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府到古刹:雍和宫的烟火气与历史厚重感

神鸟艺苑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8日上午,利用去北京参加活动的空闲时间参观了雍和宫。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28号,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藏传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原为康熙帝赐予四子胤禛的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王府改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后,其灵柩曾在此停放,主要殿堂的绿琉璃瓦被改为黄色琉璃瓦。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被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雍和宫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汉、藏、蒙三种民族的宗教特色,占地面积约6.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2万余平方米。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包括雍和门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均以红墙、琉璃瓦、金顶、彩绘等元素装饰,展现出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典型特点,同时内部充满藏传佛教的宗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作为全国规格最高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雍和宫在藏传佛教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农历正月初一,都会有大量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礼佛,还定期举办各种佛教法会和活动,如祈福法会、超度法会等。</p> <p class="ql-block">寺内收藏了大量清代宫廷珍宝、文玩玉器及名贵书画等文化古迹,如被称为“木雕三绝”的紫檀木五百罗汉山、金丝楠木佛龛和十八米高的白檀木大佛等,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展示了清代宫廷的工艺水平,也反映了藏传佛教在内地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轨迹。</p> <p class="ql-block">红墙映梵音:我的雍和宫半日行</p><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刚漫过北京东城区的胡同,雍和宫门口已飘着淡淡的檀香。穿过写着“寰海尊亲”的石牌坊,红墙黄瓦的建筑群骤然铺展在眼前——这抹皇家专属的明黄,总让人想起它曾是雍亲王府的过往,如今却以佛殿的庄严,收纳着往来者的心事。</p> <p class="ql-block">拾级走进雍和门殿,檐角的铜铃在风里轻响,殿内供奉的弥勒佛笑意盈盈。不少人在殿前驻足,双手合十时的虔诚,让周遭的喧嚣都慢了半拍。我跟着人流往里走,路过雍和宫大殿,香火缭绕中,药师佛、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的塑像静静伫立,酥油灯的暖光映着信徒们轻叩的额头,那一刻,仿佛所有的焦虑都被这香火熨帖平整。</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驻足的是万福阁。抬头望去,十八米高的白檀木大佛直抵阁顶,衣袂流转间透着庄严与慈悲。阳光从阁窗斜射进来,在佛像周身镀上一层柔光,耳边传来隐约的梵音,恍惚间竟忘了尘世的纷扰。绕到阁后,青石板路上落着几片银杏叶,偶有僧人提着僧袍走过,脚步声轻得像怕惊扰了这古寺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走累了,便在回廊下找个石凳坐下。看着往来的人们,有的捧着香烛轻声许愿,有的举着相机记录建筑的细节,还有的像我一样,只是静静坐着,听风吹过殿宇的声音。忽然明白,雍和宫的魅力从不止于“祈福”二字——它是红墙里藏着的历史,是梵音中裹着的宁静,更是让每个疲惫的人,都能寻得片刻心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离开时,烈日当顶。回头望,雍和宫的金顶在烈日中金光闪闪,香火的气息仍萦绕鼻尖。这两小时的时光,像一场意外的邂逅,让我在忙碌的过往里,悄悄接住了一份来自古寺的从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