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柜里的冰与火:一位铁道兵老兵的人生淬炼【快迅】

大漠胡杨卢新民

<p class="ql-block"> 作者:大漠胡杨卢新民</p><p class="ql-block">每次战友聚会,总有人提起当年机务三连刘林掉进蒸汽机车水柜的往事。我曾多次想提笔记录,却总怕水平有限写不好,这份念想便搁置了好多年。直到采访了李发华、张生海两位战友,理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那些藏在天山深处的记忆才重新鲜活。</p><p class="ql-block">下图:珍贵影像:1978年9月,刘林战友在鱼尔沟机务三连服役期间拍摄的军装单人照</p> <p class="ql-block">我曾在南疆线新建铁路管理处机务二连任材料员、临修班班长。兵改工后,随集体转入铁道部十五工程局,后调入乌鲁木齐铁路局基层站段从事党务工作,36岁时成为《新疆报刊》特约记者。此刻执笔,指尖仍微微发烫——刘林,那位在零下40摄氏度寒夜从蒸汽机车水柜中爬出的老兵,他的故事,早该被更多人听见、铭记。</p><p class="ql-block">1978年,刘林战友于鱼尔沟拍下此张照,见图。</p> <p class="ql-block">一、黄土高原到天山脚下:步步坚实的人生轨迹</p><p class="ql-block"> 1957年冬,刘林出生在陕北横山的黄土坡上,石湾镇的窑洞里,煤油灯照亮了他最初的求学路。从村小学到石湾镇高中,再到1975年作为知青奔赴新疆吉木萨尔,这片广袤的土地成了他命运的第二故乡。在三台镇插队时磨出的老茧,民办教师讲台上写下的板书,都成了他后来军旅生涯与地方工作的精神底色。</p><p class="ql-block">下面照片陈永胜战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1978年的春天,铁道兵89327部队的军号吹亮了他的青春。在南疆铁路新线管理处机务三连,这个身高一米八的陕北后生与蒸汽机车结下了不解之缘。墨绿色的机车上,他从学习司炉开始,就记住了每次岀乘的线路鱼儿沟,祖鲁木台,喀尔干特,夏格泽,星源,国光,阿拉沟,德代沟,库林阿曼,德文托盖,扎亥萨拉,奎先(乘降所),乌斯特,哈尔格,胜利桥。再到能独当一面的好司炉,炉膛里的火光映着他年轻的脸庞,也淬炼出他"干一行钻一行"的韧劲。</p><p class="ql-block">下图为:从右起张生海,李发华,李安国,陶振辉,王军,第二排从右到左,向光平,陈明奉,陈卫东,潘存山,曾玉红,郎成发,第三排,右到左,王月明,韩新民,陶天福战友合影留念【陶天福战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二、机车为伴:青春在炉膛火光中淬炼</p><p class="ql-block"> 1978年9月份,刘林被分配到南疆铁路新线管理处机务三连,开始跟着老师傅学烧炉的司炉工,每一次出乘都浸着他的汗水。炉膛里跳动的火光,映着他年轻却坚毅的脸庞;反复琢磨一铲一铲地往炉膛里送煤的烧炉技巧,练就了他“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韧劲。那些年,蒸汽机车的轰鸣声是他最熟悉的旋律,铁轨延伸的方向,是他青春奔赴的远方。</p><p class="ql-block">下图拍摄的是刘林所在的机务三连,画面聚焦于机车旁的工作现场。</p> <p class="ql-block">三、寒夜惊魂:水柜里的生死瞬间</p><p class="ql-block"> 1980年12月的那个冬夜,是张生海记忆里最刺骨的片段,也是刘林生命里最惊险的时刻。作为刘林所在乘务组的成员,张生海清楚记得,那天调度命令来得格外紧急:必须在暴风雪来临前,将急需物资从鱼尔沟安全送到胜利桥。</p> <p class="ql-block">当蒸汽机车喘着粗气爬到夏格泽站加水点时,天色早已黑得像泼了浓墨。司机长陶振辉一声令下,刘林抄起手电筒就走向水柜。零下近四十多度的严寒里,铁轨旁的积水冻成了厚厚的冰壳,踩上去咯吱作响。他卯足力气拉开沉重的水柜盖,对着加水点喊出“加水”二字时,哈出的白气瞬间在睫毛上凝成了霜花,眨眼都觉得硌得慌。</p> <p class="ql-block">半小时后,“水满了”的提示刚落音,意外突然发生。刘林脚下的冰壳“咔嚓”一声碎裂,他整个人失去平衡,“咚”地一声坠入盛满冰水的水柜里。“那水是刚从井里抽上来的,比寒冬里的刀子割肉还疼!”张生海至今想起手电光下的画面仍心有余悸:刘林双手死死扒住水柜内壁的铁梯,棉衣吸饱冰水后重得像灌了铅,脖子以下全浸在冰水里,嘴唇冻得发紫,连呼喊“救命”的声音都微弱得像要被寒风刮走。</p> <p class="ql-block">听到呼救,张生海冲过去时也滑了一跤,膝盖磕在冰面上又麻又疼。他和司机长陶振辉来不及顾上自己,双双趴在水柜边,手指抠着柜沿、胳膊绷得发颤,拼尽全力才把冻得几乎僵硬的刘林拽了上来。“上来时他浑身都在冒白气,眉毛、睫毛上全是冰碴,冻硬的棉衣立在地上,都能撑住个空架子。”张生海的声音里,满是当年的急切与后怕。</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李正林、卢新民、王国强工作之余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四、管路取暖:绝境里的坚守与担当</p><p class="ql-block"> 救回驾驶室后,几个人看着刘林冻得发紫的脸、僵硬的四肢,急得直跺脚。司机长陶振辉突然眼睛一亮——蒸汽机车的管路!他一把拉开驾驶室里的蒸汽管路阀门,滚烫的蒸汽瞬间弥漫开来,带着金属的热气驱散了些许寒意。</p><p class="ql-block">下图拍摄的是作者所在的机务二连,画面聚焦于蒸汽机车头旁的工作现场!</p> <p class="ql-block">刘林咬着牙褪去湿透的棉衣,光着膀子就往管路旁凑。滚烫的管路贴着皮肤,瞬间传来一阵灼痛,他却死死忍着没挪开——他知道,只有靠着这股热气,才能快点缓过来,才能不耽误物资运输。不到十分钟,他的皮肤被烤得发红,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僵硬的手指也渐渐有了知觉。</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年轻的刘林战友</p> <p class="ql-block">下面照片:蒸汽火车的驾驶室里,没有滤镜,只有真实。镜头下,司炉工专注地忙碌着,每一个动作都是岁月里最扎实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还没等身上的寒意完全散去,刘林抓起一旁的裤衩、背心穿上,接过战友递来的铁锹,转身就走向锅炉。“哐当、哐当”,铁锹撞击煤斗的声音在驾驶室里响起,他一铲一铲地往炉膛里送煤,每一次弯腰、起身,都带着刚从绝境里缓过劲的疲惫,却没有一丝犹豫。</p><p class="ql-block">下图为机务二连1783包乘组全体人员合影留念。袁居荣【已故】朱德仁、高俊德,崔严林、郭书校、栗建增、李金刚、吴路林【已故】、庞新荣、陈长久、杨新刚等。</p> <p class="ql-block">战友们看着他发红的皮肤、额角的汗珠,劝他歇会儿,他却摆了摆手:“别停!再晚半小时,暴风雪来了,这趟物资就送不到了!”滚烫的蒸汽还在管路里流动,炉膛的火光映着他汗湿的后背,那一刻,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一个铁道兵老兵,在绝境过后,依然把任务扛在肩上的坚守与担当。 </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张照片定格了机务二连的工作瞬间——前进机车头旁,李金刚、陈长久、袁居荣与包乘组的所有成员现场合影。【李金刚战友提供】</p> <p class="ql-block">如今再想起这段往事,我总忍不住感慨:当年的铁道兵,就是凭着这份不怕苦、不怕死的劲头,在天山深处铺就了南疆铁路的钢轨。刘林的故事,不是一句“幸运”就能概括的——那水柜里的冰水是“险”,管路里的热气是“生”,而他骨子里的担当,才是那个寒冬里最暖的光,也是我们这些老兵,永远忘不了、也永远该传承的铁道兵精神。</p><p class="ql-block">下面照片是作者采访刘林战友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更让人动容的是,这三个满身煤烟的铁道兵,硬是把这场生死惊魂当成了秘密。回到连队后绝口不提,直到多年后战友聚会,这段往事才像被解冻的河水,慢慢流淌出来。下面照片从左起第一排:武光进、赵大举、田圣泉。第二排从左起:闫卞友、吴忠。第三排卢新民、石其刚、侯龙计。</p> <p class="ql-block">五、本色不改:从火车头到百姓心头</p><p class="ql-block"> 1982年退役时,刘林把军装洗得发白,叠得方方正正压在箱底。从吉木萨尔县烟酒公司的营业员做起,他把开蒸汽机车的那股较真劲儿全用在了工作上:当保管员时,账本记得比机车时刻表还准;做工会主席时,职工的冷暖比水柜水位记得还清。</p><p class="ql-block">下面照片作者在库尔勒机车前留念!</p> <p class="ql-block">后来在庆阳湖乡当乡长,他骑着自行车跑遍全乡的沟沟壑壑;担任县工商联主席的十五年里,笔记本上记满了民营企业的难题。那些年获得的"全国工商联先进个人"证书,被他和当年的铁道兵奖章放在一起。退休后练硬笔书法,我见到的六大本字帖里的每一笔,都藏着军人特有的工整与执着。</p><p class="ql-block">下图刘林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这是我采访时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掉水柜里那次后怕吗?"聚会时我终于问出这句话。刘林笑着摆摆手:"铁道兵的字典里,就没有'怕'字。你看这蒸汽机车,不就是烧着自己,照亮别人嘛。"</p> <p class="ql-block">暮色中的吉木萨尔县,远处的天山雪峰闪着光。就像当年那台轰鸣的蒸汽机车,刘林的人生轨迹里,始终燃烧着对生活的热忱,对责任的坚守。这种从冰与火中淬炼出的品格,或许正是一代铁道兵最动人的勋章。</p> <p class="ql-block">下图:2023年9月日我和崔爱国、高承璋驾车陪同原南疆线新建管理处物质科方文斌科长重返南疆线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赶到鱼尔沟,天已经黑了,来不及多待,快速拍下此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抵达鱼尔沟时天色已暗,匆忙拍下了这张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重返南疆线,我拍下了这张照片:高承璋静坐在胜利桥机务一连的旧址上。当年的营区,已有部分被新建的高速公路占去。望着眼前景象,他思绪翻涌,恍惚间,自己已快七十岁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和高承璋重返南疆铁路,胜利桥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作者本人,仓促摄此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和崔爱国在和钢附近,寻找当年新兵五连足迹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是作者与王爱良战友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0日于乌鲁木齐</p> <p class="ql-block">卢新民,男,汉族,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78年元月入伍,先后在铁道兵六师89330部队,同年9月调入铁道兵南疆线新建铁路管理处机务二连服役,兵改工后进入铁道部十五工程局,随后调入乌鲁木齐铁路系统,长期从事党务工作,并拥有新疆报刊记者资格证,曾任路风主任监察,党委办公室主任、列检所书记等职,2018年元月退休。其作品在新媒体发表,《铁道兵奇缘》被收录出版,在美国亚马逊上架,并被多家国家级、高校及专业博物馆收藏。欢迎关注其美篇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