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云台山前关村关里中心小学内,有一口古井,名曰“糜竺井”,其井水甘冽,常年不竭。相传,这里是东汉安汉将军糜竺的故宅,水井据传为糜氏宗族生活用井,井口镌有苍劲篆书大字“糜竺井”。井旁有“浣衣石”一墩,相传是当年糜夫人浣衣之处,古井深不见底。</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中村位于云台山南麓,丹崖为屏,碧涧如弦,梯田绕云,古村悬山。</span></p><p class="ql-block"> 据谢元淮《云台新志》记载:“糜竺院在关中村(现前关村),即益州院也。”顾乾《云台山志》记载:“相传为汉末糜竺、糜芳遗址。”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三国志》载:“麋竺字子仲,东海朐人也。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钜亿。”麋竺原为东海富商,后被徐州牧陶谦辟为别驾从事;陶谦病死后,麋竺与其弟麋芳跟随刘备,在刘备最潦倒之时给予刘备很大的帮助。刘备入主益州后,“拜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明朝海州陈文述有《麋竺故里》诗:“当年麋子仲,富过卓王孙。能动神明鉴,因叨天地恩。西川留雅望,东海溯高门。一代君臣际,婵娟小妹婚。”另有《麋夫人故里》诗:“金穴诸兄富,铢衣小妹娇。英雄无赖日,儿女可怜宵。绡帐齐甘后,兵书任小乔。惠陵离附祀,白帝采云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晋朝人干宝在《搜神记》里写得更神:糜竺洛阳回来,路上碰见一位仙女搭车,提前告诉他“你家今晚要着火”。他赶回家,把钱全分给穷人,果然半夜大火,可房子因为“善款”已出,烧掉的是空屋,人无一伤亡。</span></p> <p class="ql-block"> 1800余年间,益州院饱经历史沧桑,曾经遭遇一场大火,当地有个土堆,人们称之为“糜堆”。糜竺院后被改为庙宇,千年以来,香火不断。新中国成立后,在益州院原址上建起关里中心小学,一直延续至今。而这口“糜竺井”历经千年,却依然清泉常涌,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岁月变迁。</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云台山景区创新文物保护模式,将千年古迹“糜竺井”与关里中心小学校园建设完美融合,通过精心改造校园环境,打造出历史底蕴与教育功能兼具的景观空间。如今,一座古色古香的木亭矗立“糜竺井”上,既为古井遮风挡雨,又平添几分雅致。更值得一提的是,校园以三国文化为脉络,在井畔精心设计了一方蜀国地图形状的池塘,池水映照云台山景,巧妙呼应了糜竺兄妹与刘备在此相遇的历史佳话。</p> <p class="ql-block"> 古井深不见底,如今依然泉水不断,水质清澈冷冽,十分甘甜,是泡制“云雾茶”的不二选择。</p> <p class="ql-block"> "我们特意将三国元素融入校园景观,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把‘糜竺井’的故事更好的传承下去。”关里中心小学校长陈伟介绍道。如今,这处特色景观已成为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每到课间时分,总能看到孩子们围坐在井边,或诵读三国故事,或临摹古亭写生,让千年文脉在欢声笑语中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