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远方的温柔

水仙

<p class="ql-block">  今年,家里有两盏灯同时亮起:大宝上了大学,小宝通过小艺考进广舞戏(旧称)。</p><p class="ql-block"> 同样是“报到”,却像两段风格迥异的短片——一部是十分钟的利落剪辑,一部是六小时的慢镜头长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宝的学校,车位足、流程顺,孩子进去十分钟就发来“搞定”的表情包。我笑着收起手机!</p><p class="ql-block"> 8月30日,小宝报到。校门一开“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瞬间把我这个当了二十多年高中班主任的“老司机”打回新手。</p><p class="ql-block"> 在校园附近排队近两个小时,终于进了校门,志愿者让我把行李放下,小宝烈日下守着行李,我一直被热情指路,“前面有位!”有经验的看见有位置就停车,我没“经验”,结果一路被“导航”直接送出校门。两小时绕学校两圈,最后还是违停,30分钟烈日步行进学校。那一刻,我不再是“戴老师”,只是一个普通的、找不到车位的爸爸。</p><p class="ql-block"> 更懵的是“××通”。我以为是交通卡,爽快配合,到手才发现是多出来的第三张电话卡。“必须办吗?”“嗯……办了方便。”回答像棉花,软,却堵!</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送桌子。校门森严,我进不去,我在门外,她在门内。(当时有个牛逼哄哄的冲进去了)只能隔着铁栏看女儿提着大袋子,小小背影被阳光拉得老长。我拍了一张照片——画面里,她往里走,我往外看。我笑在脸上,疼在心头!</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来,我第一次站在“家长”这一侧,才真正读懂当年家长给我发的那句:“戴老师,孩子住校第一晚,我失眠了。”</p><p class="ql-block"> 我深知,每所 busy 的学校都像一列高速动车,怕停,怕慢。可教育这门活儿,终究慢工出细活。可否这样:</p><p class="ql-block">1. 车位预告:像电影院“余座”显示屏,提前半天发布“校内车位实时看板”,让远道而来的家长少绕两圈。 </p><p class="ql-block">2. 卡片透明:凡“自愿”,先给“确认回执”,写清用途、费用、注销方式;家长签完字再办理,把“含糊”变成“清楚”。 </p><p class="ql-block">3. 背影工程:报到次日,允许家长一次“限时补送”,志愿者代搬,家长不进宿舍,东西直达寝室楼。既守纪律,也暖人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做了20多年班主任,我始终坚持:“幸福的老师像太阳,照到孩子心里暖洋洋,也照到家长的失眠夜里。”每次接班,我都给家长写一封“可见光”书信——“从此,手机相册里会有你家孩子的一张笑脸; QQ、微信、美篇,会在24小时内送达;若有一天您突然心慌,请直接私信我,我给您一张‘现场照片’当安眠药。”我也曾写过不少关于班主任的文章,《眷眷》是有学生、家长、老师、班主任各一篇。有兴趣的在我的朋友圈出门左转可以找到。</p><p class="ql-block"> 很多家长笑称:“娃在戴老师班上,重新找到了上幼儿园的安全感。”今天,我也期待:“看到孩子笑着吃饭、安静自习、甚至低头系鞋带的瞬间,看到‘职业教育’写成了‘爱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大宝的十分钟,是青春的起跑;小宝的六小时,是成长的入场券。也愿我自己——一个常年站在讲台上的班主任——永远记得今天隔着铁栏的滋味:</p><p class="ql-block"> “家长不是学校的客户,是同事;我们共同的合作项目,叫‘让孩子被温柔以待’。”教育学家杜威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p><p class="ql-block"> 那么,就让我们的生活,从一张清晰的流程图、一句明确的答复、一张隔着铁栏的笑脸开始。</p><p class="ql-block"> 下一次,如果学校允许,我仍愿意只把桌子送到楼下,然后挥挥手——因为我知道,在你转身的那一秒,太阳会照过来,而你,会被温柔以待。</p><p class="ql-block"> 愿那所被锣鼓声淹没的学校,能在下一次开学时,把锣鼓换成清晰的广播,换成明确的指引,把“人山人海”变成“人情山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