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18日,我游览了张家口的大境门。大境门是长城的四大关口之一,素有万里长城第一门之称。门上镌刻的“大好河山”四个大字,在阳光下越发苍劲有力。我登上长城极目远眺,这片土地没上有如火的石榴树,也没有满枝黄灿灿的柿子树。然而,正是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埋藏着中国军人宁折不弯的铁骨,回荡着视死如归的绝响。这是一片英勇无惧的土地,这是一片英魂回望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图: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第一次代表大会留念</p> <p class="ql-block">时光倒回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张学良率东北军主力撤出东北,热河守军弃城而逃,千年古都北平城门户洞开,山河破碎,阴云笼罩着华夏大地。就在这万马齐喑的至暗时刻,一道惊雷在张家口炸响。冯玉祥将军公开呼吁抗日救国,并与吉鸿昌、方振武等爱国将领,在张家口这片热土上毅然擎起“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大旗。这是一支在孤立无援中诞生的力量,没有精良的补给,没有稳固的后方,没有政府的支付,但他们有寸土不让的决心。</p><p class="ql-block">1933年,他们挥师北上,收复沽源、康保、宝昌、多伦,用一场艰苦卓绝的胜利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绝不跪着求生!</p> <p class="ql-block">后来被国民党杀害的吉鸿昌,河南扶沟人,1929年已任宁夏省政府主席。1933年在民众抗日“誓死救国”的大旗下,20年回重归冯玉祥将军麾下作战。</p><p class="ql-block">后来被蒋介石杀害的方振武,安徽省寿县人,同盟会老人,参加过辛亥革命,任过安徽省政府主席,九一八事变后在绵山誓师,并变卖天津全部家产,凑足十万元,北上张家口抗日,献作察哈尔民众同盟军的经费。</p> <p class="ql-block">位于桥东区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而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的,更是那支以悲壮著称的军队——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他们源自冯玉祥的西北军,继承了西北苦寒之地磨砺出的坚韧。将士们吃得差,穿得薄,住得简陋,但他们守卫国土的志气,比长城上的砖石还要坚硬。面对装备精良的侵略者,他们没有飞机坦克,便拎起一口寒光凛凛的大刀奋勇杀敌。军长宋哲元发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怒吼,全军上下秉持着“砍死一个够本,砍死两个赚了”的必死信念,在长城沿线与日寇殊死血战。大刀队夜袭敌营,斩寇无数,用最原始的武器,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用血肉之躯铸成阻挡日军南下的最坚固的“钢铁长城”,让“长城抗战”的英名永载史册。</p> <p class="ql-block">这一切,是全面抗战爆发前悲壮的局部抗争。这些抗争虽然孤立无援,但如同暗夜中的烽火,虽未能顷刻燎原,却唤醒了民族的血性与尊严,激荡起全民族救亡的呼声。终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头,日本人挑衅滋事的枪声再次响起,又是二十九军将士打响了全民族抗战的第一枪。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在“七七事变”中殉国。从此,他们的身影转战全国,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直至汇入波澜壮阔的全国抗战洪流,用生命践行了最初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1933年佟麟阁正在张家口任察哈尔省警备司令,为长城抗战保障前线供给。</p><p class="ql-block">1940年在枣宜会战中殉国的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1935年在张家口任察哈尔省主席。</p><p class="ql-block">如今,硝烟散尽,大境门长城巍然屹立。她像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无声诉说着一个个守土卫国、英勇担当的英魂。山河为证,铁骨铮铮。历史不容忘记,英雄必须铭记。脚下的“大好河山”,是由先辈的热血与铁骨铸就。唯有铭记这份沉重,我们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加沉稳、坚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