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踏上巴颜喀拉的观景台时,风是第一个与我对话的故人。它从云霞尽头驰骋而来,拂过若尔盖草原无边的秋色,带着高原九月澄澈的寒意,轻轻贴上我的脸颊。在这里,俯瞰“黄河九曲第一弯”的全程,我像一个迟来的听众,终于听见了伟大史诗的序章。</p> <p class="ql-block">黄河,这条被唤作“母亲”的巨流,在记忆里是浊浪咆哮的,在诗句里是“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铿锵。可眼前,在她的童年,她竟是这样的——不是浑浊的激流,而是一弯清亮的、翡翠似的绸带,在广袤的绿野间,以近乎天真的笔触,画出一个悠长的“S”。她没有丝毫匆忙,只是安详地、曲折地环抱着大地,如同初学走路的婴孩,在熟悉的庭院里摇摇晃晃,留下稚拙可爱的足迹。这宁静而恢弘的“第一弯”,不是终曲,甚至并非华彩,而是一切传奇的起点。它让我恍然:所有伟大的远征,开端或许都不是咆哮,而是试探般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沿木栈道徐徐而下,木板在脚下发出轻响,像与古老土地低语。走到标示折返点的石碑旁,近距离注视这源头之水,另一种震动从心底升起。水色清浅,可见底石,潺潺声如耳语,温顺得让人难以联想下游那个塑造千里平原、也曾吞没生命的狂怒形象。我俯身触水,寒意刺入指尖,那是雪山的记忆,是生命最初的纯粹。</p> <p class="ql-block">此地亦是“一脚踏三省”之处。脚下属青海,望前是四川,转身即甘肃。三个庞大地理与文化单元,竟共享这一脉细流的起源。这一湾未有名姓的清浅,将在千回百转后,成为划分地域的天然界线,哺育出不同口音、不同饭食、不同性情的人民。它如一根纤细却坚韧的脐带,早已埋下华夏文明波澜壮阔的基因。</p> <p class="ql-block">此行于我,更像是精神的溯源。我们困于南方都市、县城节奏的人,惯于直奔目的,信奉效率为王。而黄河的“第一弯”,却以近乎“奢侈”的迂回,述说另一种智慧:它不急于直奔主题,而是先划下巨大的回环,仿佛在积蓄力量、辨认方向,亦像与高原故土作漫长的告别。这最初的绕行,何尝不是最深的准备?它让我想起,生命的成长未必总是直线冲锋,那些徘徊、探索与蓄力的“弯道”,或许正是为了终能奔赴海洋的深度与从容。</p> <p class="ql-block">我知道此处曾是红军长征穿越的草原。八十年前艰辛跋涉的足迹,已化作今日游人如织的4A级景区。历史与自然在此叠印,更添一分苍茫。</p> <p class="ql-block">离去时,夕光为九曲黄河镀上金边,它依旧静默流淌,不理睬游人的惊叹或哲思。我带走的,不只是镜头里的光影,更有一份关于“本源”的领悟。我们常歌颂入海的辉煌,却易遗忘源起的清澈;我们惊叹中流的浩荡,却少追溯那决定方向的初始一弯。</p> <p class="ql-block">黄河九曲第一弯,弯出的不仅是地理奇观,更是生命的寓言。它轻轻提醒每个遇见它的人:无论征程多么壮阔,都请记得自己清澈的初心;无论前路如何九曲回肠,仍要保有那起始的温柔与力量。因为所有大江大河,都源于一滴微小却含着整片海洋的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