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那头,九十一岁父亲的牵挂【原创】

薛智之0616

<p class="ql-block">●昨天,我的手机屏幕亮起,一个熟悉的头像跳了出来。是父亲,九十一岁的老薛。信息内容简短,转发的是一条信息,一篇介绍家乡美食《这份宝藏小店清单,承包你全天的烟火幸福感》的美文。虽然没有其它文字,却像投入心湖的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仿佛在告诉我:“儿子,浦阳城里又增添了许多美味,你快回来品尝吧。”</p><p class="ql-block">●我紧盯着这个微信短信,反复看了多遍。第一个涌上心头的,是纯粹的、孩童般的雀跃——家乡的美味瞬间在舌尖苏醒:那筋道爽滑的一根面,那醇厚香浓的牛清汤,那美味可口的金瓜麦饼,还有那甜蜜入心的巨峰葡萄园香气。紧接着,是一股更深沉伟岸的热流包裹了我,那是一种被惦念牵挂的温暖。最近因为忙于事务,长久没回家了,九十一岁的老父亲,巧用这种方式,向我发出了一封关于味道的“家书”。我无以言表,只是秒回了两个大大的赞!!</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一个鲐背之年的老人,他不仅会用微信,而且用得如此“精准时尚”。他没有发来一串漫长的语音方阵,也没有打来可能信号不佳的视频电话,而是选择了转发最清晰、最简洁的美文,直击主题。这哪里是一位模糊了时光的耄耋老人?这分明是一个思维清亮、懂得如何最有效传递情感的“少年”。盯着屏幕,刷新闻、看视频,与朋友家人微信互动聊天、分享美好生活,成了父亲每天的日常,每次我们看到父亲在家庭微信群里的信息,都会深深感到一丝丝的欣慰,因为每条互动短信的背后,都是父亲健康快乐生活的灵动。</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是在八十岁那年,真正开始“触网”的。记得那次为父亲过八十岁生日,妹妹提议,为了方便父母与儿女联系和交流,家里建立一个微信群,父亲母亲是群主。生日当日,我们就为父亲母亲每人增添了一部智能手机,并手把手地教二老如何点击那个绿色的按钮,如何在网上搜索信息,如何点击发送语音、图片和转发信息。父亲的手像老树的根茎,刚开始学时,在光滑的玻璃屏上显得笨拙而迟疑,要么用力过猛,要么轻点一下,屏幕便惊慌地闪开......</p><p class="ql-block">●父亲学用智能手机,学得极其认真,把步骤一笔一画地记在一个泛黄的笔记本上:“第一步,按圆键;第二步,划开屏幕;第三步,找绿色‘微信’……”。于他而言,这个崭新的数字世界,和年轻时奉献服役部队、转业后奋斗检察岗位一样,都需要付出耐心和汗水才能有所收获。而母亲则不同,与父亲同时学的手机,到现在还没知其所以然,智能手机最多会看看视频,记录微信运动步数而已,但对我们儿女来说,这样已经很不错了。</p><p class="ql-block">●父亲现在几乎已经能熟练使用手机,抖音、微信公众号、美篇,特别是微信朋友圈的功能,父亲用的非常熟悉和频繁,加入了许多战友群、同事群,每天与战友们互动聊天,发送美文,互致问候,成为父亲的日常,这也为父亲的老年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父亲还在家庭微信群里,经常传递一些正能量的信息,鼓励支持孩子们的事业和学习,还时常通过微信召集家庭聚会,下达“美食征集令”,微信群犹如一个大家庭,其乐融融,幸福满满。</p> <p class="ql-block">●过去里,与父亲母亲交流,大多用的都是电话,语音通话为主。自从父亲母亲学会了使用微信和短信,在外地的我,又多一分与二老交流的方式,一张图片,一句问候,一个语音,都能代表一份思念之心。除了偶尔打语音电话,现在与父亲母亲的交流,大都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在微信朋友圈里完成。父亲微信里的一个“好”字,仿佛能穿过屏幕,看到他戴着老花镜,凑在手机前,脸上绽开的那种心满意足的笑容。</p><p class="ql-block">●看到父亲这条“美食征集令”的信息,我在思绪万千之时,立马放下手机,开始急切地规划国庆中秋回家的行程。我知道,我要回去品味的,何止是那碗一根面,那盘金瓜麦饼?我要去品味的,是父亲那被岁月打磨得愈发剔透的智慧,是那穿越了近一个世纪光阴,却依然清亮如初的伟岸的父爱。家乡的味道,父母的牵挂,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更是父亲母亲用一辈子为我们标注的、回家的路标。</p><p class="ql-block">(薛智之0616,即日,于杭州,文于部分文字借助AI生成并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