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晋阳,是太原的别称。春秋末晋卿赵简子驻守此地,建晋阳城,是为之始。之后经战国、秦汉、南北朝、隋唐,唐代达到鼎盛,绕城一周达24公里,唐代晋阳是当时全国第三大城市。唐以后,经五代战乱,后唐、后晋、北汉政权相继在这里建立。之后,在北宋的统一战争中,最后统一的地方便是晋阳。</p><p class="ql-block"> 北宋于960年立国,而在晋阳盘踞的北汉政权则于979年才被攻下,历经二十年,赵家兄弟曾三下河东,说明晋阳城池坚固。赵光义为兄报仇,灭北汉晋阳城,火烧水淹,使之废弃之后,太原城灵气人气皆转河东,至建国依然。</p><p class="ql-block"> 宋太宗赵光义火焚水灌晋阳,一座有1500年的城池彻底成为废墟。这座城由春秋晋卿赵简子肇建,北宋太宗赵光义焚毁。历史的巧合,晋阳城由赵姓人始建,又毁于赵姓人。</p><p class="ql-block"> 晋阳城被毁后,在晋阳城北五十里的唐明镇,重建太原,后经明代扩建,就是今天的太原府城。所以,宋代以前的太原城是晋阳城,晋阳古城今属地为晋源区。而宋代以后的太原府城则是唐明镇,一千年刚出头。</p><p class="ql-block"> 赵光义在灭了北汉后,烧毁水灌彻底毁了晋阳城,并将城中的居民强行迁至其他地方,导致晋阳城成为无人区。并设置平晋县,驻治汾河东小店一带。</p><p class="ql-block"> 宋金时期,宋朝偏安江南,金朝入中原,金元时期晋阳古城遗址上形成了若干村落。明朝平晋县改为太原县,明洪武年间在晋阳古城遗址上兴建了太原县城。东城区域内有:东关村、东城角村、晋阳堡、箱子村;西城区域内有:古城营村、西城角村。</p> <p class="ql-block"> 晋阳古城遗址在太原·晋源区,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古代城池遗址。从公元979年晋阳城被毁,之后一千多年间,这片区域内没有高大建筑,遗址面貌基本清晰。</p><p class="ql-block"> 晋阳古城遗址公园位于晋源区,仅仅是遗址的一部分。北临古城营村,南临太原古县城。园内展两处建筑考古遗址坑,即二号坑和四号坑。二号坑是一座唐代三进院落地寺院遗址。四号坑是晋阳城排水系统遗址。考古挖掘的探沟在遗址上纵横交错,向人们诉说晋阳的千年过往。</p><p class="ql-block"> 晋阳古城遗址,基本框定在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4公里的范围内,面积20余平方公里。西至西山山脉东麓,北至晋阳湖南岸、山西体育中心,东至滨河东路,南至贞观街一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晋阳古城遗址,是春秋至五代时期的一座大型城址,北方政治、文化、军事重镇,自北宋毁城,遗址区无大规模建设,为完整展示唐代都城遗址布局留下了最大空间。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面积20.98平方公里,以阐释城址格局及价值为核心,重点展示研究隋唐五代遗迹,展示盛唐北都风貌。</p> <p class="ql-block"> 城池遗址:现地表残存及考古调查确认的遗迹有西城墙中段、西城墙护城河、 西南城角、西北城角以及在城区范围内的多段城墙夯土遗迹、建筑基址、水利设施等。 在古城营村内发现了建筑台基,出土大量具有北朝特点的建筑构件,在太原苗圃内发现了和晋阳宫有关的建筑基址。</p> <p class="ql-block"> 晋阳西城墙保存相对完整,一段八百多米的夯土城墙,是晋阳古城最大的地面遗迹。晋阳古城的文物保护碑就立残破的城墙上。城墙内的大面积地块为农田,蔬菜大棚林立,一派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古城营村的九龙庙始建于唐代,今之建筑虽非唐代建筑,但庙宇在晋阳古城时期已有。阿育王塔是隋代惠明寺遗存,也是晋阳城时期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 隋唐时期,皇帝们崇信佛教,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恭请沙门彦琮来晋阳讲经。仁寿二年(602),在晋阳城中建起一座宏伟壮观的大寺院,即惠明寺,寓“惠赐光明”之意。筑有高耸的舍利塔,即阿育王塔。《元一统志》载:北宋太平兴国年晋阳城毁,惠明寺及佛塔亦同时倾圮。其后该处显现灵光,宋真宗命重建惠明寺及高90米之木塔。 现存阿育王塔为明初重建之塔。</p> <p class="ql-block"> 阿育王塔,位于古城营。古城营村位于晋阳古城遗址上。古城营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末年。赵光义在灭了北汉后,烧毁了晋阳城,并将城中的居民迁至其他地方,导致晋阳城基本无人居住。并设置平晋县,驻治汾河小店一带,为了防止此地再次有人居住形成割据势力,官府便将此地命名为归德。随着时间的推移,宋金更替形成归德村落。元朝至明朝期间,归德村改名为古城村。明朝时期,古城村屯垦驻扎了军营,因此老百姓便在古城后面加了个“营”字,形成了现在的名字--古城营。</p> <p class="ql-block"> 明朝初,太原是长城“九边”重镇之一。山西镇明代又称太原镇、三关镇,是“九边”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管辖恒山以南之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元瓦剌部曾三次大规模侵犯汾河谷地,曾攻陷永宁州——今日吕梁市驻地。太原地区防御性城堡也随之修筑。开化峪、风峪合流的风峪河两岸,古城营、西寨、庞家寨,吴家堡村名有强烈的军事意味。</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在全国取得政权之后,即封其三子为晋王。太原府城西南,即明太原县——晋水流域的古晋阳城废墟及其周边地区成为明朝军屯的重要场所。古城营、古寨、西寨、庞家寨、南屯、吴家堡、五府营、小站营、东庄营、马圈屯、河下屯等,村庄名称与明初军屯直接相关。至今本地仍有“九营十八寨”的说法流传。按明代卫军制编制,太原驻屯一卫三千户所,屯田数和军户数均在两万以上,占到当时太原县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强。</p> <p class="ql-block"> 晋阳古城以西的吕梁山支脉龙山、天龙山一线,有众多古刹名寺, 如悬瓮山下的晋祠、天龙山石窟、蒙山大佛前的开化寺、龙山童子寺及其燃灯塔、 太山龙泉寺等。 </p> <p class="ql-block">蒙山大佛</p> <p class="ql-block">墓葬遗址: </p><p class="ql-block"> 西山东麓, 北到阎家沟,南至王郭村,南北约30公里、东西约3公里范围内,分布密集。如金胜村晋国赵卿墓及其附葬的车马坑、 晋源果树场大型汉墓、王郭村北齐娄叡墓和隋代虞弘墓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