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乐水山人</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601359</p> <p class="ql-block"> 好友说深圳有古镇,起初我是不大信的。这座以“速度”与“创新”闻名的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仿佛每一寸土地都被现代文明彻底重塑。在我印象里,深圳不过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而来,历史浅薄,文化单薄,何来“古镇”之说?岭南本就是古代流放之地,面朝大海,荒僻遥远,怎会有深藏于山野之间的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然而,当好友一再相邀,我终于动身前往甘坑。未曾想,这一趟旅程,竟让我在钢筋水泥的都市腹地,邂逅了一方遗世独立的田园秘境。</p> <p class="ql-block"> 清晨出发,车流如织,城市脉搏在喧嚣中跳动。车子驶入高速,不多时转入蜿蜒山路,窗外景色渐变。远处山峦起伏,近处溪水潺潺,河谷两侧绿意盎然,仿佛驶入了一幅水墨长卷。停车场旁,一条柏油小路通向深处,一侧是木栈道,沿溪而建,清风拂面,鸟鸣入耳。走过一块刻着“甘坑古镇”的巨石牌匾,一座高大的门楼赫然耸立——青瓦飞檐,雕梁画栋,门额上“甘坑”二字古意盎然。那一刻,城市的喧嚣戛然而止,仿佛一脚踏进了三百年前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 太阳正从山垭口探出半张笑脸,柔和的光线洒在青石板路上,泛着温润的光泽。沿着溪流而建的吊脚楼错落有致,木结构的屋檐下挂着红灯笼,门前花树掩映,几只白鹭掠过水面,倏然隐入竹林。这里没有车马喧,只有溪水潺潺、风过竹林的沙沙声,以及远处传来的几声鸡鸣。我忽然明白,这不仅是一处景点,更是一段活着的历史,一个客家文化的活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甘坑,原名甘坑客家小镇,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客家方言中,“坑”意为山间小溪,而此地曾有一条甘甜的溪流穿村而过,故名“甘坑”。明清时期,客家人从中原南迁,为避战乱,择此山清水秀之地定居,开垦田地,建屋立村,繁衍生息,终成一方聚落。</p> <p class="ql-block"> 步入古镇,首站便是甘坑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客家人的农具、服饰、生活用具,从犁耙到纺车,从凉帽到木屐,每一件都承载着先民的智慧与辛劳。最令人动容的是二楼的“凉帽展区”,色彩斑斓的客家凉帽整齐排列,据说这是客家妇女劳作时的标配,既遮阳又通风,轻巧实用。</p> <p class="ql-block"> 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得以“看见”客家人五次大迁徙的壮阔历程——他们翻山越岭,跋涉千里,将中原文化带入岭南,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扎下根来,开枝散叶。这份坚韧与执着,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离开博物馆,沿着青石板路缓步前行,两旁是修复后的客家民居,如今多改造成茶馆、咖啡厅、手工艺品店。有家刺绣铺前,一位老妇正低头穿针引线,手中的绣品是一对凤凰,针脚细密,栩栩如生。我驻足良久,她抬头一笑:“这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言语朴素,却道出了文化传承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是南香楼,一座建于清中期的闽南风格建筑,已有百余年历史。楼高三层,木雕精美,窗棂上刻着“福禄寿喜”字样,寄托着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登上二楼阳台,可俯瞰整个古镇风貌:红瓦连绵,白墙黛瓦,溪水如带,行人如织。若不是远处隐约可见的高楼轮廓,真以为置身于某个江南水乡。</p> <p class="ql-block"> 再往里走,是凤凰谷,一处融合徽派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园林秘境。四栋古宅依山而建,白墙黛瓦,马头墙高耸,庭院中假山流水,竹影婆娑。这里曾是富商宅邸,如今成为文化展览与非遗体验的空间。我恰好赶上一场扎染体验活动,亲子家庭围坐一堂,将白布折叠、捆扎,浸入靛蓝染缸,片刻后展开,竟是一幅独一无二的抽象画。孩子们兴奋地举着作品拍照,笑声回荡在庭院中。这种“可触摸”的文化,远比书本上的文字更深入人心。</p> <p class="ql-block"> 中午时分,腹中空空,循着香气步入美食街。甘味巷里,客家酿豆腐、艾粄、盐焗鸡、客家腌面等传统美食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 我们点了几款有代表性的客家菜,其中酿豆腐印象深刻,豆腐外皮微焦,内里嫩滑,肉馅鲜香,汤汁浓郁,配上一碗米饭,暖胃又暖心。艾粄则是用艾草汁和糯米粉制成,外皮翠绿,内馅甜糯,咬一口,春天的气息在口中弥漫。街边还有现烤鱿鱼、潮汕粉粿、古法甘蔗汁等小吃,一路走一路吃,竟也不觉饱足。</p> <p class="ql-block"> 午后,阳光正好,沿着山道登上文昌塔,顿觉视野豁然开朗:整个甘坑尽收眼底,溪流如玉带蜿蜒,古建筑群错落有致,远处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塔下是生态公园,湿地、农田、竹林交织,偶见白鹭低飞,野鸭戏水,一派田园风光。</p> <p class="ql-block"> 据说,甘坑小镇分为文化休闲区、农耕体验区、生态度假区等六大板块,将客家文化与自然生态完美融合,真正实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p> <p class="ql-block"> 若带孩子来此,小凉帽农场是必去之地。这里是亲子农耕体验区,孩子们可以亲手采摘蔬菜、喂养小动物、参与农事活动。农场以“小凉帽”IP为核心,打造了系列文创产品,从绘本到盲盒,从动画到舞台剧,让传统文化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延续。</p> <p class="ql-block"> 傍晚时分,古镇悄然换装。红灯笼次第亮起,暖光映照在青砖灰瓦上,仿佛为古村披上了一层温柔的薄纱。我漫步至水车广场,白天还是孩童戏水的乐园,此刻已化身为光影世界。夜幕降临后,V谷乐园的灯光秀准时上演,森林主题的投影在建筑立面流动,萤火虫般的光点在空中飞舞,梦幻而神秘。二十四史书院的湖面倒映着唐宋风格的建筑灯火,皮影戏在幕布后上演,光影交错间,千年文脉悄然流淌。</p> <p class="ql-block"> 我们坐在溪边的石凳上,静静看着这一切。远处传来孩童的欢笑,近处是情侣依偎低语,老人在树下对弈,茶馆里飘出古琴声。这一刻,我忽然理解了“古镇”的意义——它不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生活的延续。在这里,传统没有被封存在博物馆里,而是融入日常,成为人们呼吸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甘坑的魅力,正在于它的“不纯粹”。它不是一座被时间遗忘的孤岛,而是一个在现代语境中重生的文化空间。你可以穿汉服拍照,体验非遗手作,也可以坐在咖啡馆里刷手机;你可以听皮影戏,也可以看现代光影秀;你可以品尝传统酿豆腐,也可以来一份冬阴功火锅。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并不突兀,反而显得自然和谐。它告诉我们:文化不必是沉重的包袱,也可以是轻盈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 曾经在深圳工作、生活若干年,直至此次踏入甘坑古镇,才真正对客家文化有了深刻体认。客家人并非籍贯概念,而是一种坚韧的族群精神。他们原是中原南迁的汉族民系,历经迁徙,聚居于山地丘陵,形成独特语言与围屋聚落。在甘坑,一座座炮楼围屋诉说着聚族而居、团结自保的历史;客家蓝衫、凉帽、山歌与酿豆腐,皆是文化传承的印记。与潮汕人重商、广府人近水而居不同,客家人崇尚耕读传家,重视宗族与教育。他们不占平原,却以勤勉开山立业,以文化固本培根。此行方知,客家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在漂泊中坚守、在困苦中奋进的民族品格。</p> <p class="ql-block"> 夜色渐浓,我们方踏上归途。回望甘坑,灯火如星,静谧而温暖。这座藏在深圳腹地的客家古镇,像一位隐居山林的智者,不争不抢,却自有风骨。它用三百年的时光,讲述着一个关于迁徙、坚守与传承的故事。而今天,这个故事仍在继续……</p> <p class="ql-block"> 曾以为深圳只有未来,未曾想它也有过去。甘坑古镇,不仅是一处旅游目的地,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这座城市的文化纵深与精神厚度。它提醒我们,在追逐速度与效率的同时,也别忘了停下脚步,回望来路,感受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温度与诗意。</p><p class="ql-block"> 探访甘坑,是一次身体的旅行,更是一场心灵的归乡。</p><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笔记修改于2025年9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