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秦岭潼关太峪

桃林惟洁

<p class="ql-block">1969年至1977年,人工修建的太峪口水库</p> <p class="ql-block">秦岭陕西段从东到西七十二峪的第四峪</p><p class="ql-block">——太峪</p><p class="ql-block">太公峪,潼关的志书、史料皆称太峪(峪,潼关方言“yǒu”),位于潼关县城东南18公里处,隶属太要镇管辖,峪口在镇政府驻地西南方向。太峪南起太峪岭,与洛南县寺耳镇毗邻,北至太峪口,全长15公里,总面积36.67平方公里。因沟道宽大,原名叫大峪,古时候“大”“太”相通,“太”为褒美之词,故称此峪为太峪。</p><p class="ql-block">潼关洛南丹凤古道联通南北商业气息浓厚,潼关段:太峪村的十里铺、槐树店,太峪口村的上街子、下街子;好多地名与“马”有关,如:西堡障村的上马店、下马店,太要村的南马,此外,还有南歇马村、北歇马村等。</p> <p class="ql-block">太峪河西边出花生的老婆婆(七十三岁属蛇),太峪口村下城子人</p> <p class="ql-block">据考证,在古代,这些地方是挑货物的脚夫、驮货物的马队歇脚的“驿站”。太峪,是陕西东部纵贯秦岭的一条“茶马古道”,这条古道,把潼关和洛南连接起来,把黄河流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潼关古码头和长江流域丹凤龙驹寨古码头连接起来。</p><p class="ql-block">宋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古都长安,南方向朝廷进贡的物资以及南北方的物资交流,很大一部分依赖水路运输。而连接两大流域之间的通道之一,就是“北达崤潼之界,南通巴蜀之衢”的“潼商古道”。</p> <p class="ql-block">北起黄河岸边的潼关禹渡口(山西风陵渡),南越秦岭的太峪,经洛南县境,一路南去,越蟒岭,入今丹凤县留仙坪,经老君峪再东去,终于水旱码头龙驹寨。”</p><p class="ql-block">那时,南方运往北方的部分物资,从长江到汉江,再由汉江到丹江,在丹凤码头,由“船帮会馆”接手,然后根据物资不同,分别由“青瓷帮”“盐帮”“马帮”“茶帮”等帮会组织安排牲口或者人力进行转运。一部分经洛南运送到潼关,然后进入山西和河北等地。</p><p class="ql-block">北方运往南方的很多物资,也由黄渭河运输,在潼关集中起来,再由驮队经太峪到商洛再到丹凤,从水路进入长江流域,从而实现南北方的物资交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明代、清代一直到上世纪初期,往返于“潼商古道”的骡马,“每日多达千头,马帮往来,客商熙攘,人潮涌动,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p><p class="ql-block">潼商古道,在中国南北方文化交流和物资流通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太峪,其独特的贡献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这正是</p><p class="ql-block">禹甸独尊岳渎守望</p><p class="ql-block">神州圣地山水潼关</p><p class="ql-block">岳:秦岭父亲山 </p><p class="ql-block">渎:黄河母亲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