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梓贺家长您好:<br>梓贺今天的作品课程是电叉车课程教学相关内容<br> 一、课程目标<br> (一)认知目标<br> 1. 明确叉车的核心功能,即在物流、仓储场景中实现货物的装卸、堆积及短距离运输,理解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br>2. 掌握叉车的基础结构组成,包括车身、车轮、动力装置、货叉四大核心部分,能清晰区分各结构的作用。<br>3. 理解课程涉及的机械原理,如皮带传动的动力传递方式、蜗轮蜗杆结构的“减速+自锁”双重特性,以及四边形易变形、三角形稳定性的结构差异。<br> <br></h3> <h3><br> (二)实践目标<br> 1. 能独立或小组协作,根据叉车的结构原理,完成小颗粒积木模型的搭建,确保各部件组装精准、功能正常。<br>2. 能在搭建过程中主动运用所学机械知识,例如通过调整皮带位置优化动力传递,利用蜗轮蜗杆结构实现货叉稳定升降,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h3> <h3>、课程难点<br> 1. 结构组装难点:叉车货叉与车身的连接部位需兼顾灵活性与稳定性,搭建时易出现货叉倾斜、升降卡顿的问题;蜗轮蜗杆结构的齿轮啮合精度要求高,组装偏差可能导致无法实现“自锁”功能。<br>2. 原理理解难点:皮带传动的“松紧度与动力传递效率”的关联的理解,以及蜗轮蜗杆“减速”与“自锁”的原理区分,对学生抽象思维要求较高,需通过反复演示和实操才能完全掌握。<br>3. 问题解决难点:模型搭建完成后,若出现动力失效、结构松动等问题,学生需自主排查故障点(如皮带脱落、齿轮错位),并找到解决方案,这对其逻辑分析和动手调试能力是较大挑战。<br></h3> <h3><br> <br>王梓贺:手部动作精准,小颗粒零件组装到位;能将三角形稳定性知识用于车身加固,介绍作品时清晰说明搭建思路和功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