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厨房里的月亮

韶华催老楠之爱

<p class="ql-block">  中秋的脚步近了,偶然间看到人家在做手工月饼,幼时的一副画面霎时就展现在眼前:泛黄的油纸被小心翼翼地铺展,晕开一圈温润的光泽,那枚月饼便从中央探出头来,金黄的饼皮上,印花纹理清晰如昨。一股熟悉的、温暖的甜香,仿佛被这光景唤醒,丝丝缕缕地在这方寸间漾开。我想起在旧厨房里,爷爷的手虽粗粝得像老树皮,却极轻巧地捏着模子,在面团上一按——就是一个月亮,圆得没有一丝缺憾。</p><p class="ql-block"> 每每这时候,“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的调子自己就从心里浮起来,带着灶火的暖意。那时我总蹲在一旁,看火焰舔着锅底,把爷爷花白的鬓发映成金色。他会把第一个烤好的月饼掰开,热气扑腾起来,模糊了他的眼镜片也不管,兀自对着月饼吹气,直到不烫啦可以食用时才作罢。馅儿是豆沙的,掺着冰糖渣,咬下去会轻轻一响,像童年某个夜晚嚼碎的星光。每年每年,都是我先吃馅,他啃皮,但最后他总说:“崽老倌剩下的最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月饼精致得像工艺品,却再没有哪只月饼需要我踮着脚从模子里磕出来。所谓童年,大概就是那个永远油汪汪的厨房,有个老人用全部耐心,为你把时光烤得又甜又烫。而歌谣的后半截,要等自己也长出白发才明白——原来我啃不动的月饼边,才是爷爷最甜的月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