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中见禅,人生三见

杨银论(霞浦)

<p class="ql-block">一方老木,在时光的打磨里褪去了锋芒,却在匠人手中焕生出别样的禅意。那凹凸的纹理是岁月的褶皱,镂空的轮廓似天地的框景,佛与徒的木像在其中伫立,无声地诉说着“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的人生真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见自己,是向内的修行。木佛低垂的眼眸,似在观照内心的澄明。人生于世,总在喧嚣中奔忙,若不常回头看看自己,便容易在洪流中迷失。就像这木雕里的修行者,于方寸木间叩问本心,在每一次对自我的审视中,剔除浮躁的杂质,让灵魂的轮廓愈发清晰。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在深夜的独处里反思得失,在失败的阵痛中叩问初衷,每一次与自己的对话,都是一场修行,让我们在认清自己的局限与渴望后,更坚定地走向属于自己的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见众生,是向外的慈悲。木徒虔诚的姿态,是对众生的共情与关怀。天地间的生灵,各有各的悲喜,各有各的困顿。当我们学会放下自我的执念,将目光投向他人,便能在他人的故事里看见生活的百般模样。就像这木雕中,佛与徒的对望,是智慧与向善的交融,是对众生疾苦的悲悯。在现实里,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次真诚的倾听,一份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见众生”的修行。它让我们懂得,个体的价值在与他人的联结中愈发厚重,生命的意义在对众生的关怀中愈发绵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见天地,是向上的敬畏。那包裹着佛与徒的木之轮廓,似山似谷,藏着天地的辽阔。人在天地间,不过是一粒微尘,唯有心怀敬畏,方能在自然的伟力与世界的浩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这木雕的巧思,恰是将人置于天地的语境下,让我们看见自身的渺小,也看见天地的无垠。于是,我们学会了谦卑,学会了顺应,学会了在天地的规律中寻求发展,在自然的馈赠中感恩前行。无论是对山川湖海的珍视,还是对日月星辰的仰望,都是“见天地”的修行,让我们在敬畏中懂得取舍,在辽阔中拓宽格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方木,一佛一徒,便是一场人生的修行。见自己,让我们清醒;见众生,让我们温暖;见天地,让我们辽阔。这修行没有终点,唯有在日复一日的体悟中,慢慢悟,慢慢见,让生命在三见的轮回里,绽放出愈发通透的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