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5日上午,东关南街街道东关社区党委书记李欣带领社区党委成员,将一面承载着社区和群众谢意的锦旗送到碑林区法院,这一举动不仅是对法院专业支持的诚挚感谢,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自2023年初依托碑林法院创建“无讼社区”以来,一场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为目标的基层治理实践,正在东关社区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 25, 25);">党建引领搭平台:从“单打独斗”到“联动共治”</b></p> <p class="ql-block"> 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始于组织力量的深度融合。东关社区党委以党建为引领,将“无讼社区”创建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与碑林区法院构建起“资源共享、问题共解、责任共担”的联动机制,彻底改变了以往社区应对矛盾纠纷“协调无力、专业不足”的困境。这种联动通过制度化设计实现深度协同——社区依托网格管理体系,承担矛盾信息收集、初访接待的“前哨”职责;法院发挥专业优势,提供法律指导、调解支持、普法宣传的“后盾”保障,形成“社区吹哨、法院报到”的快速响应模式。</p><p class="ql-block"> 2025年以来,东关社区紧扣全省、全市、全区社区党组织“一年10件实事”部署要求,创新推行“实事、好事、难事”三张清单管理法,将群众诉求精准分类、靶向施策。其中“难事清单”聚焦复杂矛盾,通过“无讼社区”平台对接法院专业力量,实现“小事社区办、难事协同解”的治理闭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专业赋能解民忧:从“法理说教”到“情理相融”</b></p> <p class="ql-block"> 矛盾化解的核心,在于实现法律尺度与民生温度的统一。东关社区居民魏某、徐某因工程款被拖欠陷入困境,社区将其纳入“难事清单”,启动联动机制:邀请碑林区法院法官通过“法官进社区+调解前置”模式,解读法律依据、梳理维权路径;社区工作人员全程跟进,协助整理材料、对接法律援助,并通过情感疏导缓解其焦虑。</p><p class="ql-block"> 这种“法律赋能+情感疏导”的双轨机制,是新时代“枫桥经验”“治身与治心相统一”理念的实践。最终,二人明确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纠纷在基层化解,印证了“专业力量下沉+基层情感介入”的解纷实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法治护航成长路:从“矛盾化解”到“源头预防”</b></p> <p class="ql-block"> 在推动矛盾就地解决的同时,东关社区与碑林法院将法治教育向青少年群体延伸,携手开展“向校园欺凌说‘不’”主题法治教育活动。活动通过沉浸式普法情景剧、欺凌场景模拟演练、法律知识互动问答等形式,为30余名青少年儿童带来生动课堂——法官以案例解析《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关于校园欺凌的界定与责任,社区工作人员引导孩子们通过角色扮演理解欺凌危害,现场设置“模拟法庭”让孩子们体验司法流程。</p><p class="ql-block"> 这场活动不仅教会青少年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更联合家庭、学校、社区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法治防线。家长王女士表示:“情景模拟让孩子直观理解了欺凌后果,互动问答也让我们家长学到了监护责任,这种教育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枫桥经验本土化:从“经验借鉴”到“实践创新”</b></p> <p class="ql-block"> 从浙江枫桥到西安碑林,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命力在于因地制宜的创造性转化。东关社区作为城市社区,面临居民、物业、企业、商铺、三新群体等多元主体利益冲突,其“枫桥经验”实践突出“专业支撑”与“多元共治”,东关社区借助“无讼社区”模式体系,将法院专业力量转化为基层治理“毛细血管”,实现矛盾“发现在早、化解在小”。</p> <p class="ql-block"> 一面锦旗承载群众认可,一场实践彰显治理智慧。东关社区与碑林区法院的联动,2023年至今不仅化解民事、经济等各类基层矛盾100余起,更探索出城市社区“党建引领、专业支撑、群众参与”的治理路径——从“三张清单”精准识需,到“双轨机制”解纷、法治教育预防,新时代“枫桥经验”在东关社区的基层土壤中,正生长出本土化的治理成果,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生动范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