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行

陈宁桥

首日:银肯塔拉响沙湾 <p class="ql-block">  名为“大漠”,却并未感受到想象中沙海无垠的壮阔。景区内商业气息浓厚,五个游玩项目需额外支付350元,除骑骆驼略有特色外,其余项目在内地寻常乐园皆可体验,甚至不乏儿童类游乐设施。不由想起大巴上导游的调侃——此行堪称“沙漠扶贫”。原定四个半小时的游玩行程,不到两小时便已兴尽而返。但愿明日,能遇见更接近想象的大漠。</p> 次日: 胡杨三千 日落孤烟 <p class="ql-block">  七小时车程辗转,终抵大漠胡杨林。此行为秋色而来,虽知时节略早,叶未全黄,却仍怀期待。导游说,胡杨转黄需天冷与水润,弱水引自青海,两省共商放水时机,方能催黄延景。至景区时,弱水已至,近水源处胡杨渐染金边,绿黄交织,反倒层次丰盈,别有韵味。而下游因水未达,叶仍青郁——水,果真是大漠生命的密钥。</p> <p class="ql-block">  之后游玩了怪树林,枯木寂然成林。有言道胡杨“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故称“三千年的守望,只为你的到来”。眼前胡杨姿态万千:或挺立如勇士,或斜卧似倦旅,亦有半枯半荣、生死同枝者。它们在这荒芜中倔强地定格时光,教人动容。</p><p class="ql-block">傍晚六时,我们静候日落。天地苍茫,确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诗意。</p> <p class="ql-block">  晚宴设于蒙古包内,谓之“诈马宴”。众人围坐,席间马奶香醇,歌舞欢腾,蒙古风情扑面而来。虽终日奔波,却因这般圆满的收梢,不觉疲惫,反生欢喜。</p> 第三天: 寻黄记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第一站,我们探访了蒙古包,深入了解了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热情的蒙古族姑娘为我们讲述了许多生动有趣的生活片段,只可惜最后环节依旧未能免俗,落入了推销银器的套路之中。</p><p class="ql-block"> 第二站是马术表演。这类节目在不少旅游景点中并不少见,但此处的独特之处在于将蒙古族英雄成吉思汗的传奇故事融入其中,为演出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来到弱水河畔——这里正是电影《英雄》的真实取景地。胡杨林再次映入眼帘,虽未遍染金黄,但那苍劲嶙峋的姿态却一次次震撼心灵。临别前,顺路探访了一座专为影视拍摄而建的影视城,虽为人工搭建,却也别有一番风味。</p> <p class="ql-block">  午饭后,我们终于抵达此行最令人期待的景点——额济纳胡杨林。景区共分为八道桥,目前对外开放的仅有一道桥、二道桥、四道桥、七道桥和八道桥。考虑到八道桥的沙漠景观与首日行程相似,我们决定放弃游览。一、二、四道桥的景色大同小异,胡杨尚未完全变黄,我们只能徒步其中,心中不免有些失落。</p><p class="ql-block">然而,就在即将离开七道桥之际,转角处忽然闪现出一片金灿灿的胡杨林。那满树的金黄,与秋日银杏的绚烂颇为相似,令人眼前一亮。</p><p class="ql-block">随着胡杨林之旅的结束,此次大漠之行的核心部分也画上了句号。胡杨既无长白山原始森林中参天古木的雄伟,亦无江南湖畔杨柳的婀娜多姿,但它在那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倔强生长,赋予人们一种苍凉、悲壮而又充满力量的美学体验。</p> 第四天:  寒日与长路 <p class="ql-block">第四天:寒日与长路</p><p class="ql-block"> 今日首站是观看日出。破晓前我们便抵达观景处,气温只有几度,只得在寒风中不停小跑以维持体温。此行让我真切体会到何谓“昼夜悬殊”:白天可达二十多度,一件衬衫便觉惬意;早晚却寒冷刺骨,即便身着羽绒服仍难御寒。这种强烈的体感对比,成为我对当地气候最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日出结束后,今日余下时光开始回程,几乎全在车程中度过。窗外景色绵延,天地辽阔,内蒙古地域之广袤,由此可见一斑——仅其境内东西跨度,就近乎相当于我国南北之间的距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