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雁 <b>碾盘沟 </b>2025年09月25日00:02 河北 本文初发表于王雁博客,发布时间:2009-07-06 4月21日下午,“中日寻访沙飞足迹之旅”访问团到访河北平山县碾盘沟村。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后至抗日战争胜利,中华大地仅有两份摄影画报——联合画报、晋察冀画报。 <div>1942年9月25日,舒宗侨在重庆创办《联合画报》,1943年1月美国新闻处接管画报,请舒宗侨出任新闻处画报部主任及《联合画报》周刊主编,《联合画报》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行舆论宣传。</div><div>另外一份画报,就是1942年7月7日沙飞和他的战友们在河北平山碾盘沟村创刊的《晋察冀画报》。</div><div>当年晋察冀画报社在这个连电也没有的小山村创造了中国在二战中出版画报的奇迹。<br></div><div>碾盘沟是一条长达数里的小山沟,沟边散布着一处处村落,它们都属碾盘沟村。画报社驻地设在沟底村落,以及再往里走的半山坡上。如今这里仍然道路难行。大轿车停在数里外的山口,吉普车分批往里运送客人,再走一段路,才能到达画报社遗址处。<br></div> 当年画报社驻地。 沙飞的住处。 晋察冀画报社食堂旧址 画报社印刷厂遗址。 这里盛产一种灰白色汉白玉,画报社的厂房就建在这种石基上,村民常来这里开矿,加上当年厂房本身就十分简陋,历经几十年,已经残破不堪,几近垮塌 ,厂房大多已经消失。当地乡政府了解晋察冀画报在此创刊的情况后,要求村民保护重要历史遗迹。 顾棣的助手,沙飞影像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司苏实在向媒体介绍晋察冀画报印刷厂的发展演变情况。 碾盘沟的村民,村民后面的房子晋察冀画报社成员罗光达、赵烈、裴植、杨瑞生、何重生等在此居住过。 沙飞拍摄的许多用自制的设备照相制版的照片就是在这里拍摄。日本客人曾问画报社使用的是什么品牌的印刷机,司苏实回答说,这里没有电,任何现成的设备都无法使用,他们依据现有条件把原有的设备重新改造制作使用。日本客人十分感慨,随后十分认真地观看沙飞所摄的那些土造设备的照片。 在碾盘沟出版的《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沙飞在碾盘沟拍摄的照片: 晋察冀画报社制铜版(创刊号)之情形左起:康健、曲治全、杨瑞生。1942 河北平山碾盘沟 晋察冀画报社排字房 1942 河北平山碾盘沟 晋察冀画报社印刷厂 1942 河北平山碾盘沟 晋察冀画报社学习讨论会 1942 河北平山碾盘沟 沙飞和他的战友们。左起:沙飞、赵烈、石少华、罗光达 1943.1 平山碾盘沟 4月21日晚,访问团住河北平山县西柏坡纪念馆宾馆。 平山百子、来住新平与朱筱秋交谈 朱筱秋赠送来住新平《朱良才画传》。 22日上午,中日双方进行一次对话交流。 首先顾棣拿出准备好的礼物,一件一件地交给日方团长来住新平。因为件数较多,一件一件地拿出,大家报以善意的笑声。其中有:一套《晋察冀画报》1-10期内页翻拍件,顾棣编著的《中国解放区摄影史略》,《太行深处一家人——顾氏革命家庭》、《难忘战争岁月——顾氏兄弟四人回忆录》,保定电视台拍摄的《瞬间》纪录片6集光盘及图录,四张精心放制的历史资料照片:沙飞与石少华等在洞子沟的合影照片,英籍燕京大学大学教授林迈克帮助《晋察冀画报》第一期英文校对的手稿翻拍件,顾棣17岁在张家口的照片,1948年12月30日沙飞在住院期间给顾棣写的信(影印件)等;并委托来住给老朋友三山陵带去赠送的两本书和一本《瞬间》图录。 来住先生说,今天得到这么多贵重资料,非常感谢,这使我们不得不更认真地研究沙飞。他又幽默地说,如果知道有这么多极为贵重的资料,我应该也做些相应的准备。<div>来住新平回赠:日本报纸刊登日本沙飞研究会创立的资料,沙飞摄影展在日本巡展的报道资料,日中友好协会的资料等。</div> 日中友好协会副理事长大村新一郎(右2)赠送日中友好协会举办沙飞摄影巡回展的图册,还赠送笔,介绍册等资料、礼物。 大村新一郎先生(左1)拿出一部旧相机,请教顾棣,这是不是白求恩赠送沙飞的那个型号的相机? 白求恩赠送沙飞的相机。两个相机一比较,结论就有了。 日方来宾就沙飞研究在中国的状况提出了一些问题,例如日军在中国是否有送到日本的劳工;在中国有多少人很早就了解沙飞;现在的年轻人什么时候知道沙飞;沙飞研究的现状等。 中方人员就各自了解的情况给予了回答。 图片提供:顾小棣、顾棣、王瑞、王秀文、王雁,司苏实录像截屏。 <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