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某天,一平时关注我文字、关心我身体的朋友打来电话,询问我干什么去了,有什么问题,说好久不见我的文章。我非常感谢他的关心和关注,告知他我笔未停,只是换成毛笔,练习书写毛笔字去了。放下手机一想,也是,近两月没动笔写文章了。<br> 触动我重启毛笔书写键的,是某天在微信上看见一朋友用毛笔写的隶书字,感觉养眼,很有美感,视觉予心以强烈撞击,一下涌起了自己想写一写的冲动。我从小受父亲的教育和影响,曾一度习过楷书,但那时不是自己内心的自觉,是父母外在的要求,书写出的墨字不是大小不一,就是搭配不匀,或是高低不齐,写不出美感和韵味,总是觉得别人的好,就停留在很一般的水平上,不再进步。尽管在当时同龄人中也还说得过去,也在中学、师范就学时得过毛笔字比赛一等奖二等奖,但自己深知功底很浅,离所谓书法(至今我也说写毛笔字,不敢也不配称什么书法)还隔着一座山,没有信心和动力更上一层楼。踏上社会,忙于工作,对毛笔字就一丢了之,这一丢就是几十年。<br> 理论指导实践,要习毛笔字先得在理论上提高。当我找来相关书籍,与《毛泽东的手迹寻踪》一起阅读时,才意识到,我拾起的不仅是一支毛笔。原来,这看似简单的黑白线条,竟是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的根本,它要求人静心、专注,而这正是对抗当下浮躁的一剂良方。汉字作为书写艺术,起于秦汉,盛于魏晋,故有钟繇和王羲之、王献之为后人所推崇。人们常说“字如其人”,书法被视为个人内在精神的外化,与人的素质情绪个性认知紧密相连,它虽是一门极其抽象的线条艺术,但通过笔触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干湿,字形的欹正、疏密,以及整篇的章法布局,可表现出节奏、韵律和空间感, 具有无与伦比的抽象美感,在一笔一划中展现书家的情感和喜乐。毛泽东主席一生与书法有着深厚渊源,不管是战火纷飞时期还是和平建设年代,他老人家直抒胸臆,留下大量手迹,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都记录了他的人生轨迹,承载了他的思想情怀、人格魅力和智慧认知,蕴含了巨大的美术价值。<br> 而今,社会进入数字化时代,快节凑的生活,让人停不下来,静不下心,书法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其价值更加凸显,它要求人闹中取静,专注修炼,屏住呼吸,抛弃杂念,它是医治浮躁、回归内心的一种良好而有效的方式。 它既是承载千年文明的容器,也是抒发个人性灵的艺术,既是优良传统艺术的延续,又是现代化社会一个人精神外化的需求,既是蕴含哲思的修行,更是中国人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 <br> 退休后,时间有了闲,又有了孙辈,特别是阅读学习了《毛泽东手迹寻踪》,知晓了书法对毛泽东一生的影响,了解了毛泽东书法的一路行踪,认识到毛笔书写的意义,感觉有必要再把丢下多年的毛笔捡起来,既能度过闲时,又可静心养性,还可带动引导孙女从小练习书写,培养她们的业余爱好,感受中华文字的精美。“字”作为“敲门砖”这个“真理”,几百上千年来是颠扑不破的,练得一手好字,于己总是有益处的。<br>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王阳明也说,一切都要在事上练。兴致一来,说干就干,我备好笔墨纸砚、印章笔架镇纸裱框,还有楷书隶书字帖,虽是练习玩乐,还是做模做样地把它做像。我每天坚持两个小时练习,抄写诗经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摘录哲理名言,既练字又复读诗词歌赋,还静心养性,一举多得,兴致勃勃。人一自觉,心情就快乐,写出的字就如愉悦的心一样也就自我顺眼,自觉常可,又提兴续写,良性循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一下来,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两月,书写了近百篇。<br> 一张纸一支笔一砚墨,赋予时间意义,修养自我性情,忘我又静心,习字令我于夕阳西下中看到晚霞映照的瑰丽。<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