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梦圆大西南:一位铁路老兵的峥嵘岁月与故地深情</p>
<p class="ql-block">88年光阴如列车呼啸而过,近40年的铁路生涯,把我的青春和热血都浇筑在了大西南的群山之间。贵昆、成昆、湘黔、枝柳——四条钢铁动脉,是我用脚步丈量、用汗水浸润的青春印记。2010年10月25日,我带着老伴和五弟踏上故地重游的旅程,从大连出发,一路西行,像一列慢车,缓缓驶回记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火车穿过成都平原,我们连夜赶往大凉山深处的汉源县城,第二天又辗转抵达甘洛。这里曾是西南铁路局机关驻地,当年只有一条泥泞小街,如今已是街巷纵横、商铺林立。彝族老乡们穿着整洁的衣裳,住进了砖瓦楼房,孩子背着书包上学,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一派安宁兴旺的景象。我站在街头,恍如隔世。</p> <p class="ql-block">我们徒步前往白沙河畔的新基古隧道。荆棘丛生,乱石遍地,当年那条通往工地的便道早已被山洪冲毁。我和弟弟互相搀扶,踩着湿滑的河床,攀爬近一个小时,才抵达半山腰的隧道口。轰隆一声,一列火车从眼前呼啸而过,震得山壁微颤。那一刻,我眼眶发热——这声音,是当年我们用风枪、铁锤和血肉之躯换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昆铁路,1100公里,427座隧道,991座桥梁,桥隧占比三分之一,堪称“地质博物馆”。1965年,我们从贵昆线转战至此,住的是干打垒茅草房,睡的是木板通铺,冬天戴帽子睡觉,夏天被蚊虫围攻。三班倒的开挖工穿着雨衣水鞋进洞,出来时浑身泥浆,鞋里倒得出汗水。瓦斯爆炸、塌方、暗河突涌,事故不断,可没人退缩。我们喊着“革命红心英雄胆,劈山斩水敢胜天”的口号,在悬崖绝壁上扎营,在激流险滩中架桥。</p> <p class="ql-block">我摘下帽子,轻轻擦拭相机镜头,把它举起来,对准那座桥。快门按下的一瞬,仿佛拍下的不是风景,而是青春。老伴站在我身后,没说话,只是轻轻拍了拍我的肩。她知道,这座桥,这条河,这片山,是我半辈子的魂。</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到河边岩石上,河水依旧湍急,冲刷着两岸的峭壁。我蹲下身,摸了摸脚下的石头,粗糙、冰冷,和60年前一模一样。可人变了,山也变了。当年我们修路时,苗族乡亲还住在茅草屋里,吃不饱穿不暖。如今他们骑摩托、开小店,孩子能坐火车去城里读书。一位苗族青年听说我们是当年的筑路工人,主动带路,还说:“没有你们修这条路,我们哪有今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话让我鼻子一酸。我们流的汗,流的血,甚至那些长眠地下的战友,没有白费。</p> <p class="ql-block">桥下,几个人在河边歇息,有工人,也有游客。他们说说笑笑,有人掏出手机拍照,有人坐在石头上吃干粮。我远远看着,心想:他们坐的每一趟车,穿过的每一个隧道,跨过的每一座桥,都曾有人用命铺就。</p> <p class="ql-block">高架桥巍然耸立,桥墩上刻着“成昆铁路 1970.7.1”几个字,已被风雨侵蚀,却依然清晰。那是我们用五年血汗换来的通车日,向党的生日献礼。如今,列车如长龙穿行山间,载着希望,奔向远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站在风里,久久不愿离去。这一趟故地重游,历时近两个月,走的不只是山路,更是心路。我老了,可铁路还在延伸,年轻的建设者接过我们的不是锤子和钢钎,而是挖洞的盾构机和先进的铺轨道机,继承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精神,继续在群山中书写新的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愿后来人记得:这铁轨上的每一寸风景,都曾浸透青春与热泪。</p> <p class="ql-block">80多名成昆铁路建设烈士(仅为全线一小部分),可见当年修路之艰难。但困难吓不倒英雄的筑路大军,大家怀着“革命红心英雄胆,劈山斩水敢胜天;今天流下幸福汗,流得长龙舞万年”的愿望,在“白云缠腰浪作伴,脚踏绝壁头顶天”的牛日河畔安营扎寨,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和“第二个抗美援朝”的大无畏精神战天斗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65年施工伊始,“文革”爆发,动乱严重影响施工进程,很多工人因派系斗争离开岗位。但广大职工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克服高温酷暑、山火、水患、风灾、滑坡、塌方、“文革”期间的土匪灾害等天灾人祸和动乱干扰,争分夺秒,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统,贯彻“多快好省修建铁路”的方针,和时间赛跑。虽然延误了2年,但最终在1970年7月1日建成通车,再次向党的生日献礼,为我国铁路史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新诗篇。此后,铁路大军又马不停蹄地投身湘黔、枝柳等铁路建设,取得辉煌成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3年底,我因工作需要调到北京铁路局工程处。40多年过去,白沙河的经历仍让我终身难忘。2010年底,73岁的我带着70岁的老伴和60多岁的老弟,不辞千辛万苦故地重游白沙河。高山峻岭依旧,大河奔流不息,可当年的茅草房宿舍已不见踪影,通往工地的便道被洪水冲垮,变成乱石河床。我和老弟艰难地徒步穿过荆棘、草丛和乱石河床,冒着坠河危险,用近一小时爬完2里路,才来到半山腰的新基古隧道口。看到轰鸣而过的列车,我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年铁路工人和铁道兵“誓让高山低头,敢叫河水让路”,流血流汗奋战5年建成成昆铁路。如今我们能舒适地坐在火车上欣赏窗外美景,别忘了铁路沿线静卧着千百位为铁路建设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烈士,是他们用年轻宝贵的生命创造了成昆铁路的奇迹,换来了沿线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