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如来~如去

<p class="ql-block">  大家看看这是哪的方言?</p><p class="ql-block"> 在老城区的包子铺,我忽然被一面墙吸引住了。那墙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小牌子,像谁把一本活生生的方言词典摊开在阳光下。每一块牌子都像一张笑脸,上面写着词,底下是拼音,再配上几句俏皮的解释,仿佛这些词一开口就能蹦出声音来。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行不行 ”</span>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不中”</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喜欢”</span>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待见</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太阳</span>”是“老爷儿” 我站在那儿念着,嘴里不自觉地跟着读,竟有种学童背书的趣味。这些词不属于普通话的规整体系,它们歪着脑袋、踩着拖鞋、趿着人字拖,在街头巷尾自由生长。</p><p class="ql-block"> 我忽然明白,这哪是标语牌,这分明是一群方言的“活化石”,被小心翼翼地供奉在这面墙上。它们不是书本里冷冰冰的记录,而是带着体温、沾着油盐酱醋的日常呼吸。一个词的背后,是一群人怎么吃饭、怎么吵架、怎么哄孩子睡觉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方言是什么?它不是落后,不是土气,它是语言的根。当所有人都说着标准音时,总得有人记得“克哪”是怎么从舌尖弹出来的,记得“锅头”是怎么在雨天被妈妈用围巾裹住的。这些词或许上不了新闻联播,但它们撑起了无数个清晨的问候、夜晚的唠叨、街角的玩笑。</p><p class="ql-block"> 这面墙,像一座微型的方言博物馆,不宏大,却温暖。它不试图拯救什么,只是静静地站在这里,告诉路过的人:我们曾经、现在,依然这样说话。</p><p class="ql-block"> 我拍下张照片,是想记住——当一种声音快要听不见时,总有人愿意把它贴在墙上,晒晒太阳。</p><p class="ql-block"> 大家看看这是哪的方言?我猜,你心里也响起了自己小时候听过的那句话——那个只有爸妈才懂、只有故乡才认的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