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秋的北京,微风习习,清爽宜人。在此惬意时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携建校百年的馆藏瑰宝,隆重推出馆藏陈列现代中国美术展,邀您共赴一场艺术与历史的盛宴,更可透过镜头,定格作品与时光交融的美轮美奂。</p><p class="ql-block">踏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这场自建国以来规模斐然的名家美术珍品展,便如一部恢弘的视觉史诗在眼前缓缓铺展。</p><p class="ql-block"> 20世纪是中国美术演进的关键百年,中央美院始终深度参与其中,以推动者与引领者的姿态,见证并塑造着时代艺术的脉络。此次展览汇聚的正是美院历经岁月沉淀的珍藏——它们不仅是艺术家情感的凝练,更镌刻着鲜明的时代基因,成为我们触摸历史温度、感知时代脉搏的独特视觉影像。</p> <p class="ql-block">自北平艺专时期发轫,历经百年发展,美院及所属美术馆持续、有序地开展经典艺术品收藏工作。如今,馆内已坐拥各类藏品2万余件,足迹横跨古今、兼顾中西,全面覆盖各个美术领域。这些藏品不仅收纳了无数古今名家大师的心血之作,更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近现代中国美术,以及中央美院师生作品三大核心收藏序列,完整串联起美术发展的历史轨迹。</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观展选拍的部分作品与大家共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海滨》 吴法鼎 1914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描绘欧洲海滨风景的作品,中国美术馆藏有此幅作品的现场写生稿。居于画面中心的是一高耸巨大的石柱,吴法鼎称为“石将军”。从画面的技法和风格来看,画作是直接画法,刻画质朴,色彩偏厚,兼有学院派古典主义和印象派外光写生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吳法鼎是我国最早赴法留学的油画家,他是近代将西画法引入中国的先驱之一。回国后的吴法鼎积极投身国内的教育事业和洋画运动,是北京美术学校的首任教务长,在当时画坛影响巨大,但因其英年早逝,作品流传极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兰孔雀》 郑锦 1920年 绢本设色</p><p class="ql-block">郑锦早年留学日本,研习日本画,是中央美术学院前身北京美术学校的创校校长。他的绢本设色画《玉兰孔雀》,创作于1920年,是一幅内容祥瑞的祝寿题材作品,展现了一只孔雀栖息于玉兰花枝的生动场景。画中,孔雀羽毛色彩斑斓,与洁白清新的玉兰花形成鲜明对比,共同营造出和谐优美的画面氛围。在技法上,郑锦巧妙地融合了传统绘画的细腻笔触与现代艺术的平面化探索。既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展现了对新时代的期待和探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旗装女人像》 吴法鼎 1920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师曾像》 李毅士 1920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 此作品是目前极为罕见的李毅士先生创作的大幅油画肖像作品,也是中国油画的早期代表作。画中人物是民国初年北京画坛的领军人物陈师曾(1876—1923),他与鲁迅交往密切,曾建议齐白石“衰年变法”,与当时画坛、文坛的名流都来往密切,并广泛参与组织各类美术社团。</p><p class="ql-block">李毅士与陈师曾二人都在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后更名为北平艺专,即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任教,同时兼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梦白像》 李毅士 1920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此画描绘的是传统派中国画家王梦白的形象,他立于画幅正中,微微侧身,头戴黑毡帽,身着深灰色长褂,留山羊胡,左手夹纸烟,姿态从容。画面背景悬挂有一幅吴昌硕的篆书对联,左下角倚靠着五件卷轴。李毅士用细腻的笔触捕捉人物的神态与气质,画中升起的烟缕赋予了作品生动的生活气息,一位中国文人画家的形象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男人体正侧面速写》 徐悲鸿 1924年 纸本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风景》 王临乙 1928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华山长空栈图》 张大千 1930年 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乞妇》 王凯成 1932年 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纤夫》吴作人 1933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描绘了三位拉纤者的形象,他们赤裸着上半身,在烈日之下将河上的船拉上岸,展现了艺术家对劳动者的深切关注与同情,也反映了吴作人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去实践自己的艺术主张,这既是个人的艺术天性,更是一种时代的选择。</p><p class="ql-block">《纤夫》是吴作人创作的第一幅油画,此时他获得徐悲鸿的推荐前往法国学习,后转往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继续深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开会》吴作人 1933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松鹰》齐白石 1935年 纸本水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群力》 张安治 1936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群力》是张安治于1936年创作的油画作品,参加了教育部第二届全国展览会并获奖。作品描绘了一群工人在强烈日光下,同心协力推动矿车上坡的景象。张安治在这幅作品中展现了其对油画技法的精湛掌握。画中色彩鲜明,对比强烈,通过光影和肌理的细致刻画,传达出劳动者肌肤的质感和环境的艰苦。他的画风融合了中西艺术元素,既展现了西方油画的写实技巧,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性美。</p><p class="ql-block">张安治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以其独特艺术风格和社会责任感占据重要地位,他的作品也是以强烈的社会意识和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合内像》 秦宣夫 1939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这位气质优雅的西方女子,正是法国雕塑家王合内。当时秦宣夫与王临乙、王合内等好友都在重庆凤凰山居住,是抗战期间难得的一段安定时光。</p><p class="ql-block">1936年,王合内随丈夫王临乙来到中国,经历了抗战的颠沛流离和新中国的建设,在1950年代,王合内成为第一批加入中国国籍的国际友人。</p><p class="ql-block">创作这幅作品的艺术家秦宣夫是王临乙在法国的同学,是中国早期油画民族化道路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对江苏乃至全国的美术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钟馗》 徐悲鸿 1939年 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此幅《钟馗》创作于1939年6月21日的端午节午时,当时正值抗战,国难当头,身在南洋的徐悲鸿正在为抗日救国举办画展。五月初五为端午,这一天的午时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刻。阳代表正气、君子,可以驱除晦气、邪气。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钟馗》一作中的“以正胜邪”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画中钟馗背对观众,着蓝色长袍,红色腰带插有笏板,手持棕色折扇,回头观画外,头上着破乌纱帽,浓眉长须,侧视怒目,呈现一种坚定而愤怒的眼神。</p><p class="ql-block">作品中可以看出画家努力将中国画的线条与西画的造型明暗相结合,追求新意。而且,徐悲鸿笔下的钟馗不似出世的古人或神仙,而更像是一位身边的熟人。将神像现实化,借古喻今,这是他带给中国传统绘画的新思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布袋和尚》李可染 1940年 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 李宗津 1940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 孙宗慰 1940年 木板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家花园》 孙宗慰 1940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风景》 齐振杞 1940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蒙藏女子歌舞》 孙宗慰 1942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中的蒙藏女子们在戈壁滩上载歌载舞,她们穿着民族服饰,舞姿雄浑豪放,场面热闹非凡。这是一种叫做“锅庄”的娱乐性舞蹈,其藏语原意为“圆圈舞”。孙宗慰笔下的舞者衣袍飞舞,极力突出歌舞的动态,可见笔法的写意和造型的结合。画面色调明快通透,构图透视结合了中国绘画的平面性特点。</p><p class="ql-block">孙宗慰从敦煌石窟壁画中汲取营养,画出了真正有中国味道的西画作品,真正做到了徐悲鸿所言的:“不但要走出画室面向自然对景写生,还要到生活中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亲临前线指挥的彭德怀将军》 彦涵 1941年 黑白木刻</p><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上,彦涵以刻刀为武器,展现解放区生活与战斗的真实写照,成为“解放区木刻”的主要代表人之一。画面安排极富有象征性,中心的彭德怀手持望远镜、神色凝重地看向前方。后方的松柏铿锵有力,傲骨峥嵘,象征着彭德怀将军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和中华民族不屈的意志。画面刻制十分精细,人物形象写实,在当时的创作条件下十分难得。</p><p class="ql-block">1940年10月关家垴战役中,彭德怀不顾在日军炮弹的射程范围内的危险,坚持在战争的最前线指挥作战。这一历史瞬间被随军记者徐肖冰拍下并刊登在国内外报刊上。彦涵看到照片后深受震撼,以此为原型创作了此作。</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通过印刷等手段广为传播,在老百姓的争相观看中,彭德怀将军的英勇形象被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战胜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静物》 常书鸿 1942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双人肖像》 齐振杞 1944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揽镜》 王少陵 1946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立马》徐悲鸿 1947年 纸本水墨</p><p class="ql-block">从画面上的题跋铃印可以看出,《立马》是一幅赠予友人的作品,是徐悲鸿晚年艺术成熟时期的马画作品的精彩之作。</p><p class="ql-block">徐悲鸿的马汲取了西画焦点透视、光影明暗的技法,也汲取了中国传统没骨技法的营养,巧妙地将西方明暗造型的理念,转化为中国的笔墨语言,是他倡导的“中国画改良”的重要实践。徐悲鸿对于融汇中西的大胆尝试,也体现在其粗犷豪放又不失细致严谨的笔墨技法上。画马的鼻孔、胸肌,及骨关节等处,用细密严谨之笔,精勾细染。被风吹拂的鬃毛和马尾,或某些轮廓线,则用阔笔、粗笔,点浓墨或焦墨任意急速挥洒,充满着动感和气势。</p><p class="ql-block">徐悲鸿爱马、画马,他以马喻才,不仅将马与战争时事,和国家象征相联系,更是将马看作自己生逢乱世、命运多变的知心朋友与情感寄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平民食堂》 李宗津 1947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平民食堂》真实展现了20世纪40年代北平街头的平民生活的生动景象,观者可以从前、中、后三个层次对作品进行观看。前景处一位头秃、微胖的中年厨师正在灶台前烹制食物;中景处,穿着不同民国男性服饰的食客动作各异,或是伫立等待,或已端起碗进食;远景处则是北平的普通民居与特色建筑。这幅作品不仅反映了现实生活,而且从画面的三角形构图和对人物形象的描绘,可看出艺术家所追求的“创作性”。作者对于光线和空气的表现极为到位,很好地描绘出北平的蒙蒙晨雾之景。</p><p class="ql-block">此画完成于1947年,李宗津从国立北平艺专被调往清华大学营造系。此幅作品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家刘小东、喻红夫妇于2012年捐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雪里送炭》 艾中信 1947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艾中信是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之一,《雪中送炭》是他在1947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将写实与写意相融合的艺术风格。画面呈银白色色调,天与地浑然一体,西面中央,一队马拉货车沿着厚厚的积雪从远处的城楼徐徐驶来,驮载着寒冬之下百姓急需的木炭。作者将底层人民的劳动精神与雪景的壮美相结合,创作出一件时代佳作。</p><p class="ql-block">1946年,艾中信前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北方的雪景使作为江苏人的他既新奇又兴奋,进而激发了创作欲望。作品不仅展现艺术家对于普通民众生活的关注,更是抒情性风景画作的精妙呈现,体现作者探索同明度、不同色彩倾向中的多元与统一,体现出艾中信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融入西方油画技法的艺术探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改造二流子》 王式廓 1947年 套色木刻</p><p class="ql-block">此幅《改造二流子》最初创作于1943年,原为黑白木刻,1947年作者加工成套色木刻,作为年画发行,是延安美术的杰出画家王式廓的早期代表作品之一。此作描绘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边区展开的大生产运动中,为了增加生产而开展的“改造二流子”运动。所谓“二流子”,通常指农村中有家庭,但是没有生活目标、好逸恶劳的人。画面中的“二流子”畏缩在一旁接受来自同乡长辈及同辈们的批评和教育,而一旁的婆姨以一种不愿意面对且十分伤心的样子背朝观众依卧在碾盘上。</p><p class="ql-block">此作画面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动态感,人物面貌丰富,整体营造出了一种对立的紧张气氛。同时,作品表现了延安时期“改造二流子”运动的重要意义,反映了通过劳动改造社会落后分子的思想,重建新的价值观,进而推动树立社会新风、促进生产建设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秋收》 古元 1947年 套色木刻</p><p class="ql-block">《秋收》是古元创作于1947年的套色木刻。作品以人民劳作收获的场面为题材,兼具写实与浪漫主义风格。人物的错落分布加强了作品的节奏感,同时展现出秋收的过程。蔚蓝的天空下农人各自忙碌,金黄的麦田、悠哉的牲畜和田埂对岸长势喜人的庄稼,无不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此画采用阳刻法,以线条造型并巧妙运用了对比色,整个画面显示出明朗的调子,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习惯。</p><p class="ql-block">古元曾说“我总想表现人民的生活”,作品反映了他深深扎根于人民生活中的体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解放区的农民分得土地,生产热情高涨。《秋收》包含着人民对土地当家作主的喜悦,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宣传)了土地改革的具体效果。这件作品参加了1949年在北平艺专校内举办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艺术展览会”(第一届全国美展),并作为封面作品刊登于同年出版的展览同名画集《美术作品选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捉虱子》 冯法祀 1948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冯法祀是徐悲鸿在中央大学艺术系培养的首批学生之一。他在年轻时代就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主张,他于20世纪40年代的艺术创作体现了他在激荡的抗战年代所践行的艺术信念。</p><p class="ql-block">《提虱子》是冯法祀初探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抗战美术史上的一件力作。这件作品笔触稳健、不拘细节、纪实瞬间。画面中,赤裸上身站立的抗日战士,正在裤腰里捕捉着虱子,坑道近处披着外衣的老兵也正在一位消瘦的年轻战士的头上寻找着虱子。冯法祀以其独特的视角真实展现了前线士兵在战斗间隙的艰苦境况,赞颂了抗日战士不畏艰苦的抗争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东单小市》 齐振杞 1948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1948年的《东单小市》是齐振杞短暂艺术生涯中创作的经典之作,曾受到徐悲鸿的称赞。</p><p class="ql-block">出生于北京农村的齐振杞以其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细腻地捕捉了抗战胜利后北京东单市场交换紧缺商品的热闹景象,精准地描绘出了冬日北京的色彩与氛围。疏密妥帖的树木,灰色的天空和棕灰色的树干,东单的小树林与市场交织,各类人物形象交汇,从国民党军官到破落地主,从白人主妇到时髦女青年,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极具时代特色。画家的绘画技巧得到了充分展现,对衣着质感和人物动作的精确把握,彰显了艺术家对绘画深刻的认识和卓越的技艺。</p><p class="ql-block">《东单小市》不仅是齐振杞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全面描绘,也是他对现实主义的探索,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徐悲鸿对其“精之艺术家”的评价,对此幅“诚可称中国新绘画上一杰作”的赞许,证明了齐振杞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风景(夏日树荫)》 戴泽 1946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风景(夏日树荫)》是描绘了国立北平艺专校园一角的户外写生作品,生动地展示了太阳照射树木而投射下婆娑树影的景象,艺术家以写实的色彩如实还原自己眼中所见之景。</p><p class="ql-block">戴泽将写生作为一切创作的基石与途径,呈现出沉稳、静穆、自然的表现风格,将热情投入到描绘平凡生活和自然造化之中。</p><p class="ql-block">创作该幅作品的1946年,戴泽刚刚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应徐悲鸿之约北上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逐步确立了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路向。在此期间,戴泽深入北平的街头巷尾,持续关注着平民百姓的生活,创作了一批反映古都面貌和市井气息的佳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娃娃戏(年画)》 冯真 1948年 纸本印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居图》 黄宾虹 1948年 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特等劳动英雄李永像》 吴作人 1950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创作于1950年,是第一批为劳动英模造像的代表作。画家吴作人采用特写的方式,描绘了特等劳动英雄李永驾驶火车机车的工作场景。画面中,李永身着制服驾驶着机车,身体微微探出车窗,左臀支在窗框上,坚定地注视着前进的方向,身后年轻的司炉在紧张忙碌。机车侧面“毛泽东号”的标牌、机车的型号、李永帽子上的帽徽和左胸的徽章、左臀的红色袖标,都体现着李永作为毛泽东号机车长的特殊身份。</p><p class="ql-block">艺术家用笔肯定、潇洒,造型准确、生动,画面中没有突出光影,主要通过机车、人物、服装不同的色彩来营造画面氛围和节奏,透露着1950年代特有的清新、朴素的朝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群英会上赵桂兰》 林岗 1950年 绢本设色</p><p class="ql-block">此件作品原名《党的好女儿—赵桂兰》,是新中国新年画的代表之作。1950年9月25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和“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在京召开,劳动模范赵桂兰出席会议并得到毛主席的接见,此时林岗响应学院号召创作了这件劳模题材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此作品是首次表现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在一起的主题性绘画,作品的构图受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等古典主义艺术作品的影响。无论是横向展开的桌子还是桌子背后的人物组合都体现出这一点。作品上方一排排宫灯的描绘加深了透视效果。此后,类似的“向心式结构”对毛泽东题材的主题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该作品在第二届全国年画评奖中荣获一等奖,出版发行在百万份以上,将新年画创作推向了一个时代高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情意深》 蔡亮 1953年 纸本水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套马》 司徒乔 1955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套马》是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家司徒乔于1955年创作的大型油画作品,生动再现了天山的云雾间哈萨克牧人驾驭群马的场景。牧人与群马间形成动态对抗,充满力量与野性。同时,艺术家通过层次分明的空间布局,将近景的马群、人物与远景的山川有机衔接,并以粗犷而富有节奏感的笔触表现动物肌理和人物动作。</p><p class="ql-block">1942至1944年,司徒乔随“西北视察团”深入新疆等地写生,创作了一系列草原题材作品。这一写生经历让他得以近距离观察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并将所见所感转化为油面语言与创作题材。《套马》兼具写实细节与诗意抒情,既是对民族风情的生动记录,也体现了作者对艺术形式与技法的严谨追求,是研究20世纪中国边疆题材艺术的重要作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男社员》 魏传义 1955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男背像》 何孔德 1956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女大半身像》 全山石 1956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旅顺港内》 吴作人 1956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冼星海在陕北》 于长拱 1957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远方来信》 汪诚义 1957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起家》 詹建俊 1957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起家》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无数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开拓北大荒的时代图景。彼时,26岁的青年詹建俊刚完成“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学习,进一步精深了苏联传统作品写实绘画的技法。作品预示着新中国主题性油画创作的新篇。</p><p class="ql-block">横长的幅面上,一群垦荒青年迎着大风搭建帐篷安家。粗放的笔触画出荒草丛生,而初到荒地的青年显得势单力薄,画面最左侧白衣女青年略显纤弱的形象加强了这种对比,反衬出垦荒者的坚强和勇敢。风暴卷起的帆布帐篷在画面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它既是难以驯服地狂暴的自然的象征,也是青年垦荒者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写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苏联老人》 李天祥 1957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三陵雷雨》 艾中信 1958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1958年1月21日,十三陵水库修建工程破土动工,许多文艺工作者也参与其中,中央美术学院的部分中青年教师,也进驻到工地,艺术家艾中信正是其中一位。艺术家们除了与大家一起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担石子、推小车……还要进行紧张的创作,《十三陵雷雨》这幅油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的。作者在大雨中挑土,衣衫尽湿,回到帐篷当即绘制草稿,随后回到学校用一星期的时间完成作品,并带回工地展出。</p><p class="ql-block">这幅即兴之作是对那个年代劳动热潮的生动实录,有上方黑色的乌云中一道闪电划破天空,暴雨如注倾斜而下,而眼前的工地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紧张劳作的场景。作者使用了“全景式风景”的构图样式,近实远虚,对工地进行了宏观的摄取,用激昂的热情,捕捉到了最生动的视觉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母与女》 邓澍 1959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归国路上》 曹达立 1961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农村互助组组长》 董希文 1961年 木板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夯歌》 王文彬 1962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夯歌》是1962年王文彬在美院学习的毕业创作,也是他艺术生涯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经典作品。</p><p class="ql-block">作品特别描绘了女性打夯这一极具时代特色的活动,捕捉住了打夯的劳动瞬间。画面选取仰视的视角,人物形成一组放射状的斜线,给人以升腾的感觉。背景中群山的位置都在人物腰线以下,更增加了人物形象的高大感。色彩上,强调外光的效果。灿烂的阳光下,姑娘们身上彩色的衣服,经由地面的暖色反光,颜色更显透彻和轻盈。同时,艺术家使用勾线的方法,凸显出逆光中人物的轮廓线。整幅画作以明媚昂扬的笔调,勾勒出人民群众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p><p class="ql-block">作品于1962年参加文化部组织的“新芽”美展,马上引起美术界的注目,成为最能代表新中国建设的美术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乡的记忆》 袁运生 1962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亚非拉人民》 伍必端、靳尚谊 1963年 纸本水粉</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由伍必端和靳尚谊合作创作,描绘了毛泽东主席与亚非拉人民代表相聚一堂的情景。作品题材取自真实事件,即1960年5月,毛主席与非洲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会面的场景,反映了当时中国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维护世界和平的诸多努力。</p><p class="ql-block">从作品构图上来看,画面呈水平方向展开,同时向中心汇聚,所有人的目光聚焦在位于中心位置的领导人毛泽东身上,他们的目光充满着期盼、欣慰、喜悦和信任。无论是人物的安排还是色彩的运用,都错落有致,富有节奏和音乐感。整幅画端庄雅正,十多个人物既从容不迫地展开,又和谐统一地团结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英雄儿女》 黄权山 1965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夜间打靶》 佚名 1960—1970年代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傣族老大娘》 詹建俊 1977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朋友、亲人、领袖》 伍必端 1979年 木板套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红裙女人像》 罗尔纯 1980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骏马驰骋》 谭权书 1981年 木板单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一曼》 李宏仁 1981年 石版套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沂蒙山之一:给娘捎个信》 王沂东 1982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 喻红 1988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坐着的女人体》 靳尚谊 1988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女肖像》 张路江 1994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织女》 李化吉 1994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乡间生活三》 谢东明 1999年 布面油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次展览精选的珍品,皆是美院岁月沉淀的精华。它们承载着时代的珍贵记忆,既蕴含着艺术家的深厚情感,也镌刻着鲜明的时代基因——每一幅画作都是一次时空对话。我们仿佛穿梭于不同时代,亲耳聆听艺术家用画笔谱写的时代赞歌。这些作品既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更是鲜活的历史见证——无论是驻足细赏,还是举镜拍片,都能让你我在光影与色彩间,留下属于自己的艺术感受与时光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