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金秋九月,桂香浮动。9月25日,顺德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的“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之“评价改革专项”培训团队,走进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启一场关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深度研学之旅 。上午的培训活动中,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丁杰以《教学述评一体化的苏式实践》为题,为全体学员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专题分享,为顺德区评价改革工作注入苏式智慧 。</p> <p class="ql-block"> 丁杰院长深耕教育领域数十载,兼具学校管理与教育科研双重经验,她以苏州教育发展为脉络,开篇便点明苏式教育的独特基因 。“江苏简称‘苏’,苏州亦简称‘苏’,为凸显地域特色,我们将区域教育品牌定名为‘苏式教育’”,从2011年提出目标,到如今形成体系化的课堂实践,苏式教育始终围绕“高质量发展”核心,在坚守与创新中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p> <p class="ql-block"> “苏式课堂追求人文、精致、自然三大特质,这既是对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传承,也是对苏州城市精神的呼应 。”丁杰院长的分享,将苏式课堂的精髓娓娓道来 。在人文性上,苏式课堂摒弃过度工具化倾向,以“完整教育”理念为指引,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体验思考、共性与个性目标达成四个维度,呵护学生灵性,促进全面发展;在精致性上,强调“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要求教师像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般,对教学内容、课堂结构、教学语言精雕细琢,实现“少教多学”“简约不简单”;在自然性上,借鉴苏州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追求课堂节奏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契合,构建师生平等对话、共生共长的生态 。</p> <p class="ql-block"> 为将理念落地,苏州教科院先后于2014年、2021年出台两份关键文件,持续推进苏式课堂建设 。特别是2021年,结合“双减”政策要求,丁杰院长主导修订覆盖小学、初中、高中12年所有学科的课堂评价标准,既给出统一导向的一级指标,又鼓励学校、学科结合实际细化二级指标,让评价成为课堂改革的“指挥棒” 。她以实例说明,“我们反对将40分钟课堂切割成固定模块,而是通过观摩300余节优秀课例,提炼共性特征,引导教师向理想课堂靠近 。”</p> <p class="ql-block"> 在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中,作业改革是关键一环 。“作业不是课堂的延伸,而是教学闭环的重要组成 。”丁杰院长指出,苏州从破解作业“数量过多、类型单一、评价简单”等问题入手,提出“精准设计、分层分类、融合创新”三大原则 。2021年以来,她带领苏州教科院组织19个学科、109个团队,开展原创作业研发,构建基础层、拓展层、挑战层三级作业体系,同时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作业数据的精准分析,为学情诊断、分层教学提供支撑 。“我们要求教师每月精心打磨3-5节课,每年积累下来,教学能力自然实现质的飞跃 。”这种扎根课堂、立足实践的改革路径,让在场顺德学员深受启发 。</p> <p class="ql-block"> 数字化赋能是苏式实践的另一大亮点 。在丁杰院长推动下,苏州早在2019年便搭建公益性线上教育平台,开设新课教学、微课、单元复习等四类课程,配套习题与检测工具,形成“学-练-评”闭环 。2024年,她又牵头在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组织团队自主研发分学段教材,通过“数字教研大平台”,实现作业管理、质量监测、学情分析的智能化,为教学评一体化提供技术支撑 。她特别强调,“数字化不是取代教师,而是通过数据赋能,让教学更精准、评价更科学 。”</p> <p class="ql-block"> 分享尾声,丁杰院长结合苏州教育面临的人口增长、资源紧张等挑战,坦诚交流了区域教育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她表示,苏州始终坚守“规范办学”底线,在保障学生休息权利的同时,通过提升课堂效率、优化作业设计、强化教师素养,实现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2025年苏州高考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便是苏式教育理念落地见效的有力证明 。</p> <p class="ql-block"> “丁院长的分享,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苏式教育‘于方正之间涵养天地大美’的独特魅力 。”培训结束后,顺德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苏州在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中,将地域文化与教育规律深度融合,为顺德区推进评价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接下来,顺德培训团队将继续深入学习苏州经验,结合区域实际,探索具有顺德特色的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p> <p class="ql-block"> 此次姑苏之行,是顺德与苏州教育智慧的碰撞,更是两地携手推进教育改革的开端 。未来,顺德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将持续搭建交流学习平台,让更多教育工作者走出去、学进来,将先进理念转化为实践行动,为顺德教育注入新活力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