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泛舟,共探“双新”‍‍——长春市张劲锋历史名师工作室云端研讨纪实

·

<p class="ql-block">  秋意初显,学思正浓。2025年9月6日,长春市张劲锋历史名师工作室全体教师齐聚云端,以饱满的热情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教研活动。</p> <p class="ql-block">  在“双新”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历史教学正迎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次活动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为精准切入点,通过精彩的说课展示、深入的评课研讨和热烈的互动交流,共同探索大概念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实践路径。这不仅是一次教学智慧的激烈碰撞,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深度升华。</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由二组教师策划展示,刘屿老师主持,具体流程如下:</p><p class="ql-block">1、说课展示</p><p class="ql-block">执教教师:吉大尚德学校 陈晨老师</p><p class="ql-block">说课主题:《大概念统领下的历史课堂重构——以&lt;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gt;为例》</p><p class="ql-block">设计亮点:</p><p class="ql-block">●概念整合,统领全局:以“盛世危机”为核心大概念,有机整合“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等子目内容,打破传统知识点罗列的窠臼,构建整体性认知框架。</p><p class="ql-block">●任务驱动,培养思维:巧妙运用时间轴动态对比、关键史料实证分析等任务,引导学生探究唐朝由盛转衰的内在逻辑与深层原因,着力提升历史思维能力。</p><p class="ql-block">●情境创新,深化理解:创新设计“历史决策模拟”等活动,让学生置身特定历史情境,体会决策的复杂性与历史的多面性,深化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2、评课研讨</p><p class="ql-block"> 几位评课教师从不同维度进行了专业、深入的点评与建议:</p><p class="ql-block">●刘宏丽(长春市第四十五中学):赞赏史料运用的丰富性,提议可补充多元视角的史料(如文人诗歌、墓葬考古发现等),帮助学生更立体地感知时代变迁,并关注不同阶层在动荡中的命运。</p><p class="ql-block">●吴艳(兴华学校):就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提出建议,认为“决策模拟”活动极具价值,建议提供更具体的脚手架(如决策选项清单、背景信息卡),确保在有限课堂时间内高效达成教学目标。</p><p class="ql-block">●赵思敏(新区慧仁学校):从学情角度出发,强调需注重基础史实的铺垫与巩固,在大概念教学中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确保核心知识点的落实,避免概念悬空。</p><p class="ql-block">●王瑶(东北师大附中实验校):探讨了知识迁移与现实关联的可能性,建议可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制度变革对当代的启示,初步建立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体现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p><p class="ql-block">●曹静老师(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全程负责技术保障,确保了影像录制清晰、音频传输稳定,为活动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支持。</p><p class="ql-block">●张海艳、石晓丹老师及时整理活动图文素材,并通过工作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了高效宣传与报道,有效扩大了活动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p><p class="ql-block">3、张劲锋老师总结发言。</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先从学情、历史概念的解读等方面深入评析课程设计,即肯定了本节课在史料及思维导图方面的创新,也提出了关于课堂深 度挖掘的宝贵建议。张老师提到在历史大背景下,从不同立场和角度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张老师以小人物为出发点,谈到民本思想、国家治理的政治智慧,引发了老师们的深入思考和探讨。</p><p class="ql-block">张老师还就工作室近期活动做了具体布署与安排。</p> <p class="ql-block">活动成果</p><p class="ql-block">●形成教学共识:集思广益,明确了《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的大概念教学应以“制度失衡与治理失效是导致王朝衰亡的关键因素”为核心统领,尝试构建“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多维联动分析框架。</p><p class="ql-block">●提炼实践路径:初步提炼出大概念教学实施的三大关键路径:</p><p class="ql-block"> 路径一:概念聚焦——深入研读课标与教材,精准提取和界定核心大概念及下位概念。</p><p class="ql-block"> 路径二:问题驱动——围绕大概念设计具有挑战性、层级性的探究问题链,激发学生深度思考。</p><p class="ql-block"> 路径三:迁移应用——设计连接历史与现实的辨析活动,促进学生对历史规律的理解和迁移应用能力。</p><p class="ql-block">●共建资源包:初步建立了本课的课例资源包,内含经过研讨的教学设计、详实的评课记录、课件及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与积累。</p><p class="ql-block">反思与展望</p><p class="ql-block"> 本次教研活动通过多元视角的深度碰撞,为“双新”背景下的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实践范例。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后续需进一步探索的方向:</p><p class="ql-block">●如何更精准地将大概念的教学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的培养进行深度融合与无缝对接。</p><p class="ql-block">●如何基于各校不同的学情和教学条件,开发更具普适性和差异化的教学实施方案,使大概念教学能在更广阔范围内有效落地。</p> <p class="ql-block">  本次教研活动在热烈而意犹未尽的讨论中圆满落幕,但探索与实践的脚步永不停歇。我们不仅收获了宝贵的教学策略与经验,更深刻领悟到大概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提升课程育人价值的重要作用。未来,工作室全体成员将继续在张劲锋老师的引领下,秉持“共研、共享、共进”的理念,在历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深耕不辍,砥砺前行。让我们以此为契机,携手并进,共同书写历史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撰稿:张海燕、石晓丹</p><p class="ql-block">审核:张劲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