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1日下午,前往霞浦北兜村釆风。进入一家渔民的织补渔网的老屋,只见渔女在渔网缠绕的弱光条件下,点一盏暖暖的马灯在织渔网,辛勤又温馨的画面像极了伦勃朗光式的文艺复兴油画。</p> <p class="ql-block"> 霞浦北兜村,坐落于东冲半岛北端,是一个与海共生的古老渔村。村里的老屋带着岁月侵蚀的斑驳痕迹,木梁上还挂着渔网晾晒后留下的咸涩气息,墙壁角落堆着海螺壳与修补渔网的工具,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渔家世代的耕海故事。</p> <p class="ql-block"> 这些老屋不仅是渔女们日常织补渔网的场所,更是海洋文化在时光里的凝固载体,推门而入,便能闻到海的咸腥与线绳的草木香交织的独特气息。</p> <p class="ql-block"> 渔网是渔家的“田垄”,渔女的双手则是耕耘的“犁耙”。她们坐在吱呀作响的旧木凳上,身前的竹筐里装满了不同颜色的线团——墨绿的是新织的网绳,乳白的是补网的棉线,每一种颜色都对应着大海的馈赠与渔家的生计。</p> <p class="ql-block"> 渔女的手指粗糙却灵活,带着长期与渔网、海水打交道留下的薄茧。她们拿起细针,穿上线,眼神专注得像在雕琢一件艺术品。“穿梭、打结、拉紧”,动作娴熟得近乎本能。</p> <p class="ql-block"> 渔网的破洞在她们手中被一点点缝合,每一个结都打得紧实而均匀,仿佛在编织一张守护生计的安全网。</p> <p class="ql-block"> 偶尔,她们会停下手中的活计,侧耳听听窗外的潮声,判断着出海的时机,再低下头时,嘴角或许会漾起一丝对丰收的期许。</p> <p class="ql-block"> 老屋的安静被针线穿过渔网的“簌簌”声填满,这声音和着远处的海浪,成了北兜村最具烟火气的民谣。</p> <p class="ql-block"> 织补渔网的技艺在北兜村渔女中代代相传,从少女到妇人,她们的青春与岁月都浸润在这细密的网眼里。对她们而言,织补渔网不仅是一项劳作,更是对海洋的敬畏与对生活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 当男人们驾船出海时,女人们便在老屋里用双手编织着家的希望,渔网的每一处修补,都是对平安归来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 老屋的梁上挂着风干的渔获,墙角的陶罐里盛着腌制的海味,这些与渔网一同构成了渔家生活的全景,而渔女们低头织补的身影,便是这幅图景中最温暖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 在北兜村的老屋里,渔女织补渔网的场景,是海洋文化的微观缩影,每一根线、每一个结都承载着渔村的历史与未来,在时光的流逝中,静静演绎着人与海的温柔契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