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兵器馆探秘:穿越硝烟,感悟军工精神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乙巳秋日,怀着对军工文化的深切敬仰与满心好奇,我奔赴中北大学,只为亲探新开放的兵器陈列馆——这座藏着国防记忆的“时光宝库”。</p><p class="ql-block"> 踏入校门,“人民兵工第一校”的厚重底蕴便如潮水般涌来。道路旁的火车与轨道镌刻着岁月纹路,教学楼的砖瓦浸透着军工气息,每一处景致都在低声诉说着与国防事业休戚与共的光辉过往,让人油然而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  沿葱郁林荫道前行,行至东校门附近,一座以玻璃幕墙为衣的建筑渐入眼帘——这便是中北大学兵器陈列馆。它静静矗立在光影间,宛如一位沉默而坚毅的历史守护者,见证着时代更迭,也守护着不朽的军工记忆。</p> <p class="ql-block">  推开厚重大门,浓郁的历史气息瞬间将人包裹。恍惚间,时光似被拉回那些战火纷飞、激情燃烧的岁月,耳畔仿佛已响起炮火轰鸣,眼前似已浮现战士冲锋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据解说员介绍,陈列馆占地超2000平方米,布局精巧且逻辑清晰。馆内依武器类型与历史时期,精准划分出大炮、小炮两个陈列室。漫步其中,宛如置身兵器的浩瀚海洋,100余件武器装备展品整齐列阵,让人目不暇接,眼界大开。这些展品虽已褪去实战功能,但其外观、结构与重量均被完整还原,冰冷的金属光泽里,仍透着当年震慑敌胆的威严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  在大炮陈列室,21门大炮并肩而立,气势恢宏如钢铁长城。其中一门曾参与多次边境冲突的功勋炮格外夺目,它稳稳伫立在展厅中央,炮身布满深浅不一的弹痕——每一道印记都是烽火淬炼的勋章,每一寸锈迹都在诉说往昔的热血与荣光。讲解员的声音带着敬意,如钥匙般打开历史大门:“这些火炮在抗日战争中为前线输送强大火力,在解放战争中是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锐利武器,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更以雷霆之势打出中国军威!”听着讲解,眼前不禁浮现出硝烟弥漫的战场,战士们抱着炸药包冲锋、炮手们精准装填炮弹的身影,清晰得仿佛就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走进小炮陈列室,19门小炮各有千秋,其中一门造型精巧的小炮瞬间锁住我的目光。它通体不算厚重,炮身曲线利落流畅,却透着股“虽小尤锐”的韧劲,宛如一位精干的“战场轻骑兵”。凑近细看,炮身表面的斑驳锈迹深浅交错,像是被岁月反复摩挲的印记;有些地方还残留着细微的弹痕凹印,边缘虽已被时光磨平,却仍能想见当年弹雨纷飞的激烈。炮尾处,还能辨认出模糊的编号,那是它专属的“身份印记”,也是那段峥嵘岁月的直接见证。讲解员轻轻托起炮身(安全展示状态),声音愈发郑重:“这门小炮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当年抗战官兵就是紧握着它,在枪林弹雨中撕开敌人防线,用热血守护着身后的山河。”我忍不住伸出手,指尖轻触炮身,冰凉的金属触感瞬间穿透指尖,顺着纹路蔓延开来——仿佛能摸到当年战士们掌心的温度,摸到炮火中滚烫的信仰,摸到他们紧握炮身时,那份“宁死不退”的决绝。心中对革命先烈的敬佩,也如潮水般愈发浓烈。</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兵器陈列馆,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这里的每一件武器装备、每一段人物事迹,都如拼图般清晰勾勒出我国兵器事业从艰难起步到逐步强大的发展轨迹,也让我真切感受到国防力量日益强盛的坚实步伐。中北大学兵器陈列馆,从来不止是展示兵器的博物馆,更是传承军工精神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指挥枪是保持人民军队本质和宗旨的根本保障,这是我们党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中北大学作为“人民兵工第一校”,自1941年由彭德怀同志创建以来,便始终在党的引领下,践行“把一切献给党”的赤诚誓言。七十余载风雨变迁,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军铸器”的初心使命,为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为加快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力量,立下了不朽功勋。</p> <p class="ql-block">  离开展馆时,夕阳余晖斜斜洒在馆舍屋顶,为这座庄重的建筑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光芒。我知道,这次参观不仅让我增长了军工知识,更让我收获了一份足以支撑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站在兵器馆外,望着夕阳下的馆舍,心中满是感慨。那些静静陈列的武器,虽早已褪去战场的凌厉,却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生命——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山河破碎时的抗争;更是精神的传递者,承载着“为国担当”的初心。从抗日战争的烽火到抗美援朝的冰雪,从“把一切献给党”的铿锵誓言到“科技强军”的壮阔征程,军工精神从未因岁月流逝而褪色。它藏在炮身的弹痕里,藏在先辈的坚守中,更该深深镌刻在我们这代人的心里。如今,虽无战火硝烟,但“为国担当”的使命依旧滚烫。我们当以先辈为榜样,将军工精神融入日常的每一份坚持、每一次奋斗,以青春为笔,以实干为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国防的坚不可摧,续写属于新时代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观中北兵器馆有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锈炮无言立馆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犹存烽火旧时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抗战血熔钢铁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兵校魂承岁月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寸山河一寸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百年风雨百年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朝再砺强军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负先辈不负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机关退休。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山西中华文化促进会会员,吉林省儒学研究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离石区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太原市传统文化研究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1989年以来,在中央《学习与研究》、《山西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吕梁日报》《吕梁发布》等报刊与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云梦风雅》一书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54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