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59430367</p><p class="ql-block">作者:健 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周四上午的阳光洒在天山电影院的台阶上,我们这些退休老干部踏着晨光陆续入场。当灯光暗下,《南京照相馆》的画面在荧幕上铺开,原本略显喧闹的影院瞬间沉静,唯有光影流转间,1937年南京的硝烟与苦难,缓缓浸满每个角落,给我们上了一堂直击心灵的特殊党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影片以南京沦陷后的“吉祥照相馆”为支点,将宏大的历史浓缩于方寸院落。这里本是定格婚嫁寿诞的温情之地,却在日军铁蹄下沦为避难所。邮差阿昌、戏伶毓秀、照相馆老板老金,一群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只因偶然接触到日军暴行的底片,便从“只求保命”的惶恐,转向“以命护证”的决绝。当显影液中同胞的血泪渐渐清晰,当伪善的日军逼迫拍摄“亲善照”粉饰太平,我们这些历经岁月的老人,攥紧了扶手——那些画面里的苦难,曾是父辈口中的亲历,如今在光影中愈发真切,让人痛彻心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触动我们的,是小人物身上的民族脊梁。老金拉动照相馆背景布,指着“长江三峡”“黄山云海”喊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时,影院里传来细碎的叹息。这声呐喊,何尝不是当年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我们中有人曾听父亲讲过抗战时的颠沛,有人年轻时读过南京大屠杀的史料,但电影里那些具体的眼神——阿昌藏起底片时的颤抖,毓秀面对刺刀时的不屈,让抽象的历史有了具象的温度。这些小人物没有惊天伟业,却用“豁出性命留真相”的坚守,诠释了何为“匹夫有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为退休老干部,我们曾在不同岗位上践行入党誓言,如今虽卸下重担,但初心从未褪色。观影时,身边的老战友悄悄抹泪,我知道,他是想起了当年在岗位上攻坚克难的日子——先辈们守护的是民族存亡,我们守护的是民生发展,本质上都是对“责任”的践行。电影里那些藏在底片里的勇气,与我们年轻时“为人民服务”的热忱,跨越时空形成了共鸣: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坚守与担当永远是党员的底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散场时,阳光穿过影院大门,照在我们的银发上。《南京照相馆》于我们而言,早已超越一部电影的意义。走出天山影院,大家不约而同地谈起要给孙辈讲好这段历史,要在社区里传递爱国情怀。我们或许不再能冲锋在前,但可以做历史的“守护者”、精神的“传声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铭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天山影院的光影会落幕,但历史的警示不会消散。作为退休老干部,我们会带着这份感动与警醒,把先辈的气节、民族的风骨,细细讲给后辈听,让爱国初心在银发与青丝的传承中,永远滚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