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一听这名字就觉得这个展览一定非常棒。上合组织是咱国家在蓝星的一方宝地。馆藏文物联展,又是最权威,最精华的文物。哪由得我不去?<span style="font-size:18px;">9月18号我去国家博物馆看了名叫“文明的星河”展览。</span></p><p class="ql-block">上合组织十个成员国都拿出了自己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共220件/套。内容非常权威!非常精彩!这些<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员国都在中国边上或者很近的地方,都根植于亚欧大陆,孕育了中华文明,中亚文明,古印度文明等多种灿烂文明,构成了一条绵延万里的文明星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每个国家的展览前面都有一个对这个国家文物的综合描述。每个展品又有自己的名字,年代和说明。一个个看过来,我发现这些国家古代文明的起源都是挺久远的。各成员国经由丝绸之路也很早就展开了文明对话,互学互鉴和相互影响。虽然这十个国家都挨着,但是发展历程和文化却各有特色。这让“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非常具象化。真是值得一看。</span></p> <p class="ql-block">先从俄罗斯说起吧。</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从馆藏500万件世界及本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文物中,精选了珍品参加本次展览。展品时间跨度自公元前7~前6世纪至19世纪末,观众可以看到俄罗斯文化传统的演进及其传承。因为篇幅的关系,我选了四个展品,遗憾的是没有选远古的文物,因为我觉得现代的更漂亮。透过这些展品我们也可以看见俄罗斯的文化水准。从上到下分别是:</p><p class="ql-block">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夫娜皇后肖像花瓶,底座是青铜的,瓶腹下部有浮雕。一侧是身着俄罗斯传统服饰,头戴科科什尼克饰物与面纱的亚历山德拉·费奥多罗夫娜皇后肖像;另一侧是棕榈叶纹饰。所有纹饰都是描金装饰。花瓶精美,皇后肖像端庄大气。</p><p class="ql-block">由库兹涅佐夫磁器厂制作的现代花瓶精美漂亮。该厂是俄罗斯实业家马特维·西多罗维奇·库兹涅佐夫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创办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桦树皮箱子是匠人们在公元16世纪制作的,他们在桦树皮箱上绘制了彩色纹饰和叙事性图案。</span></p><p class="ql-block">长款无袖连衣裙在俄罗斯文化中已有600余年历史。在16、17世纪这种服饰曾普遍在各个阶层穿着,但由于彼得一世的西化改革,强制推行欧式着装而逐步被贵族阶层淘汰。现在是俄罗斯北方和中部各州伏尔加河流域以及西伯利亚地区农妇的日常着装。</p> <p class="ql-block">这个圣餐杯是16世纪纳瓦赫鲁达克东正教堂的圣餐银杯,是白俄罗斯较晚阶段宗教艺术的重要代表。碑身镌刻着献词,是中世纪仅存两件保存完好的圣杯之一,采用当时盛行的哥特式风格。可惜的是与之配套的圣盘与圣勺已遗失不存。</p><p class="ql-block">右上侧是一个斧锛。公元前1700年~前1100年的文物。青铜斧锛实际上是一个仪式工具或者权利象征,不是日常生活所用的工具。这种斧头在北欧,西欧和西南欧也广泛流行。</p><p class="ql-block">右下侧是个马刺,公元三到五世纪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淘女神像是巴基斯坦公元前3500~3000年的文物。这尊女性头像,可能是母亲神,发型夸张繁复,佩戴饰物。其突出的臀部和胸部造型象征着生育与繁衍。</span></p><p class="ql-block">巴基斯坦这次选了10件珍贵文物参加展览,篇幅关系不能介绍那么多。这些文物反映了巴基斯坦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其它文物还有巴基斯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文物如女神像,几何纹球形陶罐以及独一无二的鱿鱼纹与水草纹灰陶浅碗。印度河文明时期复杂雕刻的印章,已是当时成熟贸易与官方管理体系的用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巴基斯坦还有在精湛的佛教艺术和技艺传统上的犍陀罗艺术和技艺。它体现了吸收多元文化的特质。</span></p> <p class="ql-block">北京近几年有过两次有关伊朗的展览。这是第三次。有点不是很过瘾的是,这次伊朗参加展览不是实物,只有影像,在一个视频上反复播出。</p><p class="ql-block">这些文物虽然只是照片或三维模型,却生动直观的呈现了横跨7000余年的伊朗文化历史进程。这些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也就是约公元前6200年到19世纪卡扎尔王朝时期,展现了伊朗在多个重要历史时期的艺术与文化演进。从史前的陶工到卡扎尔时期的金属工匠,伊朗匠人的审美与技艺不断精进,不断适应新的思想与环境。这种制造力革新与文化记忆的传承印证了伊朗文明的韧性与影响力。</p><p class="ql-block">共有14件文物的高清图像与三维模型在视频上展示。我选择了其中的三件:公元前5700年至前5300年的彩绘陶钵;公元四到六世纪的鎏金银盘和公元前5200年~4800年的彩绘陶钵。颜色鲜艳,制作精良。</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只<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前6一前5世纪的乌</span>兹别克斯坦铜鍑(铜鍑是一种容器),1939年在费尔干纳盆地图雅奇出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铜鍑器</span>身呈圆柱形,有三个细的尖足。口沿处有四个圆形提耳,耳间有行走的山羊,憨态可掬,使这件看上去比较简陋的容器,有了很高的观赏性。</p><p class="ql-block">乌兹别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河谷地带孕育了悠久的乌兹别克民族历史。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撒马尔罕、布哈拉、塔什干和铁尔梅兹等古城,逐渐成为手工艺贸易与文化交流中心,奠定了乌兹别克斯坦独特的文明基础。</p><p class="ql-block">本次展品还有来自费尔干纳河谷的大铜鍑和雕花盘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塔吉克斯坦位于东西方的交汇处,数千年来一直是不同文明交流的重要枢纽。这次展出的文物跨越了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20世纪。</span></p><p class="ql-block">左图是塔吉克斯坦的公羊首形王座铜饰件,是1979年从柯尼博多姆市拉瓦特村,东仪司法拉河河床采集的。</p><p class="ql-block">这件展品可追溯到公元前5至前4世纪的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羊角平缓向后弯曲,虽然末端已折断,但能清楚的看到角基下缘饰有带刻线凸起的环带,双角錾刻年轮状交叉阴线。眼廓清晰,双眼凸出,眉弓刻画生动。尽管颈部有砍切痕迹,它还是反映了当时雕刻者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右图的下面是战斧,上面是盾牌,都是16至18世纪的武器。制作工艺精湛,兼具艺术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实,早在丝绸之路形成前,塔吉克斯坦就已经与中国有了沟通与交流。《西游记》中还有塔吉克人的祖先利特人呢。</span></p> <p class="ql-block">吉尔吉斯坦这次参展的展品都是代表性文物。这些文物证明了吉尔吉斯民族从古代到现代的独特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加强和整合与各国之间的文化联系。吉尔吉斯作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演变的道路上遵循游牧生活方式,保留了古老的传统并成为独特文化的传承者。</p><p class="ql-block">图左是卧牛祭坛青铜残件。在公元前五至前三世纪伊赛克湖州切尔佩克小镇出土。图右是“生命之树”形状金冠顶,是公元三至五世纪的文物。在中亚地区,“生命之树”不仅是自然生命力的象征,也是文化精神的寄托,体现了人民对生命自然的深刻思考。两件文物都是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图里的五件文物,年代久远的是左下角的公元前五至前四世纪“金人”。这个复原品展现的是哈萨克斯坦的武士,他的服装由4000多件金片组成,采用铸造,锻造,冲压,雕刻,炸珠,浮雕和镂雕等多种金属加工技艺,非常精致。</p><p class="ql-block">右下是乐器库布孜(含琴弓)。</p><p class="ql-block">中间的“托博尔”沉思者是哈萨克斯坦公元前3000至前2000年的文物,是1976年一个农场拖拉机手在犁地时发现的。这尊人像雕塑席地而坐,仰望天空,活脱脱一名沉思者。雕塑材质为灰褐色砂岩。</p><p class="ql-block">左上角是20世纪的冬不拉。右上角是传统的新娘头饰“Saukele”,这个头饰高70厘米,呈锥形,上边镶有银片、宝石和玻璃。作为最古老的传统头饰之一,直到19世纪末仍被新婚不久的哈萨克女性所使用。之后会戴一种相对简单的头饰,生育之后还有另外的头饰。</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展品也不少,但相对于浩瀚的中国文物来说,实在不算多。</p><p class="ql-block">中间的那个是乾隆大阅甲胄。清代大阅制度始于皇太极,目的是壮军威,鼓士气。清代皇帝在每三年一次的八旗军检阅时必穿这套戎装和头盔。大阅甲胄有甲褂、甲裙、左右护肩、前遮缝,左遮缝,左右甲袖组成。它的织法和绣法代表了乾隆时代织造和刺绣工艺的最高水平。左上角是玉猪龙。反正都是精品。</p><p class="ql-block">第四件是上世纪50年代在云南出土的一个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时期的铜器——贡纳场面贮贝器。它是一个鼓形的铜器,盖面上铸有立体的纳贡场景。上面有17个人,分四组,有人牵着牛马,有人背着筐囊,跟着汉吏监去交纳贡品。器身有牛头纹和竟渡纹等。图右上角的小牛是它底座上的小牛。憨态可掬,招人喜爱。</p> <p class="ql-block">在国博看展览的人很多,想拍一个没有其他参观者的展品都难,再加上手机摄影技术也不咋地,大家就凑合着看吧。展览的主办单位是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单位是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展览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5年8月27日开始的,将持续到11月16日。大家还是有机会去看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