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漫过沙洲职业工学院的楼宇时,我指尖摩挲着那本烫金聘书,“客座教授”四个字在渐暗的光里泛着温软的亮。聘期三年,主讲《演讲与口才》,这行字像一粒被晚风唤醒的种子,落在我耕耘近三十年的广播生涯里,心底忽然涌起一阵细密的悸动——那是与第一次坐到电台直播间面对话筒时同等绵长的期待,混着沉甸甸的责任,悄悄扎了根。<br> <br> 晚上六点半,我走进灯光明亮的教室,五十四张年轻的脸庞在暖光里舒展,像春夜里初绽的花,带着不同专业的鲜活气息:有智能制造的严谨,有建筑与设计的灵动,也有纺织服装与材料的烂漫。我将教案轻轻放在讲台上,忽然想起初入电台的模样:对着空荡的直播间反复校准声线,把每一句台词都磨得温润,生怕辜负电波那头素未谋面的听众。如今站在这里,台下是具象的目光、可触的呼吸,这份与电波传情同样真切的信任,让我不敢有半分轻慢。<br> <br> 两个半小时的课,像一场与青春的对话。我从“演讲是什么?”聊起,说它不是舞台上的独角戏,而是心与心的桥梁——就像广播里,我用声音跨越距离传递温暖,而演讲中,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停顿,都是更鲜活的情感连接。当讲到演讲的重要性时,有同学悄悄在笔记本上勾画,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曾经直播间的电流声渐渐重叠。后来分组练习“一分钟黄金公式自我介绍”,教室里响起细碎的讨论声,有人紧张地攥着笔,有人对着同伴轻声演练,那份认真像星光落在眼底,竟让我生出几分动容。他们或许还带着青涩,却有着最纯粹的求知欲,连站立发言时微微颤抖的声音,都透着动人的真诚。<br> <br> 当好多位同学在表达自己对课程期待的时候,他们都在问:“老师,我们怎么能克服演讲紧张的呢?”我笑着点头,忽然懂了“传承”二字的真意。明年3月11日,我的广播生涯就满三十年了,那些在直播间里与声音为伴的日夜,那些用声波搭建情感通道的坚守,那些揉合了心理学、生涯规划学的实战经验,曾是我安身立命的底气,如今竟能化作养分,滋养这些年轻的生命。原来电波之外的讲台,不是职业生涯的“收尾”,而是另一种崭新的开始——像握着手中的话筒,又举起另一盏灯,照亮一群渴望发声的人前行的路。<br> <br> 走出教学楼时,晚风裹着草木的清香掠过耳畔。我望着夜色里的沙工,忽然明白:电波里的声音会在时光里沉淀为温暖的记忆,而讲台上种下的“表达”的种子,或许会在某一天,让他们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勇敢发出自己的光。这份与沙工、与同学们的缘分,是时光赠予我的礼物。未来三年,我愿以真诚为笔,以经验为墨,在这三尺讲台上,陪他们一起探索语言的力量,盼着他们带着这份力量,走向属于自己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