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老城

月光下的琴声

<p class="ql-block">拐过街角,一块鼓楼历史的介绍牌立在路边,像一位沉默的讲述者。1469年建成,三层歇山顶,曾是城市的心跳所在。1935年一场大火烧去了它的身躯,1956年台基也被拆除,如今只留下“鼓楼广场”这个名字,在人们口中轻轻回响。背景里那张黑白老照片上的鼓楼,静静矗立在时光深处,仿佛还能听见晨钟暮鼓的余音。</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南大街的介绍牌嵌在斑驳的老墙间,旁边一辆电动车斜靠墙边,像是刚送完一单热腾腾的早餐。牌子上的字迹清晰讲述着这条街的过往——商贾往来,市声鼎沸,如今虽少了吆喝,却多了几分从容。老墙不语,只把光阴一层层叠进砖缝里。</p> <p class="ql-block">一辆红色SUV停在街边,与古朴的红木建筑形成奇妙的对比。一名男子骑着电动车驶过,白T恤被风吹得微微鼓起。街边树木投下斑驳的影子,阳光正好。老城不拒绝现代,它把新车、电动车、行人,都收进自己的怀里,像一位宽容的长者。</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的修复现场,脚手架如骨架般撑起残破的屋檐。工人们或在屋顶铺瓦,或在地面搬运青砖,动作沉稳而专注。砖石堆在一旁,静静等待归位。这座老屋曾风雨飘摇,如今在一双双粗糙的手下,正一点点挺直脊梁。它不只是建筑,更是记忆的容器,装着几代人的晨昏与冷暖。</p> <p class="ql-block">“阿康烩饼馆”的红招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门口挂着红布,随风轻摆。一名男子停下车,从车筐里拿出东西,像是刚买完一餐热饭。灰色砖墙衬着红色招牌,空调外机挂在墙上,新旧交织,却格外真实。这里没有网红滤镜,只有一碗烩饼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又一位女子骑着电动车来到烩饼馆前,车筐里装着几样小物,像是为家人捎带的吃食。她没下车,只是略停片刻,便又融入街道的流动中。老店门前的每一次短暂停留,都是生活最真实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街边小摊撑着红伞,几个人在忙碌,电动车靠在一旁。老旧房屋的墙皮有些剥落,树影洒在地面,带来一片清凉。这里没有招牌,却有烟火气。老城的生机,往往藏在这些不起眼的角落里。</p> <p class="ql-block">街道上挂起中国国旗,红底黄星在蓝天下格外耀眼。砖瓦老屋静静伫立,店铺招牌色彩明丽。一位骑电动车的人缓缓经过,车轮碾过阳光,也碾过节日的喜悦。老城不只记得过去,也懂得庆祝现在。</p> <p class="ql-block">“全盛郑家老粉房”的招牌古朴,麻袋堆在门口,小桌上摆着几包精致的粉条。玻璃门内,一位顾客正在挑选,门外,一名戴口罩的男子骑车经过。墙上的书法作品墨迹沉稳,红木门半掩,像是随时准备迎接下一个老主顾。这里卖的不只是粉,还有几十年不变的味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