者乡下人的小透明之可爱,高端人士的隐喻暗语互动,彼此心照不宣,才彰显语言艺术和交际智慧。<br>因此,初三上册语文的这两篇放在一起,由浅入深,体会社会不同层次的人性,可见总编的用心之良苦。</h3> <h3>《范进中举》中有趣的名场面,几乎都离不开最佳配角胡屠户。为什么是他,因为他离主角范进是至近至远的人。常言说:嫡不过郞丈,亲不过子舅。老百姓总结,除了血亲,最嫡亲的就是上述两种了。也就是说,女婿是胡屠户绕不过去的牵挂,秀才不第是胡屠户渐渐磨灭的绝望,拒绝是胡屠户不再天使投资的决然,摊牌是胡屠户卸下市侩面具的宣泄。胡屠户们,这类人言行虽为人所不齿,但恰恰是社会不少人惯有的嘴脸。<br>何老师会精选两段胡屠户语录,重点解读:<br>1.范进终于考中了秀才,有了考取举人的机会,去跟胡屠户借钱去参加乡试。结果被胡屠户一口老痰吐在脸上,骂得狗血喷头。范进晕乎乎地回家都摸不着门,其心理伤害之重可想而知。<br>这段话(225个字)浓缩了胡屠户多年的人生积淀,出口成脏,其内涵也错综复杂:有愤怒、失望、抱怨等负面情绪,有揭露、讽刺、比方、宣告等表达方式,有不再装的酣畅淋漓和辣手无情的凶狠。<br>小朋友反复读这段话,抑扬顿挫绘声绘色读出胡屠户的状态,何老师就配合扮演可怜的范进。随着胡屠户的语言伤害升级,何老师的微表情也随之变化:惊愕、发蒙、痛苦、绝望、无助,残存的一丝清醒就是赶紧逃命。逗趣孩子们,感知人物内心,也品尝阅读的愉悦。<br>这两个角色,代表社会底层令人同情的两类,都不是命运的宠儿,还相互加害,如同溺水的两人轮流按下对方的头,以自救动机加害对方,似乎永远理直气壮,殊不知这个死结里谁也活不好。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人生底层逻辑的这份残酷,何老师每年的新年礼物竞拍会上,都安排了“沉没成本”游戏。负和博弈中,随着双方逃生成本竞价攀升,双方脖子上的绞索也持续上紧。只有一方止损松手自沉,对方才能幸存,游戏才真正结束。现场观摩的家长心知肚明,生活之严峻不亚于游戏。与胡屠户这样的人生活,是咱们的错,撒手逃离才是正确选项。<br>2.范进得知中举后癫狂,被胡屠户一个大嘴巴,眼神清澈,一身泥水回到家里后。左邻右舍发自内心地羡慕胡屠户,还打趣他:你这手受伤了,明天没法杀猪了。这句话勾起了胡屠户满心的骄傲,嘚瑟显摆了一通话(此处149个字),清晰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我再也不用杀猪了,下半辈子靠他;二是女婿是最好的,连城里的老爷都不如;三是当年女儿三十多岁一直不嫁,就是等这女婿,可见俺的眼光之准。<br>这段话没人会信,但仔细品读,畅想一下后来的情节,会有很多的妙处。比如说,胡屠户以后真的再也不用杀猪了,城里的老爷分分钟就来拜会送银子送房子了。那么多的人投奔到范府当下人,这是事实。胡老爹升级为胡老爷,这样的自诩重复到死,围着一群人都是百听不厌,每次都会得体地露出赞叹羡慕的神情。<br>人们慕强时,会忽略强者的荒唐,过去的、当下的、未来的,所有的!</h3> <h3>两天读一篇古文,八个小时,那么长时间,除了读书,听故事,何老师教什么呀?就教这些。<br>明白这些有什么好呢?不当书呆子,做个明白人。<br>从暑假古文班,到国庆古文班,再到年底的元旦古文班,何老师安排的课程中,都有些什么人?<br>《醉翁亭记》的欧阳修:独乐乐还要众乐乐。<br>《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r>《湖心亭看雪》的张岱:明末清初名士避世独清。<br>《智取生辰纲》的七星聚义:混沌世道的揭竿而起、替天行道。<br>这些人不同的活法,给了我们一本影集,一册菜谱,我们也可以选择人生脚本,如果还不明白,我们继续读书。读经典,慕圣贤;读小说,观众生,比对自己跟哪些人高度匹配。如果根器良好,那就保持精进;如果耻与为伍,该怎么修炼提升?多年以后,才会与更好的自己相遇。<br>《三顾茅庐》课堂品读,咱接着聊。</h3> <h3>诸葛亮为什么要等到刘备三顾才出山?<br>为什么要刘备站在台阶下等那么久?午觉睡得也太久了吧,醒了换个衣服还那么磨蹭,见面时客套怎么那么多?<br>如果这是一场公平的买卖,刘备要诸葛亮全职工作,终身无休。这得拿什么去聘请顶级人才?显然不是钱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br>诸葛亮也清楚:一旦出山,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日后有所作为,需要很大职位和权力空间,眼下至少老板得有一个态度。<br>双方心照不宣:你要的,我可以给。不确定的是,我给了,你能保证给我想要的吗?那么,精彩的来回试探开始了。<br>我们读到的文字,看到的场面,都有潜台词,好似妙不可言双人舞。直到第一轮试探结束,彼此终于开始说真话。刘备说出当前的困境——老板面试出题了,新员工是怎么解答的呢?诸葛亮分析天下大势,纵横捭阖,彰显国师的谋划段位。<br>这才是方案层面,是否纸上谈兵,火烧博望坡,诸葛亮帮刘备取得出山后的首胜,初露实战水平,其不可替代重要性,也为后孔明北伐亲征病逝五丈原埋下伏笔。<br>三顾茅庐,既是刘备事业的转折点,也是三国的基点。诸葛亮这个关键人物出场,最弱鸡的刘备一方加入了生力军,弥补了虽有“五虎将”但智谋不足的团队短板,实现与曹魏孙吴扳扳手腕的平衡。</h3> <h3>回想年少时,也讨厌成人为什么有话不好好说。<br>成年以后,才发现,不能童言无忌,口没遮拦。谨言慎行,似乎是理所应当。<br>年过半百才发觉,曾经的装,当时以为是给别人的脸,后来竟是留给自己的路。怪不得老人常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br>成年人的装,不只是憋屈与善良,而是一种容错的技巧,着眼未来的胸襟,做人的智慧。</h3> <h3>课本里的名篇经典,其实就是引子,播下一粒种子,孩子们由此开启名著的兴趣阅读。<br>好的课堂,好的老师,一定要把孩子内在的阅读兴趣小火苗引燃,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br>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br>何老师愿与家长携手,陪伴孩子学好语文,学——好语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