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霍尔果斯口岸是集公路、铁路、管道、航空、光缆、邮件“六位一体”的交通枢纽。公路口岸是我国西部通关历史最长、综合运量最大的国家一类陆路公路口岸;铁路口岸是我国最大的常年开放的铁路客货运输口岸,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连续4年位居全国铁路口岸首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只要使用身份证就可以在这里办一次性护照及出入境手续。</span></p> <p class="ql-block">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建立的首个跨境边境合作区,中哈两国公民和第三国公民无须签证,凭护照或出入境通行证等有效证件即可出入。在合作中心的中哈连接通道,地面上有红色和蓝色区域,红色代表中国,蓝色代表哈萨克斯坦,游客迈过分界线,就能一秒“出国”,实现“两脚跨两国”,还能体验“跨国握手”的奇妙,这里也成为了热门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国一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脚夸两国</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哈萨克斯坦一侧</span></p> <p class="ql-block">乘坐园区内小“火车”可以去哈萨克斯坦一游——限中哈合作区园区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建设中的哈萨克斯坦企业,由中国建筑公司承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由这道大门才能正式进入原滋原味的哈萨克斯坦。门那面有他们的边防军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园区内的免税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哈萨克斯坦界碑</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霍尔果斯口岸博物馆即霍尔果斯国门文化展示馆,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G312(亚欧北路),在第五代国门建筑基础上改建提升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个蜡像生动还原了曾纪泽在谈判桌上与俄方代表交涉的场景,人物神情凝重,展现了曾纪泽不畏强权、据理力争的姿态,反映了晚清外交史上这一艰难的领土捍卫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俄伊犁条约》虽然在领土和商务方面为中国争回了部分权益,但仍属于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沙俄凭借该条约侵夺中国主权并干涉中国内政,基本控制了中国西北贸易,使中国丧失大量关税收益,有关领土方面的规定也造成了长时间的边界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隋唐时已是古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驿站,因地处交通要冲,成为东西方商旅往来的关键节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骞出使西域的蜡像,生动还原了两千多年前凿空丝路的壮阔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公元前60年前后,西域局势动荡,郑吉先率部平定车师国叛乱,稳固汉朝在西域东部的势力;随后,他敏锐把握匈奴日逐王率众归降的契机,妥善接应并安抚,彻底瓦解了匈奴在西域的控制,为汉朝全面掌控西域扫清障碍。</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功绩卓著,汉宣帝正式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附近)设立西域都护府。这是中原王朝首次在西域建立常设行政机构,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管辖,郑吉也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西域都护,为后续中原与西域的文化、经济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霍尔果斯的历史,始终贯穿着中国维护国家统一、捍卫领土主权的主线,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生动缩影。</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古代来看,它作为古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驿站,是中原王朝与西域保持联系、巩固边疆的交通要冲,见证了中原与西域在经济文化上的紧密交融,这种交融本身就是国家统一的重要纽带。到了近代,1881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霍尔果斯成为通商口岸,但也伴随着领土争议;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外交谈判收回争议地区,重新确立并巩固了边境主权,清代18号界碑的回归就是鲜明例证。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代以来,霍尔果斯口岸从恢复开放到建设中哈国际合作中心,在发展边境贸易的同时,始终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前提,通过规范的口岸管理、明确的主权标识(如历代国门),持续强化国家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让霍尔果斯成为新时代边疆稳定与国家统一的重要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霍尔果斯口岸的老界碑通常指清代18号界碑,也被称为“耻辱碑”或“警示碑”。该界碑正面刻有满文,意为“石碑”,背面刻有俄国图腾双头鹰及阿拉伯数字“18”。</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881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1882年又签订《中俄伊犁界约记》,规定界碑由沙俄政府制作,清政府提供尺寸及所需银两。但在埋设界碑时,清政府官员未到现场监督,沙俄趁机将界碑向中国境内推进了20余公里,立在了伊犁河南岸察布查尔县境内的特奇勒干山上,清政府拒绝承认该石碑为界碑,由此形成了40多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坚决捍卫领土主权,经过与哈萨克斯坦多次谈判,1994年两国签订协定,对争议区重新划分,哈萨克斯坦将27.4平方公里土地归还中国,其中包括清代18号界碑。2002年6月,这块界碑由惠远镇将军府移至霍尔果斯口岸,被放置在国门景区的一座碑亭内,供人参观。</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