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 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混合运算练习(一)”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思考</p><p class="ql-block"> 今天要上一节公开课,内容是“混合运算练习(一)”。一般情况下公开课是不大上练习课的,但进度到这里了,就上吧!</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含括号),能正确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通过对比、辨析、应用,提升运算准确性和解决问题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在合作探究中养成认真审题、检查的习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学情分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知识层面:孩子们刚刚学习过混合运算,重点是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列综合算式解决“剩余平均”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学生层面:本班三年级同学学习习惯比较差,学习基础比较弱,后进生特别多。对于运算顺序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存在很大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基于学习目标和学情分析,我做了这样的几点思考和尝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教学评的一致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低年级学生课堂纪律的组织非常关键,尤其我们这个三年级班,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做小动作的学生特别多。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保持一个长久的学习状态。这是作为老师的我需要思考的。为此设计每一道题做完后都有一颗星,不从对错的角度来评价,而且从理解的角度来评价。只要一个学生能够理解题目的意思,即使做错了,但知道了错误的原因,照样可以得到一颗星。在最后数一数的基础上,我计划统计一下全班同学一共有多少颗星,再次复习几个几的知识。当课堂结束时,数一数,一共有28个8颗星,写出8×28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活动式练习设计,形成任务驱动式效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节课学习内容是练习一的1-6题,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学会列综合算式,二是递等式计算,巩固运算顺序,三是解决“剩余平均问题”。我把内容进行整合,分成了四个版块,分别是“一起算”、“一起看”、“一起创”、“一起解”。“一起算”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是口算、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先观察再计算三道题。口算是“练习一”所没有的,增加口算是为了解决练习中有可能存在计算难题。也是出于这个班级的学情基础。后面两个部分是完成书的习题,主要是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能够正确理解运算顺序。一起看,是培养学生适当的估算能力,包含几个几的大小比较、减法性质渗透、除数越大商越小理解。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即使孩子们不是这样的估算也没有关系,大部分是通过口算结果来比较的,也行。在这个过程,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体现了计算的多样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创造性编题,突破学科知识的重难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起创!这个环节是我自己编创的。因为在练习的过程中总有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计算运算顺序错误。为了深度巩固运算顺序我这样设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请选择合适的运算符号,把8 、4 、 2编成两步计算的综合算式,看你能写出多少个?你能够按照运算顺序分分类吗?</p><p class="ql-block">运算类型 运算顺序 算 式</p><p class="ql-block">同一级运算 从左往右 </p><p class="ql-block">不同级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 </p><p class="ql-block">有括号的</p><p class="ql-block">混合运算 先算括号里再算括号外 </p><p class="ql-block"> 通过编创,他们会从运算顺序的角度来思考,这样的设计比单纯的看算式计算要来得有深度和梯度,从而让知识得到有效巩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尝试性小组合作,让学生逐步养成交流习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年级的孩子,尤其是本班的孩子,对于小组合作根本不会。在前几节课我也做过一些尝试,明显发现四个人一起合作的话,他们还不具有这样的能力。因此,在前几天我让朱老师把独立座位改成了两两一个座位。虽然还是“秧田式”,但比以前单独的五组要好的多。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两两自然形成一个小组,便于相互交流和讨论,二是所有学生看黑板不再那么吃力。通过两至三节课的尝试,学生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本节课上我安排了两次交流:一是“一起算”的第三题,先让学生独立看一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来思考运算顺序,从而引出运算顺序的总体小结;二是“一起看”,先让学生自己看,在不计算的基础上能够看出哪一个的结果大。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比一比,在比一比、说一说的基础上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一定会用口算的方式来确定大小。通过交流,相互之间增加了交流的机会,逐步养成相互交流的习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