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剑山人语录:</p><p class="ql-block"> 这扇红门,静静地伫立在这里,门上的铜制兽头把手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次经过这样的老门,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想象着门后藏着怎样的秘密。门不仅是物理上的隔断,更是心灵的门户。推开这扇门,仿佛就能进入另一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 南剑州有雅士,名兴旺,字游龙,号南剑山人。庚戌十一月,生于闽北延平,祖籍福州闽侯上街丹屿,为六桥林氏入闽始祖硕德公三十一世孙,宋*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林公安宅之二十五世孙。精文物鉴赏*碑石拓片*古籍书画修复复制*好书画、文学史志。</p> <p class="ql-block">吴良望传 (修订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剑山人林游龙*编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的秋夜,闽北延平南山村的夜色被一轮皓月洗得清亮,吴家土屋上空竟浮着几缕罕见的祥云。屋内,年过四十的吴贤朱紧攥着妻子谢氏的手,眼中满是焦灼与期盼——谢氏已怀胎十一月,今夜终于要临盆。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夜空,一个男婴降生人世,老来得子的夫妇俩喜极而泣。望着窗外的月色与祥云,吴贤朱为孩子取名“良望”,“良”寄寓品德正直如南山劲松,“望”期许成就非凡若闽江潮头,盼他能承续南山吴氏世代相传的风骨,活出一番天地。</p><p class="ql-block"> 南山吴氏自唐代吴卓避乱迁此,已在这片山水间繁衍生息数百年。北宋时,七世孙吴辅首开进士第,创下“四代六进士”的佳话,更留下“奉公勤政,毋踏贪黩”的家训,使得读书修身、守正清廉的家风绵延不绝。吴良望的童年,便浸润在这样的乡土文脉中。他虽天性顽皮,却是村中公认的孩子王,常带着伙伴们在吴氏宗祠旁的晒谷场嬉戏。他们以竹为马,模仿古战场的冲锋陷阵;以石作弹,演练兵法中的攻防调度,祠堂匾额上“忠孝传家”的字样,在日光下映照在孩子们的脸上。每当老人们讲起关羽“千里走单骑”、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吴良望总听得目不转睛,攥紧的小拳头里藏着对英雄的无限崇拜。那时的他已痴迷习武,常跟着村中的武师练习拳脚,晨雾未散的山路上,总能望见他扎马步的小小身影,胸中报国之志已悄然萌芽。</p><p class="ql-block"> 命运的狂风骤雨却在少年时骤然袭来。十三岁那年,母亲谢氏积劳成疾,撒手人寰,家中的炊烟似乎都随之黯淡了许多。吴良望每日放学回家,再也见不到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那碗温热的米粥成了永远的念想。未及三年,父亲吴贤朱也因过度悲痛与贫困缠身,一病不起,临终前紧紧拉住吴良望的手,反复叮嘱“莫忘家训,莫负良望”。短短数年,双亲相继离世,本就清贫的家彻底陷入绝境,四壁萧然间,只剩吴良望与早年领来的童养媳王氏相依为命。为了糊口,他放下书本,上山砍柴、下河捕鱼,夜晚还要帮人舂米,稚嫩的肩膀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但那份藏在心底的英雄梦,从未因苦难而熄灭。</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福建时,闽北大地陷入割据纷争。尤溪卢兴邦、沙县郭华生、古田陈子江等地方武装各据一方,战乱与苛政让百姓苦不堪言。民国元年(1912年),十九岁的吴良望听闻古田陈子江部招兵,想到父亲的嘱托与心中的抱负,毅然告别王氏,投奔了这位天地会支派乌钱会的首领。陈子江见他身形挺拔、眼神坚毅,又听闻他是南山吴氏后人,便留他在身边当勤务兵。吴良望作战勇猛,又粗通文墨,很快从普通士兵崭露头角,深得陈子江器重。</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年(1913年),陈子江率二百余名乌钱会会员起兵反袁,吴良望主动请战,担任先锋。他们趁着夜色攻破延平城,北洋军守军仓皇逃窜。然而胜利的喜悦仅持续三日,北洋军主力便反扑而来,炮火将延平城的城墙轰得摇摇欲坠。乌钱会队伍本是乌合之众,面对正规军的围剿迅速溃散。吴良望带着几名残兵拼死突围,却被北洋政府列为通缉要犯。为保全性命,也为日后再图大业,他被迫向官府投诚自新,暂避锋芒。</p><p class="ql-block"> 安稳日子并未持续太久。民国五年(1916年),南山乡劣绅吴坚圣作恶多端,事发后竟攀咬吴良望曾与他有旧。官府不问青红皂白,将吴良望逮捕入狱,判了三年刑期。冰冷的牢房里,吴良望并未消沉。他每日坚持打拳强身,借着铁窗透进的微光诵读史书,回想起吴氏先祖吴辅“修之身,刑之家,施于有政”的家训,更坚定了要做一番利国利民事业的决心。王氏每月徒步几十里来看他,带来的不仅是粗布衣衫与干粮,更有乡民们的牵挂,这成了他熬过牢狱岁月的精神支柱。</p><p class="ql-block"> 民国八年(1919年)冬,刑满出狱的吴良望踏着积雪回到南山。看着依旧贫困的乡亲和混乱的时局,他召集昔日旧部,在山后村的老樟树下杀鸡歃血为盟。酒碗相碰间,“同生共死,讨伐北洋,劫富济贫”的誓言响彻山谷。他在村中设营部、定章法,规定“不抢民财、不欺妇孺、不毁宗祠”,违者军法处置。南山乡民早受北洋军与土匪欺压,见吴良望军纪严明、行事正直,纷纷送子参军、捐粮捐物,队伍迅速从几十人壮大到数百人。</p><p class="ql-block"> 北洋政府见吴良望势力渐起,便想出招安的诡计,许诺将其部改编为“永泰边境防卫队”,实则想将他们调往偏远之地,再行围剿。吴良望看透了其中的阴谋,当着使者的面撕碎委任状:“我吴良望起兵,为的是驱逐暴政,不是为了一官半职!”当晚,他便率部星夜转移,避开了北洋军的埋伏。</p><p class="ql-block"> 转移至红坑元时,队伍还是遭遇了北洋军的重围。敌军将土库民房团团围住,喊话要“活捉吴良望”。危急关头,吴良望瞥见屋角的竹匾,急中生智抓起竹匾护在身前,纵身跃下数丈高楼。竹匾在风中撑开一道缓冲,竟让他安然落地。敌军士兵惊得目瞪口呆,以为有神明相助,一时竟忘了追击。吴良望趁机突围,与外围部队汇合。经此一役,他“竹匾飞降”的传奇传遍闽北,投奔者更是络绎不绝。重整队伍后,他进一步严明纪律,规定所到之处只向富户筹粮,且需立下借据,待日后太平加倍奉还;对贫苦乡民则秋毫无犯,还时常接济粮食。南山、茫荡、建瓯迪口、古田凤都等周边乡镇的百姓,都将他视作救星,北洋军的多次围剿均因乡民通风报信而失败。</p><p class="ql-block"> 一次,北洋军探得吴良望部驻在后洋村,便计划趁拂晓突袭。安济村的老农吴阿公得知消息后,连夜打着火把翻山越岭报信。吴良望一面火速部署防御,组织乡民向深山转移,一面带着几名亲信来到村中华光庙。他在菩萨像前焚香许愿:“若能护得乡民平安,他日我必重修庙宇,再塑金身。”次日凌晨,北洋军行至后洋隘口,只见南山各村满山灯火却不见人影,夜风掠过树梢的声响仿佛神佛低语。带队军官本就迷信,见状以为“华光显圣”,吓得率军仓皇退兵,从此再不敢轻易来犯。民国十年(1921年),官府迫于吴良望的实力与民心所向,不得不委任他为南平联防第八、九区保安中队长,承认了他对闽北山区的实际管辖。</p><p class="ql-block"> 任职期间,吴良望始终践行“护民安境”的誓言。民国十四年(1925年),外人林天明依仗洋商势力,擅自盗砍吴氏宗祠祖传山场的成片松木。这片山林是吴氏先祖所植,不仅是宗族象征,更维系着山下农田的水土。乡民们敢怒不敢言,吴氏宗祠的族长多次交涉均被羞辱。吴良望得知后,亲自带着两名护卫找到林天明,义正辞严道:“此山乃吴氏祖产,亦是乡邻命脉,今日你若不赔偿,休想出南山一步!”林天明起初骄横跋扈,见吴良望身后站满闻讯赶来的乡民,又听闻他的威名,终于屈服,赔偿三百银元归入祠中公用。族人为表感激,在吴氏宗祠立碑“表扬”其功,那方石碑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在祠堂角落默默诉说着这段往事。</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吴良望受命清剿吴坑村的匪徒。这群匪徒盘踞村中吴氏宗祠,打家劫舍,民怨沸腾。上级下令“擒贼后焚祠示威”。吴良望率军攻破宗祠,擒获匪徒后,抬头望见匾额上“吴氏宗祠”四个苍劲大字,顿时陷入两难——毁祠则违宗族孝道,不毁则违抗军令。沉思片刻,他心生一计,命人点燃祠堂旁的空仓库,浓烟滚滚中,又让士兵用黑灰涂抹祠堂外墙,装作被烧毁的模样。回营复命时,上级见“焚祠”证据确凿,并未起疑。既保全了同宗圣地,又不违军令,吴良望的忠孝智慧再次赢得乡民称赞。</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闽北山道,常有土匪设卡敲诈商旅,“南山斗笠”是当地特产,往来商民却常因携带斗笠被误认为南山人而遭劫掠。吴良望得知后,亲率队伍肃清了所有山道匪卡,并宣布“持南山斗笠者,我部必护其周全”。从此,“南山斗笠”成了商民通行的“护身符”,挑着土纸、茶叶的商贩们只要戴上斗笠,便能在古田凤都至夏道的路上安全通行,这一佳话在闽北流传了许久。</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入闽,吴良望响应孙中山“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号召,率部与卢兴邦部汇合,合力攻破延平城。卢兴邦见吴良望智勇双全、深得民心,又念及他是南山吴氏后人,便有意拉拢,提出让他拜自己母亲为义母。吴良望为整合力量共抗北洋军,欣然应允。随后,他的队伍编入国民革命军,任新编第二师第三补充团上校团长。衣锦还乡之日,他第一件事便是履约重修华光庙。他亲自选址,偕部下吴安均与乡贤丁长行等人募工迁建,大部分资金由自己的军饷承担。庙内的木梁、石柱上,至今仍能找到“吴良望捐”的刻字;庙墙之上,乡贤吴安礼所书“神靈廣被”“龍飛鳳舞”八字,笔力古朴苍劲,见证着他对乡民的承诺。</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六年(1927年),眼见北伐胜利在望,吴良望在南山首创兵工厂,招募工匠打造枪械,欲为兴国建邦储备力量。他还计划整修乡中水利、扩建华光庙,让乡民过上更安稳的日子。然而,功高震主历来是乱世大忌。县参议员叶荣因曾被吴良望严惩恶仆而怀恨在心,趁机诬陷他“私建兵工厂,图谋不轨”。恰逢国共合作破裂,时局动荡,卢兴邦本就对吴良望的威望心存忌惮,见状便决意除之。他借着母亲寿宴之机,邀吴良望赴宴,席间将其逮捕。</p><p class="ql-block"> 不久后,便传来吴良望被秘密押往尤溪杀害的消息,时年三十六岁。他未竟的水利计划、扩建的庙图,都随着他的离去化为泡影。王氏得知噩耗后,终日以泪洗面,却始终坚信丈夫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南山乡民自发来到华光庙祭拜,香火连日不绝。也有传说称,卢兴邦终究念及义母情面与兄弟情谊,在押解途中将吴良望放走,他最终辗转至江西,削发为僧,从此不知所踪——乡民们更愿相信这个结局,盼着他们的英雄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 </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当年的兵工厂早已湮没在荒草之中,重修的华光庙却历经修缮保存至今。吴氏宗祠里的“表扬”碑,仍在无声地讲述着他护族护民的事迹;“南山斗笠”的传说,仍在闽北的茶余饭后流传。吴良望的一生,如闽江中的浪花,短暂却汹涌——他怀揣着先祖的家训与少年的英雄梦,在乱世中以刚直为刃、以仁义为甲,虽终未实现“定国”之志,却以36年的生命在南山大地上刻下了“忠”与“仁”的印记。这份印记,借由石碑、庙志与乡民的口述代代相传,至今仍被人感念不已。</p> <p class="ql-block">吴良望传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剑山人*林游龙*编辑校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吴良望(1893~1928),字洪福,号定国,光绪十九年癸巳(1893年),生于福建省南平南山村(今南平市延平区南山村)。父吴贤朱,母谢氏,相传谢氏怀胎十一月方诞下他,其诞生之夜皓月当空,祥云绕室。老来得子的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取名“良望”——“良”寄寓品德正直,“望”期许成就非凡,盼其能追慕理想、实现抱负。</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吴良望虽顽皮却颇有主见,是村中公认的孩子王。他常率伙伴以竹为马、以石作弹,模仿古战场排兵布阵,对关羽、岳飞等英雄尤为崇拜,自幼痴迷习武,胸中已藏报国之志。</p><p class="ql-block"> 命运的重击在少年时猝然降临。吴良望先是痛失母亲,家中温暖骤失;未及三年,父亲亦因病离世,接连变故让本就清贫的家陷入绝境,徒留四壁与早年领来的童养媳王氏相依为命,每日为温饱苦苦挣扎。</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浪潮中,福建地方武装纷起,尤溪卢兴邦、沙县郭华生、古田陈子江等各据一方。贫困中长大的吴良望投奔了古田陈子江部。陈子江为尤溪人,天地会支派乌钱会首领,清宣统二年(1910年)与组织者蒋肇开结为兄弟,后接任首领之位。民国二年(1913年),吴良望随陈子江率二百余名乌钱会会员攻破延平城,然三日即遭北洋军围剿,队伍溃散,吴良望被通缉,被迫投诚自新。民国五年(1916年),因南山乡吴坚圣作恶受牵连,他被判入狱三年。 </p><p class="ql-block"> 民国八年(1919年)冬,刑满出狱的吴良望召集旧部,杀鸡歃血为盟,以“同生共死”誓师讨伐北洋政府,在山后村建营部、定章法,队伍迅速壮大。面对北洋政府欲将其部改编调往永泰边境的招安阴谋,吴良望识破其“困而剿之”的企图,拒绝招安并星夜转移。</p><p class="ql-block"> 转移至红坑元时,队伍遭北洋军重围,吴良望被困土库民房。生死关头,他手持竹匾纵身跃下数丈高楼,竹匾仿佛化翅,助其安然落地突围,令敌军惊叹不已。脱险后,他重整队伍,严明纪律、劫富济贫,即便屡遭围剿,势力仍不断壮大,深得南山、茫荡、建瓯迪口、古田凤都等周边乡民爱戴,北洋军围剿屡屡败北。</p><p class="ql-block"> 一次,北洋军欲趁拂晓突袭吴部,安济村民连夜报信。吴良望一面部署防御、通知乡民避难,一面在华光菩萨前许愿护民,事后必重修庙宇。次日凌晨,官兵行至后洋隘口,见南山满山灯火却无人影,误以为华光显圣,惊慌退兵,从此再不敢犯。民国十年(1921年),官府被迫委任其为南平联防第八、九区保安中队长。</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五年(1926年),吴良望响应孙中山号召攻破延平城,与卢部合并守城,拜卢母为义母,所部编入国民革命军,任新编第二师第三补充团上校团长。衣锦还乡后,他履约牵头重修华光庙,偕部下吴安均与乡贤丁长行等人募工迁建,大部分资金由其个人承担,庙内捐献木梁、石柱可考,庙墙“神靈廣被”“龍飛鳳舞”八字为乡贤吴安礼所书,古朴苍劲。</p><p class="ql-block"> 在民国十四年(1925年),外人林天明藉洋势盗砍吴氏宗祠祖传山场松木,乡民敢怒不敢言。时任保安队队长的吴良望挺身而出交涉,迫使林天明赔偿三百银元归入祠中公用。族人为表其功,刻碑“表扬”于吴氏宗祠,至今留存。</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受命清剿吴坑村匪徒时,上级令焚毁匪徒聚集的祠堂。吴良望擒获匪徒后,见匾额“吴氏宗祠”方知为同宗圣地,两难之下急中生智,点燃祠堂旁空仓库以假乱真,又改扮祠堂外观复命,既保宗族圣地,又不违军令,尽显忠孝智慧。</p><p class="ql-block"> 任职保安队长与团长期间,吴良望以实力剿匪、以仁义服人,古田凤都至夏道等周边乡镇鲜有匪患。他重拳打击山道设卡敲诈的恶徒,恢复商旅安全,“南山斗笠”更因他威名成为商民通行的“护身符”,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 民国十六年(1927年),吴良望在南山首创兵工厂,欲为兴国建邦出力,却遭县参议员叶荣诬陷“私建兵工厂”。恰逢国共合作破裂,卢兴邦借母寿宴将其逮捕,后秘密押往尤溪杀害,年仅36岁。其整修水利、扩建华光庙等计划亦随之搁置。另有传说称,卢兴邦念其为义弟,中途将其放走,吴良望最终在江西出家,不知所踪。</p><p class="ql-block"> 纵观一生,吴良望秉性刚强、疾恶如仇,对国忠心、对民仁爱,其事迹借石碑、庙志与口述流传至今,仍为乡民所感念。</p> <p class="ql-block">原碑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额名:</p><p class="ql-block">表扬</p><p class="ql-block">公六世囗囗囗福派囗良望 号定国,现任南平县保安队队长之职,因有功于祠,合族为之镌石以垂不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文:</p><p class="ql-block"> 旹(时)闻功则当褒,善当扬,理固然也,国家山水恃忠善臣以保全,祖宗产业赖贤子孙以维持,是故臣有功于国必载于史勒于石,以旌其勳,而族人之有功于祠,自不能不在之表異也,吾祖武一翁大明时置有山场一大片,坐落白源,土名榄后,其山上至山顶,下至路左至外窠大垅郑宅,山右至坟右窠仔界东路直上山顶为界,由明迄今历管四百余年之久,不意本春突出恶客林天明,胆敢将吾界内松木盗砍殆尽,造作松桐,该客素藉洋势吓制乡愚,往往不问彼此动用强蛮手段,派兵采伐,以致乡民有气莫伸,幸得卅六世孫良望,念祖造业,不避祸患出首与言理论交涉,后经公人劝妥,该客自知礼亏,愿赔山价款洋三百员(元),归入吴祠公用,可见望之热心维持祖业,毫无私意,功亦伟矣,何以表焉,于是合族僉议刻碑志念表颂其功,以垂不朽,以励后昆云是为纪念。 </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十四年乙丑葭月 日合族公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