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北京市八一学校最早叫“荣臻子弟学校”,诞生在1947年3月1日,是解放军最早建立的小学校,它是有着光荣传统的一所历史名校……</b></h1> <h1> <b>当时,人民解放军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形势要求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迅速行动、轻装出击,攻城拔寨,所向披靡,但是随军孩子和带孩子的母亲却成了负担.......</b></h1> <h1><b> 看到了这种现象,时任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的王宗槐(左3)及时向政治部副主任蔡树藩(左2)建议,“把孩子们集中起来,小孩子办个幼儿园,大一些孩子办小学。”蔡副主任回复说,“意见很好,请示一下罗瑞卿政委(左1)。”</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聂荣臻(左)司令员早就洞察到了端倪,他曾对王宗槐说,“有件事情已经火烧眉毛了,把留在后方的家属和儿童组织起来,成立一所学校,这样可以促使部队轻装前进,提高战斗力,又能保障烈士遗孤和干部子女安全,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领导之间互相沟通后,取得共识。在一次会议上,聂司令员提议下,军区党委决定成立一所寄宿制学校,鉴于聂司令员非常关心,于是就命名为”荣臻子弟小学”........</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初春,办学人员来到城南庄西北部的沟槽村,租借了29间民房作为办学地点。这个村落位于两山之间,村前有条小河,可作生活用水。建校初期,学校有工作人员24名,小学生32名,幼稚生(幼儿园幼儿,下同)18名.......</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两张是保留下来的当年上课教室(上图)和宿舍(下图)照片,看起来十分简陋、破旧。师生们一起捡石头、制土坯修补这些民居;每个年级睡在一个茅屋里,土炕上挤着十几个学生;借来老乡家门板当桌子,搬来几块石头当凳子,用锅灰刷黑泥巴墙当黑板,就这样,开始了上课、学习、生活........</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在沟槽村一间农舍里,师生们在布置好了教室(上图);门外两位学生擎着刚刚做好的“</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inherit;">荣臻小学校”校旗(下图),代表着学校正式开学了......</b></h1> <h1><b> 1947年间,荣臻子弟学校先后任命了几位校长,傅秀(上左)和易茵(下左)在位时间都不长,仅仅几个月。边振瀛前辈(右)1947年11月开始任职,他担任八一学校校长时间最长,中间有几年曾改任副校长,1953年起,重新任职校长.......</b></h1> <h1> <b>学校紧邻晋察冀军区、中央局及边区政府,大家一听说,军区办了小学校,纷纷都把孩子送过来了,其中有罗瑞卿、杨成武、杨得志、周士弟、耿飚等军区及部队领导子女。聂司令员还送来了女儿聂力(左),这个孩子与父亲分开已有十五年了,在4岁的时候,与母亲一块被关进了监狱,受尽了折磨,出狱后,又做了小工........</b></h1> <h1><b> 建校初期,体育老师带着小学生在打谷场上做体操(上图),幼稚园小朋友穿上家里带来的厚冬衣在户外(下图),这时候,同学们还没有统一校服......</b></h1> <h1> <b>学校在槽沟村驻留了几个月,发现村子小,校舍不够用。1947年夏季,学校搬倒了城南庄西边易家庄村,这原来是中央党校所在地,有房100多间,但也很简陋、破旧,但房子数量要比沟槽村多了.......</b></h1> <h1><b> 在那段艰苦岁月里,师生们生活实行供给制,穿的是老师、阿姨手针缝制的粗布衣服;鞋子不够用,就上山割草,自己编织草鞋;伙食按战士标准,每天两顿小米饭,菜是萝卜条,油盐都很困难......</b></h1> <h1><b> 除了风雨天,春、夏、秋季部分时间,老师喜欢在室外上课,石头当櫈,两膝做桌,湛湛蓝天当作教室,远处是绵绵的小山岗,微风轻轻遥戈树枝,好一派田园风光,同学们静静地坐在那里听讲........</b></h1> <h1><b> 学校办学初期,事务繁多,经验较少。军区首长几位夫人来到学校指导或直接参加工作,她们的文化程度较高。除了张瑞华(上左,开国元帅聂荣臻夫人)担任荣臻小学校名誉校长外,还有郝治平(上右,开国大将罗瑞卿夫人)、范景明(下左,开国中将王宗槐夫人)担任校医和赵学玲(下右,开国少将封永顺夫人)。</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1947年初冬,军区部队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平汉线上的定州城,还打赢了清风店战役,缴获大量军需生活物质。上级给学校送来了米、面、油、盐,明显改善了师生们伙食。饭后,同学们手舞足蹈,“没有吃,没有穿,只等那敌人送上前......”</b></h1> <h1><b> 1948年春天,学校在易家庄举行了“四四儿童节”纪念大会,这是建校后的一次重要活动,军区首长和许多家长参会。边区政府领导徐特立爷爷亲临会场,号召师生们,“要有革命思想,依靠自己双手,创造条件,克服困难、自力更生,把我们学校办好。”</b></h1> <h1><b> 1948年2月,学校首批毕业生毕业,一共有七位同学:聂力、周密、唐婉文、曲志贤、肖开生、林观华和唐鸿鹄,右一是徐虹老师。离开学校后,他们将前往晋察冀边区中学继续读书。学校开了欢送会,边振瀛校长赋诗一首,“暂别何须意茫然,师生促膝小窗前,今朝共吐心中话,此后分别各一天。”</b></h1> <h1> <b>在易家庄时期,学生已经增加到一百多人,学校办起了小工厂,上面发来布料,自己加工,大、小孩子们终于穿上了统一校服。上图是全校部分学生课间休息,分散站在空地上活动,下图是幼稚园阿姨和儿童们合影。</b></h1> <h1><b> 学校开始对学生进行队列操练,下午课间休息学唱革命歌曲,到了晚上,学生们盘腿坐在炕上,点着油灯,听老师讲列宁的故事,每天学习生活安排紧紧的......</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8年初夏,学校又接到通知,向河北省平山县古贤村迁移,这里靠近党中央及军区机关,比较安全。村子挺大,紧靠滹沱河,分为东、西两部分,幼儿园住在村西的一个院,小学校设在村东头</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inherit;">。5月9日,上级将晋察冀及晋冀鲁豫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学校也相应改名“华北军区荣臻小学校”.......</b></p> <h1><b> 古贤村农会还把土改后没收地主的二十三亩地租借给学校,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耕地种粮(上图)、种菜、种棉花,还养了几头猪,显著改善了伙食。下图为师生们在丰收后的秋菜堆前合影......</b></h1> <h1><b> 1948年秋季,敌人发现了平山县中央机关所在地,派来飞机进行狂轰乱炸,古贤村驻地也遭到严重破坏,正常的教学、生活次序被打乱。师生们采取灵活机动的学习方式。飞机一来,警报拉响,孩子们立即躲藏起来;飞机走后,同学们就近把树林、庄稼地当成课堂,用小木棍在地上写字。他们说,“敌机炸坏了我们的教室,但改变不了我们学文化的决心!”</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又过了一个多月,敌人乘军区主力部队攻打大同之际,迅速调来了快速纵队,试图偷袭石家庄,并一度威胁党中央、毛主席居住地--平山县西柏坡。古贤村是敌军偷袭的必经之路。军区政治部发来紧急通知,“子弟学校立即向山区转移,天亮前离开古贤村!”</b></h1> <h1><b> 当时,学生中有10岁以下孩子82人,学校紧急借来了32辆牛车,拉着他们向山西娘子关转移。天黑了,山路崎岖不好走,深秋寒风吹红了孩子们的脸,他们脚步不停地跟赶着队伍,次日早上,每人才喝上半碗糊糊粥。走到晚上,全校师生坐上了开往山西的敞顶火车,到了下半夜,火车停在了石太线上的南峪站,师生们挤住在一个破庙里。第三天,全校师生赶到了娘子关下的北都村,暂时安顿下来。</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大军浩浩荡荡开进了北平城.......</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3月23日,党中央毛主席由西柏坡迁入北平香山;在此之前,华北军区机关已经搬进城内,同时学校也接到了迁往北平的命令......</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上级派来了刚刚缴获的十辆美式10轮卡车接送师生们,边校长做了动员报告后,连夜开始了搬迁准备。车辆分配:幼稚部三辆、小学部三辆、校部、后勤部门四辆,站在车队前面的是边校长。3月9日天刚刚亮就出发了,全校师生辞别了古贤村,次日抵达宛平县城,从广安门进入北平城里......</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入城后最初落脚地是在北京西单李阁老胡同20号,前不久,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作出了“禁止用党的领导者姓名作地名、街名、企业名的决定”,聂司令员提议学校更名为“八一学校”。1949年5月25日,荣臻小学校正式命名为“华北军区政治部八一学校”,同时挂出校名标识牌。那是一个天晴日朗的上午,男同学高兴地敲击手鼓,女同学嬉笑着捧起鲜花,照片记录下这个难忘的瞬间.......</b></p> <h1><b> 1950年初,军区政治部作出了“关于改进八一学校工作的决定”,并任命叶一峰(左)为八一学校校长,边振瀛(右)改任副校长......</b></h1> <h1> <b>学校开始走向正规,领导们首先想到扩充教师队伍,他们从革命大学调来30多名大学生,从军政大学调来部队学员30人,又从社会上招聘35人.....</b></h1> <h1> <b>初创的荣臻子弟学校诞生在河北平安县的穷乡僻壤,它爬山涉水,经历了三次搬迁,从小变大,迅速成长,成为了最早走进北平的部队干部子弟唯一学校;孩子们的父母早年参加革命,大多是工农底层身份,文化程度偏低。他们流血牺牲的最大心愿就是期望自己的子女学好文化知识,掌握建设祖国本领,让打下的江山传承下去,永不变色.......</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inherit;">城里的硝烟刚刚散尽,父、母和叔叔、阿姨们来不及道别,就脚步纷纷,带领队伍,开赴解放全中国的各个战场(上图)。多个军区、野战军将领们再次出征前,都把孩子“扔”给了学校。</b><b style="font-size:20px;">校园迅速扩张、膨胀,小学生一度接近1200人,幼儿园300多人,教职员工也达到500人,一下子成了当时北京市规模最大的小学校,担负起了前线部队孩子们的收容、教育、培养重任.......</b></h1> <h1><b> 教室、校舍又开始紧张,上级和学校领导继续寻找新的办学地址。1950年初,选定了西郊海淀镇南栅栏6号的乐家花园为新校址,照片是初期学校大门.......</b></h1> <h1><b> 新校址原是清代“铁帽子王”礼亲王宅院(上图),面积很大,学校开始了新建校舍,修缮房屋,整理校园。花费两年多时间,学校初具规模,在1952年年底前,全校师生都搬进了新校址。本组照片中图是新建的开阔大操场,下图是宿舍楼甲楼原貌......</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这张照片是1953年六一儿童节全校师生合影,学校已经全部搬进了新校址。这里军队干部子女非常多,他们从咿呀学语时期就离开了父母,独自在幼儿园、小学校生活、成长;还有许多家庭的兄弟姐妹同在一起上学,但分布在不同年级。同学们对学校有一种特殊情怀,环境气氛让他们初次尝到了“家”的味道,孕育出血缘般依赖感觉......</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父母在前方作战,学校实际承担起孩子们的照看和教育全权责任。老师白天在教室里上课,</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inherit;">班班配有阿姨,照料课余生活,她们如同父母一般,浸透着亲人们对子女的爱,培养了同学们集体主义、艰苦奋斗、自力自强的优秀品质,奠定了挚爱人民、忠于祖国的人生基础......</b></h1> <h1><b> 为了让同学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向英雄前辈们学习,学校开展了“优秀班级集体命名”活动。曾被评为优秀班级集体的班分别命名为“高尔基班”、“保尔班“、“董存瑞班”、“鲁迅班”。上图为1956年10月10日,高尔基班师生们合影;下图为同一时间,鲁迅夫人许广平来到学校与鲁迅班师生们合影。</b></h1> <h1> <b>对于获胜班级,学校还奖励一盆菊花,每盆花都有一个意喻炮火硝烟的名字,让同学们忘不了还在前线运筹帷帐、流血牺牲、守卫疆土的父辈们,如:“永不凋谢之花”、“血染风采之花”、“常胜将军之花”........</b></h1> <h1> <b>在五十年代,这一群刚从山沟里进城的孩子们文化底子薄弱,校长和老师站出来鼓励他们,经过补习,他们考试平均成绩超出了市里的孩子们,许多同学考上了北师大男、女附中(上图)。孩子们高兴地拿着成绩单,抬上图片展板,走进中南海,向毛主席汇报(下图).........</b></h1> <h1><b> 后来,学校有了中学部(上图),一些励志献身国防、刻苦读书的同学(下图)荣幸地被哈军工录取......</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校经历了管辖权限和招生范围变动。1964年5月7日,接到了北京军区政治部通知,北京市八一学校移交北京市教育局管理,并于7月3日完成相关手续;1976年1月,八一学校撤销了小学部,改为”北京市八一中学”,归海淀区教育局领导.......</b></h1> <h1><b> 党、国家、军队领导人都非常关心学校里的孩子们,1953年秋,毛主席将朝鲜金日成首相赠送的一筐苹果转送八一学校小朋友(上图);老师们把苹果切成小块,分发给排队等待的同学们(下图)........</b></h1> <h1> <b>学校越办越有名气,在国家一些重大庆典活动中,八一学校孩子多次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代表全国少年儿童向毛主席鲜花。上图是195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杨庆林(女,前排左2)同学鲜花后与领袖们在一起;下图是1954年的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上,刘春延同学献花后,与毛主席一同观看群众游行......</b></h1> <h1><b> 这张照片上,毛主席微微俯身,与一个身系红领巾的小朋友交谈,这位幸运女孩叫欧阳媛,是学校六年级小学生。那是1961年7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六十周年”大会上,她代表全国的少先队员向毛主席鲜花。后来,欧阳媛同学参军、入了党,成为了一名军医.......</b></h1> <h1><b> 军中元帅朱德、刘伯承、贺龙、徐向前、聂荣臻子女;国家机关领导人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薄一波、程子华、王稼祥、滕代远子女、还有著名烈士王若飞、左权子女都在这所学校里就读。1961年8月,徐特立爷爷再次来到学校,看望部分师生,勉励他们,“做一个身强体健、知识丰富、思想前进的优秀接班人!”</b></h1> <h1> <b>“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八一学校先后收纳、哺育、抚养了200多名革命烈士子女 。在战争岁月里,经常有父辈们壮烈牺牲的噩耗传来,刹时间天空飘过朵朵乌云,朔风飞扬,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到震惊、悲切,痛苦,围绕着低颌垂首的遗孤们,牵手抚头,鲜有话语,满眼怜爱;小小年纪的孩子们哪懂得“牺牲”的完整含义,但也哗哗淌泪........</b></h1> <h5><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inherit;">烈士子女李高生回忆到,”学校里,校长、老师、阿姨胜过我们亲爹娘,最难忘是学校对我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就连同学之间也给予了这种友谊。”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双亲的孩子们,常常被校长、主任和老师或是父母老战友接到家中过节.......</b></h5> <h1><b> 这张照片是八一学校66届甲班同学照片拼图,第四排左起第5名梳长辫女生叫霍玲玲。十多年前,她写了一篇回忆小学时代文章《同桌的你》,“一、二年级时期,我的同桌是一个绰号叫“马司令”的男生,个子高高,淘气调皮,还有点野性......”</b></h1> <h1><b> “同桌非常喜欢画马,有时不注意听课,还把作品偷偷递给我看,我称赞了几句,他就喜上眉梢,从此以后,他又接连塞进了我的课桌里许多张马的画作。就这样,我们成了挺投缘的好同学......”</b></h1> <h1><b> “有一次,他厌学逃课,老师发动全班同学寻找,只有我猜出了他在哪里?果不其然,在校园最西侧马厩里找到了他。只见这位同桌静静地依偎着栏杆,瞧着一匹老马呆呆出神.......。同学们大都知道他是烈士子弟,却不晓得,他的骑兵团长父亲战死在马背上,是一匹老战马默默把遗体驮回了部队........”</b></h1> <h1> <b>1951年六一儿童节,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华北军区八一小学的小朋友们,当问道一个女孩(上图左3)名字时,女孩回答说,“我叫左太北。”听到这里,伟人若有所思,就进一步问道,“你爸爸叫什么名字?”太北回答,“左权。”伟人霎时沉默了,上前紧紧拉住小太北的手........;临别时,毛主席还嘱咐带队老师(下图左1),“学校里还有不少烈士子女,他们是烈士骨肉,要好好照料、培养他们!”</b></h1> <h5><p><br></p></h5><h1> <b> 同一天,朱德伯伯也在中南海院里接待了这些小朋友,前左2是左太北,左3是宋勤小朋友,总司令双手亲抚她们的双肩,勉励孩子们继承先烈的遗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做好革命新一代。 </b></h1> <h1><b> 五十年代的许多经典故事都发生在这些孩子们身边,八一学校同学爱唱革命歌曲。1950年初秋,为了欢度新中国诞生后第一个儿童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要来校录制老区儿童红歌,学校合唱队准备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等七、八首。叶燕(上和下图右1,毛主席生活秘书叶子龙女儿)同学也是合唱队成员,大家抓紧时间练歌,叶燕家住中南海,紧邻丰泽园.....</b></h1> <h1><b> 有一天,她在回家路上练唱,被在中南海里小路上散步的毛主席听见,毛主席说,“中国已有五千年历史,共产党才成立几十年,是先有中国,后有的共产党。我帮你加上一个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b>”<b>叶燕同学听了后,连连拍手说,“对!太对了!”在庆祝六一儿童节节目中,合唱队小朋友们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改过后的新歌瞬间传遍了神州大地........</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校园里的同学一批批走出去了,校门和牌匾依然立在那里,树木婆娑、校园静谧。当校门再一次开启,迎来又一批新生,过了不久,新人们就会知道,曾在这里,八一学校的学哥、学姐们,用青春和韶华写就一个个精彩感人故事,他们心中永远是艳阳蓝天......</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祖国的多事秋春,抗美援朝硝烟刚刚散尽,国际上反华势力又重新凑集,屡屡犯境,挑衅中国,“高天滚滚寒流急”。1962年10月,西藏边防部队在克节朗地区打退了印军进攻,全歼第七旅……;1969年3月2日,前苏联边防军入侵珍宝岛,打死、打伤我方巡逻人员,我军被迫自卫反击……;1979年初春,打响了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部队从广西和云南方向突进敌境,付出了流血牺牲……</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八一学娃初长成”,国家有难,边境多事,黑云压城。孩子们象当年父辈们一样,豆蔻年华,稚气未脱,踊跃参军,报效祖国。“全家多戎装,满门尽精忠”,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前后出生的八一校友中,当年有八成以上同学入伍从戎……</b></p> <h1><b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这批当兵的孩子们常回家看看,身着六五式军装来到了八一母校........</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八一校友们逢五、十周年必庆,我们仅收集到了几张不同年代校庆活动现场照片。1957年庆祝建校10周年活动现场(左上);1987年庆祝建校40周年活动现场(右上);1997年庆祝建校50周年活动现场(左下);2017年庆祝建校70周年活动现场(右下)........</b></h1> <h1><b> 发小、同学们见面后都忘不了回忆和调侃,你还记得军训中“哭的最凶的男孩”吗?他曾经独立主持完成我国首次“核聚变试验”;你还记得那个“最普通的小女孩”嘛?她已经成为超5000人规模专业技术学院院长;你还记得“跑的最快男生”吗?他在国外完成博士学业,圆了自己的学位梦.......</b></h1><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22px;"></b></p> <h1><b style="font-size:20px;"> 八一学校,军味甚浓,十多年前,校友们编辑出版了三册《北京市八一学校家长、学生名录》,记载下当年在学校里就读过的学生及家长</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inherit;">名录,除了上述五位元帅子女外,还有肖劲光、黄克诚、罗瑞卿、王树声大将子女,肖克、杨成武、杨勇、宋任穷、王平、朱良才、苏振华、李志民、刘震、肖华上将子女以及一大批开国将军孩子们……</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2008年成立的“将军后代合唱团”成员大多来自这所学校,资深校友聂力担任合唱团首任政委(下图)。该团以传承红色基因为宗旨,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他们用质朴、嘹亮的歌声歌唱祖国、歌唱人民、歌唱伟大的党和人民军队,走遍了神州大地的山山水水........</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2012年初冬,在八一学校的第28届艺术节上,学校金帆合唱团与将军后代合唱团同台高唱“歌唱祖国”......</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少小离校老大回,容颜已改鬓毛衰。”2023年9月15日,两位白发小姐姐(左图左,妹妹陈波,62届;左图右,姐姐陈静,60届)千里遥遥返回了母校,站在经现代化改造后的操场上,望见一栋栋熟悉的楼宇,姐俩都想起了依稀往事.......</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七十多年前,父母都去了前线,把她俩送到了山沟里学校,老师背上她们从河北阜平出发,转迁晋察冀土地,带上干粮,小道蜿蜒,一身风尘,最后开进了北平城。幼儿园和小学时代,姐俩很少见到父母.......</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她们的父亲是开国将军陈坊仁,曾任志愿军66军副军长和68军军长,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率部参加过许多著名战斗,浴血杀敌、九死一生。每次参战前后,父母总会寄回一些照片,背面写上一些短话,注明时间、地点。长大后,孩子们才明白,那可不是平安家书,而是父母时刻准备为国捐躯的短语叮咛,一旦“光荣”了,要让子女记住当时他们的容貌和嘱咐......</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八一学子寻觅学校源泉,天经地义。2016年11月,八一学校数百名新一代师生赴河北阜平老区“寻根”,参观“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和“荣臻子弟小学校陈列馆”........</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师生们在馆室内,倾听讲解,了解到当年晋察冀军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浴血山河、无畏捐躯;知晓了荣臻学校师生们白手起家,艰苦办校,几经辗转,开进了北平城,养育了一批革命后代.......</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八一新人们还赶到了学校诞生地原址参观,聆听现场讲解,亲眼看到这些破旧生尘房屋,室内布置更是简陋,给予新人们厚重历史感,仿佛穿越回到当年大哥、大姐们在这里寒窗苦读的场景.......</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还有许许多多你们和我们的故事,被八一校友们不断的收集、编排、递送,大家都挚爱学校,正如它也爱我们一样,八一精神融入同学们骨髓、血液中,成为了伴陪同学们一生的精神力量........</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inherit;">学校也在不断变化,扩出了小学部、国际部、分校,在八一土壤上实行融合。无论在北京城里的八一学校,还是在阜平沟槽荣臻子弟学校,在每一代八一人身上,你都可以感受到“继往开来,开拓无前”的铮铮誓言,八一精神照耀着代代同学们的成长.......</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归来的校友们还喜欢站立在礼堂门厅里的聂荣臻伯伯铜像前,每位学子心中都对这位敬爱的长者充满了感激、钦佩之情;大家都是他的孩子,他是同学们的祖根!后来,毕业了的校友像朵白色的蒲公英花,带上梦想飞在天空中,乘风远去,飘落在祖国山河的各处沃土上发芽、成长.......</b></h1> <h1><b style="font-size:20px;"> 鲜红的校旗代表着八一精神和八一风采,孩子们永远生活在旗帜的光环色彩下。今天,我们还是当年少先队的小号手,踏上先辈们的足迹,脚步纷纷不停息,“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嘀!”</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