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有画才精神

半农

<p class="ql-block">陈爱华作品《素手流年》序</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陈爱华老师的作品集,包括散文、诗歌、书法、工笔画、烙画。尽管作品没有洋洋洒洒的厚度,但不影响作品蕴涵风骨雅趣的厚重,掩不住洒脱而又绵柔的艺术气息。</p> <p class="ql-block">这是80岁老人几十年心血的结晶,这是陈老师对自己文化苦旅最好的回味,这是岁月沉淀后的秋林纵歌,人生夕阳时分的荷塘婉笛。</p><p class="ql-block">陈老师总说自己没有上过几天学,一生中特别羡慕那些有文化的人。是啊,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生在清丰黄河故道寒门的农家子弟,能吃个饱饭穿个暖衣服就是很幸福的事了,哪还敢奢望读书啊。</p> <p class="ql-block">可是当看到她的散文、诗歌、书法、烙画、工笔画的时候,常使看过的人感到震惊而啧啧称奇。一个读了几天书,连小学毕业都算不上的陈老师,今年80岁,已是耄耋老人,让人怀疑眼前的作品是不是出自她本人的手,其实毋庸置疑,就是她本人的作品。小楷工整而有章法,工笔画线条细腻而严谨,色彩明丽而不妖,形似中不乏神韵;烙画层次、色调分明,有很强的立体感。散文质朴自然,笔触细腻洋溢着很强的感染力;诗歌写得很有灵性,既有古风之格调又有信天游式的明快。一口气看了她的作品,感觉非常人所能企及。近距离走近陈老师时,她说:这是2000年退休前在自学中完成的这些作品。</p><p class="ql-block">小楷《唐诗鉴赏辞典》112米长卷,196位诗人的1105首诗,在上班时利用业余时间,花了一年零三个月抄写完成,《卢照邻全集》108首诗10长卷也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陈老师的书法虽不算专业,却笔力遒劲,颇具风骨。去旧货市场看到烙画,烙画的典雅古朴,使自己情不能自已,回家摸索着学画。炉钩、熨斗就成了自己的创作工具,第一幅“黛玉葬花”就有模有样,随后一发不可收,并创作了多幅作品,朋友家人,看了都爱不释手。后来又爱上了工笔画,感觉和绣花艺属同源,学工笔画,没有老师自己就摸索着画,《富贵白头》、《风中雪塔》、《秋菊》画出来的这些作品形神兼备,线条沉稳、优雅,风格机杼别出,画有别趣。陈老师写的诗歌,也是别开生面,不落俗套,虽然没有近体诗的严谨,但是不乏古风的韵味,没有学习过诗歌的创作,只是在下意识的不经意间,创作出自己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常说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陈老师在业余时间抄写《唐诗鉴赏辞典》这个可是不算小的动作啊,抄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再说读过《唐诗鉴赏辞典》的人不少,可是通读过该书的人可能不多,而又能把全书的诗抄写出来的估计更是凤毛麟角,字里行间透出老师对古诗词的热爱与敬畏。</p> <p class="ql-block">在抄写与学习中,唐诗内在丰富的营养也在默默的滋补、反哺着陈老师的文化修为,自然而然中也就能吟出表现自己情怀的诗篇,且不乏金句。在《育花人》中,“花有重生谢花仙,何人赐我豆蔻年。”陈老师把时光易逝青春不再,“谁能还我一世春”的慨叹淋漓的表现出来,那种对青春的呼唤,对老去的无奈,这句子写的一点也不俗气。谁会想到是一个没有写过诗的人写出的诗。</p> <p class="ql-block">陈老师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没有师承,株守洹水,无缘得识大师大家,全靠自学,除了爱好,再就是悟性和勤奋。在林县山里的蚕厂,在市里的工厂,在机关,工作是忙忙碌碌,兢兢业业,但是社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大学,深深的学力使自己书法、工笔画、烙画、诗歌散文成果颇丰,同时,还通音律,会弹古筝吹葫芦丝,古筝弹起来,悠扬而清丽,温婉中有豪放,生活中总是跳动着雅致的音符。作为一个普通员工,在诗文绘画上却能有如此的成就,确实不是简单的一回事。上班的业余生活充满雅趣,退休后二十多年,依然是雅趣不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一个有趣的灵魂,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一种对文化的渴望与敬畏。对传统文化的笃定和坚守。见过太多的没有文化的人,见过太多的有学历的文化人,但是鲜有见过如此不一样的黄河故道寒门子女,有这样的对艺术的痴迷和执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使人想起了齐白石,白石齐璜先生自述祖辈从江苏砀山县迁来湖南湘潭,祖祖辈辈都是庄稼汉,从小跟外公上了几年私塾,9岁就开始砍柴、放牛,15岁开始学木匠。最早的绘画启蒙是见人家生孩子在产妇家门房上挂一副雷公像,感到好玩,就在描红纸上学画画。二十岁时,在一个主顾家看到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没有钱买,于是他借出来用半年时间把画谱勾影了16本,这就是他最初的老师。</p><p class="ql-block">齐白石一生中,假如没有遇见几个贵人,一辈子尽管成就斐然,也可能就沦为众人了,只是湘潭星斗塘的一个画师而已。齐白石27岁时认识了生命中的贵人湘潭名士胡沁园、陈少蕃,这也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开始了他从木匠到画家的转变,37岁时又遇到名满天下的王湘绮先生,先生在晚清诗坛独树一帜,民国时曾任国史馆馆长,像清初民末的大才子杨度、夏午诒、易实甫、张簧溪,都是他的学生,弟子三千,充斥在当时政界文坛,有巨大的市场流量和号召力。学生夏午诒曾是光绪二十四年榜眼,夏先生说齐白石不能株守家园,于是把齐白石带出去看世界,上西安,去北京。在北京又认识了陈师曾、徐悲鸿等当时的画坛泰斗级人物。在齐白石的诸多介绍中,常有“湘绮高弟子”字眼。假如没有诸多的大家名人提携,很难想象齐白石会有今天的成就。在这里,想到陈爱华老师,自己一路走来,其实就是独行侠,没有人指点、没有人提携,在艺术的道路上犹如一个戈壁滩上靠着北斗星踽踽独行的人,就是凭着执着、坚韧走到了今天。了解陈老师的人开玩笑说:“假如有高人指点,有名家提携,给陈老师一个平台,陈老师凭着悟性、坚韧,艺术上说不定也会有很大的建树,也许会成为大中原的‘女白石’。环境、时代囿于了陈老师的了艺术之路,成了一个被遗忘的散落在民间的璞玉浑金。”</p><p class="ql-block">陈老师工作之余学习书画艺术,2000年退休后,有了时间,自己更是珍惜时间,学习、创作不辍,并在诸多艺术领域能有所建树,这个作品集是陈老师精神砥砺的梅香,是毅力的果实,在时下喧嚣、浮躁的生活里,不甘平庸的陈老师有画有诗才精神,她是人生苦旅中把行囊装满梦想装满艺术的独行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