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孟秀芬,出生于1937年11月玉田县亮甲店镇殷家屯村。出生的这一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第一年。四岁时,她痛失父亲,彼时社会制度黑暗,家中常陷入缺吃少穿、无柴取暖的困境。七岁那年寒冬,她便要和哥哥早起外出拾柴,手脚被冻得流脓流血,夜里袜子都粘在伤口上脱不下来,这些冻伤的疤痕,至今仍留在她的手脚上。</p><p class="ql-block"> 年少的孟秀芬早已懂事,爱憎分明:对帝国主义与汉奸恨之入骨,对中国共产党衷心爱戴,早早立下“发奋读书、成才报国”的志向。可受家庭经济条件所困,直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13岁的她才终于有机会踏入校园。入学后,她牢记母亲教诲,刻苦攻读文化知识——在大韩庄小学区400多名同年级学生的统考中,她斩获总成绩第一名;报考沙流河完小时,面对一千多名考生,她跻身前四名。因品学兼优,她在校始终担任学生干部;又因是烈士子女,从小学三年级起,她开始享受每月7元的国家助学金,这份支持,成了她求学路上的重要助力。1955年7月,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的省重点中学——芦台一中,国家每月发放10元助学金,除去8元伙食费,剩下的2元便是她的零用钱。在校期间,她学习上坚持苦读,生活中恪守艰苦朴素,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开展,学生被迫停课,国家经济也陷入暂时困难,助学金停发了一年。孟秀芬没有告诉家人,而是悄悄靠勤工俭学维持生计:白天帮学校干活,晚上和其他经济困难的同学一起去外单位做工,凭着微薄收入勉强支撑最低生活费;暑假也不回家,跟着困难同学去芦台农场打工,每天从凌晨三点忙到晚上八点,一个暑假挣的钱,刚好能覆盖下学期的生活开支。初中毕业时,她本想早日就业挣钱,或报考中专,可学校领导深知她成绩优异、是可塑之才,劝她继续攻读高中、向大学迈进。最终,她听从建议,选择了这条更具挑战的求学路。</p><p class="ql-block"> 1961年高中毕业,为节省国家与家庭的开支,也为早日服务人民,孟秀芬第一志愿填报了三年制的昌黎农业专科学校。可仅就读一年,学校便停办了。1962年,她重新报考,成功被河北农业大学农业系土化专业录取,学制四年。大学期间,她一直担任班级团干部,因年龄最大,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她“孟大姐”。她主动组织全班女同学,帮男同学拆洗棉衣、被褥,在她的带动下,全班团结友爱,各项工作与学习成绩均在系里名列前茅,还荣获“模范班集体”称号。1966年毕业实习期间,她被分配到邢台巨鹿县小吕家寨村,恰逢邢台发生地震。危急时刻,她沉着组织女同学从废墟中徒手救出三人,因表现突出受到领导表扬。</p><p class="ql-block"> 1966年7月,孟秀芬终于完成大学本科学业,此时的她已年满30岁。十八年寒窗苦读、十八年孜孜以求,在国家救济与老姨母刘桂芬、大男父刘国生及亲朋学友的无私支持下,她克服重重困难,不仅实现了自己的远大理想,更成为孟家四代人中唯一的大学生——还是女性,为整个家庭增添了光彩。毕业后,她响应党的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号召,决心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为党和人民服务的事业中。</p><p class="ql-block"> 她与本村的王瑞臣自幼青梅竹马,成年后感情深厚,1967年两人结为伉俪,婚后育有两子,长子王德刚,次子王德强。大学毕业分配时,孟秀芬是分配小组成员,可她却把条件好的岗位让给其他同学,自己主动选择了贫穷落后的承德地区宽城满族自治县良种场,担任农业技术员。工作后,她一心扑在科学试验上:繁育良种、提纯复壮本地老品种,凡事亲力亲为,花期人工授粉都亲自操作,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体重硬生生瘦了十几斤,让领导、亲人和同事们都十分心疼。试验过程中,她精心操作,按时记录各项数据;秋天收获时节,即便高烧40度,她仍坚持上班,生怕一年的试验成果出半点差错。在良种场工作的两年里,她从未休过节假日,生小孩时也只休了42天产假;孩子生病高烧,她没请过一天假;有次给全县农业技术员培训班讲课时,孩子因生病哭闹着要她,她便抱着孩子坚持讲完了整堂课。凭借这份踏实肯干、认真负责的态度,良种场成功扭亏为盈,她也因工作成绩突出,深受单位领导、县领导及群众好评,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1970年5月,承德县委组织部为解决孟秀芬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将她调至承德县化肥厂工作,担任会计出纳员。当时化肥厂正处于筹建阶段,工作条件艰苦,且没有固定的节假日与星期天。她向组织部部长请假三天,回老家玉田县接母亲来帮忙带孩子、料理家务,返回后便立刻投入工作。两个化肥厂建成投产后,她被分配到管理室任会计,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主动帮伙房管理员买粮、买菜,有时还抽空协助会计室干活。在化肥厂工作的十二年里,她从未休过节假日与星期天,就连大年三十晚上,还得帮伙房师傅到车间卖饭菜。工作中,她公正无私、两袖清风,除厂长外,出勤率在全厂最高,被大家称赞为“不是党员的标准党员”。1978年,她受邀出席县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这份荣誉,是对她多年付出的最佳肯定。</p><p class="ql-block"> 1982年,化肥厂停办,其他同志都获得了一至三个月的休假,可孟秀芬身为会计,因需处理后续事宜,一天假也没休。后来她被调到农业局工作,原厂领导特意跟县劳动局与农业局领导沟通,希望让她先报到、休半个月再上班。可她到农业局报到后,听说各乡镇农作物虫害严重,便立刻投入工作,跟着同事一起下乡调查虫害情况,及时制定除治方案,将虫害消灭在初期阶段,确保作物正常生长、秋季获得较好收成。秋收时,县统计局需要抽调人员下乡搞抽样测产,局领导找她商量,希望她下乡一至两个月,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乡期间,她与群众打成一片,凡事亲自动手,从不雇小工:测水稻产量时用手捋稻粒,连续干了几天,手指肚的皮都磨破流血,至今右手皮肤仍粗糙裂口。因常在一户农家吃住,她的直爽与诚实打动了这家人,双方结下深厚友谊,二十多年来往来不断,亲如姐妹。</p><p class="ql-block"> 1982年11月,全县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孟秀芬被调至土肥站工作,负责后期资料整理与土壤化验。土肥站设在朝梁子,距离她家有八里远,且化验任务紧、条件差,她只能自己压水清洗仪器;遇到电力不足,就加班加点赶进度,最终按时完成了化验任务。可也因冬季在寒冷环境中长时间化验,她的身体受了凉,1986年患上胆结石病。虽经治疗,可因工作繁忙劳累,病情反复多次,她却始终带病工作,至今胆内仍有两块一厘米以上的结石,每年医药费要花几千元,可她从未找单位报销过一分钱。</p><p class="ql-block"> 1985年,孟秀芬被评为农艺师。同年,土肥站承担了两项省级监测任务:一是山地不同坡度坡地水土流失监测,二是土壤肥力变化监测,这两项任务均由她主抓。此后每年,她都要多次下乡取样、调查记录数据;秋后还要上山采集土样化验,计算坡地水土流失情况与土壤肥力变化情况,为农业生产施肥提供有效数据。在全县推广地膜玉米、花生、蔬菜种植,改造中低产田,开发稻麦种植,以及试验推广锌肥、钾肥等微肥在农作物、蔬菜、水果中的应用时,她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展了无数次试验,最终取得了可喜成果,土肥站也多次获得省、市奖励。1990年,她作为承德县代表,出席了省土肥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会。此外,为维护农民利益、打击假冒伪劣化肥与农药,她还亲自到乡村供销部门取样化验,为不少经营者挽回了几十万元的经济损失。</p><p class="ql-block"> 在农业局工作的十年里,孟秀芬同样很少休节假日与星期天,每年下乡时间超过200天。为给单位节约开支,能骑自行车就不坐汽车,在县城外出办事全靠步行。其他单位的老同志曾向县领导汇报:“农业局的老孟真是‘老黄牛’,都快退休了,比年轻人还能干!”无论是上班还是下乡,她始终风雨无阻,多次受到县领导与局领导的表扬,退休前三年,还连续被评为单位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1992年11月4日,年满五十岁的孟秀芬正式退休,告别了奋斗二十余年的工作岗位。在全局职工欢送会上,领导与同事们给予她高度评价:“她只工作了二十多年,却干了五十年的工作量。”她为人正派、平易近人,坚持正义、敢于斗争,忠诚老实、乐于助人;工作中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公、尽职尽责为民,不计得失、甘于奉献,是不可多得的有用人才,为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的孟秀芬,在家庭生活中同样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她与丈夫王瑞臣勤俭持家、艰苦朴素、节衣缩食:在小桥居住时,房子只有1.5间,院子不足五平方米,可她仍养了好几头猪(最大的重达200多斤)、二十只鸡和兔子,靠卖牲畜家禽补贴家用,缓解经济困难。为节约开支,她凡事精打细算:给家人买布做衣服、布鞋,总去集市挑便宜的布头;买成衣,也多是选减价处理品。可即便日子过得“紧巴”,她对不义之财却分文不取——有时去商店购物,商家多找了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她发现后总会立刻退还。收到退款的人常常激动地说:“阿姨太谢谢您了,您真是大好人!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您,以后一定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如今,这些人仍与她保持着密切往来。</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孟秀芬,待儿媳胜过亲闺女,常帮儿媳做棉衣、洗衣、做饭;对两个小孙女,更是从出生起便无微不至地照顾。全家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共同过着幸福安稳的晚年生活,用平凡的日常,续写着属于她的温暖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