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记事(三)猎麂

无极真人

<p class="ql-block">昵称: 无极真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5577907</p><p class="ql-block">说明:1988年11月8日由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其中就包含了对麂类等珍稀动物的保护条款。文中故事发生在1968年。</p> <p class="ql-block">我们铁五师二十三团二十五连的营地在山沟里,山上的泉水流过沟底,穿过正在修建的成昆铁路路基涵洞流进雅砻江。干打垒加席棚做墙、油毛毡为顶的营房坐落在沟右侧的山坡上。营房下面平出的一块地是操场也兼露天食堂。再朝下,就是深沟。沟对面是陡峭的山坡,山坡上长满灌木和茅草。</p> <p class="ql-block">每当喇叭里传来开饭号声战士们就拿着碗到操场集会。饭桶和汤桶放在操场中间,每个班派一人去炊事班端回一脸盆菜。打回菜来就放在球场的地上,战士们各自打饭后蹲在自己班的菜盆周围吃饭(这种蹲着吃饭成习惯后退伍回家坐着吃饭反而不习惯了)。遇到突然来一阵风时大家要赶紧护住菜盆,不过也很难保证被风扬起的灰沙不进菜盆。</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攀枝花市盛产水果、蔬菜,可那时的渡口市多是荒山野岭,根本不可能给我们供应粮食、蔬菜,部队的所需物资全靠五大车队的汽车从外地运来。山路崎岖,路途遥远,且时有武斗干扰,再加上国内全方位的物资匮乏,连队的伙食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我们见不到绿叶子菜,最常吃的是便于运输的黄豆,尽管炊事班想尽办法变着法子做,但顿顿吃也倒胃口。为了有肉吃,连队养了几头猪,不过得等着它慢慢长大到过节时才能吃到。有好事者总结了吃饭的经验:第一碗饭盛一半,赶紧吃完将第二碗装满,否则去盛第二碗时饭桶就空了;舀汤要两慢一快(下勺慢、捞菜慢、出勺快),这样才能多捞点汤里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沟对面山坡的模样</span></p> <p class="ql-block">一天早晨,有人突然发现山沟对面的陡坡上出现一只动物,一时间大伙纷纷跑出营房,远远地寻它望去。只见那动物毛色棕黄、四腿细长、三角形的头上有一对竖起的长耳、尾短、头上似乎有角。我在人群里看时它正穿过灌木丛朝沟底走,有个老兵说那是麂子,这沟底有水或许也有盐。众人看着,不敢高声语,怕惊了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麂子(致谢原图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连长和指导员也看到了,他们稍稍犹豫了一下,像是商量好了,各拿一杆步枪带上两个人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2010年再见指导员</span></p> <p class="ql-block">众人的眼光一会儿追随连长和指导员,一会儿关注麂子的动向。麂子是非常敏感的动物,一有风吹草动它就会逃之夭夭。只见连长、指导员他们悄悄地从沟的下游绕道,越过沟底朝对面坡上爬,终于到了对面沟顶。此时那只麂子也发现了他们,拼命朝沟顶跑,但为时已晚,它刚爬上坡顶我们就听到了枪响,枪声回荡在峡谷,惊起不少飞鸟。第一枪并没有把麂子撂倒,受了伤但还在跑,紧接着第二声枪响了,眼看着它倒下。众人一阵欢呼,用目光迎接着连长和指导员凯旋而归。跟去的两个战友抬着死去的麂子,绘声绘色地讲打猎过程:连长开了第一枪,可并没有打中要害,还是指导员厉害,一枪就把它撂倒了。我们指导员大名杨光明,估计那时快40岁吧,云南人,个子不高,皮肤黝黑,他可是老兵,估计参加过抗美援朝,可惜没听过他讲过打仗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枪声一响营部就知道了,营长马上责问下来。后来听说我们连长和指导员受到了严厉批评(不知受处分没有),而我们全连两百多人却吃了一顿美味。</p><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突然特别想念我的老指导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