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又又的篮球心结,看“致良知”里的家常道理

梅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昨天刚给又又报好篮球班,今天就接到老师电话,那头还传来孩子委屈的哭声:“妈妈,我不打篮球!”挂了电话我又气又纳闷,明明暑假就商量好的事,怎么说变就变?晚上骑车回家问、睡前谈心问,又又就咬死“不喜欢”,我急得找她姐姐告状,满心都是“我明明是为她好,想让她长个子,怎么就不领情”的委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直到最后,孩子哭着说出实话:“班里报的都是男生,没有女生。”那一刻我像被猛地敲醒,才明白自己从头到尾都没真正“听”她说话。王阳明在《寄聂文蔚书》里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我之前总想着“为她好”,却把自己的“好”当成了她的“好”,忽略了她怕孤单、怕不合群的真实感受——这哪里是“致良知”,分明是凭着自己的心意“强加于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想起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己之所欲”也未必能随便给人。就像我觉得篮球能帮悠悠长个子,是件好事,却没问她站在一群男生里会不会紧张、会不会胆怯。后来我抱着她说:“是妈妈没问清楚,要是之后有女生一起报,咱们再去,好不好?”她立马止住哭,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原来生活里的“知行合一”,从来不是让孩子照着我们的想法做,而是我们得先放下自己的执念,去看见孩子心里的真实念头。就像王阳明说的“在事上磨练”,养孩子这件事,最该磨练的其实是我们自己那颗容易“想当然”的心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你看这样的表述是否贴合你和悠悠的经历?如果想调整某些细节,比如再突出某个对话场景,随时告诉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