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 篇 名: 力 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 篇 号: 7189660</span></p><p class="ql-block">图文: 根据网络资料、图片综合整理, 致谢原作者。</p> <p class="ql-block">在武汉这座长江与汉江交汇的城市里,"武字头"三个字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武钢、武船、武重、武锅、武车——这些以"武"字开头的国营企业,不仅是城市地平线上的钢铁轮廓,更是嵌入武汉人血脉中的精神符号。武汉市作为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武”字头企业是其工业脊梁和时代缩影,它们经历了辉煌、转型与新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武钢一号炼钢炉</p> <p class="ql-block">当国庆节的红旗即将再次飘扬,回望这些"武字头"企业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企业的兴衰沉浮,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工业自强史,一曲荡气回肠的家国情怀交响乐。</p> <p class="ql-block">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7项落户武汉,奠定了这座城市作为新中国工业重镇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1955年,武钢在青山区打下第一根桩基,毛主席亲临现场,留下"钢铁要过关,钢铁要过江"的豪言。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炽热理想,汇聚到这片曾经的水洼荒地上。他们住芦席棚,喝长江水,用扁担和竹筐搬运土石,仅用两年零十个月就建成了这座"共和国钢铁长子"。</p> <p class="ql-block">1958年9月13日,武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毛主席站在高炉平台上,看着通红的铁流奔腾而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一这一历史瞬间被永远定格在中国工业化的丰碑上。</p> <p class="ql-block">2016年武钢与上海宝钢重组,成为中国宝武全资子公司,集中聚焦高端钢材,如690兆帕级桥梁钢等,从此成为推进智慧制造项目的主力军。</p> <p class="ql-block">武船在20世纪50年代就建造了新中国第一艘潜艇。根据国际(内)局势及行业发展规划需要,适当调整民船订单,转向高端海工装备,涵盖了军工、桥梁装备(如港珠澳大桥)以及深海渔场建设等。</p> <p class="ql-block">武汉重型机床厂,1958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台龙门铣床、第一台龙门刨床。上世纪90年代陷入困境,他们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引进人才自主研制出28米数控立式铣车床等高端装备,从此扭亏为盈。</p><p class="ql-block">2011年重组后并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2025年一季度新签订单、科研项目推进取得进展,正通过市场攻坚和数智化转型提升效能。</p> <p class="ql-block">武汉锅炉厂始建于1954年,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1958年在武昌钵盂山投产,曾打破锅炉依赖进口的局面。2007年启动改制,2009年整体搬迁至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原厂区作为工业遗产被列入《武汉市第一批工业遗产名录》三级保护单位,其作为“武字头”重要一员,共同见证了武汉工业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武昌车辆厂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武汉市重点工业项目,主营铁路车辆制造。2005年底,中车集团启动重组,整合原武昌车辆厂、江岸车辆厂、株洲车辆厂、铜陵车辆厂及戚墅堰机车车辆厂(货车部分),于2006年9月14日正式成立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总部位于武汉江夏区。2007年11月完成搬迁后,原武昌厂区废止并转型为武昌滨江商务区。</p> <p class="ql-block">原厂区变滨江商务区后高楼林立</p> <p class="ql-block">“武字头”企业的变迁,是武汉乃至中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武汉正从传统工业重镇向以“芯屏端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高地转型。“硅含量”成为衡量发展新指标。</p> <p class="ql-block">“武字头”是武汉工业精神的象征,代表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奋斗和奉献。它们奠定了武汉的产业基础,并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其影响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这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战略重组、融入新基建等方式适应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武字头”企业不仅生产产品,更承载着历史和精神。无论是武钢的“一米七”轧机、武重的超大型机床,还是长江存储的闪存芯片,突破关键技术都依赖于自主创新。它们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建成,为国家建设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工业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武字头”转型的同时,新一代“国字号”的崛起,涌现了以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和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为代表的四大新基地。它们承接起武汉打造“国之重镇”的新使命。</p> <p class="ql-block">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p> <p class="ql-block">“长江存储”2016年前身为2006年成立的“武汉新芯”-国家存储器基地,量产64层、128层三维闪存芯片,代表中国芯片产业突破。总部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主要经营半导体集成电路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等业务。</p> <p class="ql-block">中国信科2018年由烽火科技与大唐电信重组而成-引领武汉“光通信”,5G技术国际领先,带动“芯屏端网”产业集群</p> <p class="ql-block">共和国国庆七十六周年即将来临,回顾"武字头"企业的故事,深知家国情怀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一个个具体的选择中:是五十年代建设者告别家乡扎根武汉的决绝,是九十年代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坚韧,是新时代工程师攻克技术难关的执着。这些企业如同长江上的航标,指引着武汉从"钢的城"向"光的城""芯的城"转型升级,从传统工业基地向国家中心城市、全球创新枢纽迈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