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男声独唱《草原牧歌》</p>
<p class="ql-block">张奎民</p>
<p class="ql-block">夜风拂过松花江畔,音乐厅的灯光如星子般点亮了夏夜。当第一个音符从舞台中央升起,仿佛有一匹骏马踏着月光奔腾而来。张奎民站在聚光灯下,一袭深色长袍,嗓音浑厚而悠远,像从草原深处吹来的风,带着青草香和牧人的思念。《草原牧歌》不是简单的歌唱,是一次灵魂的放牧——歌声掠过山丘、穿过羊群、跃过溪流,把人带回那片无垠的绿海。那一刻,哈尔滨的夏夜不再是城市灯火,而是被染成了辽阔的草原晚霞。</p> <p class="ql-block">二胡齐奏《战马奔腾》</p>
<p class="ql-block">弓弦一拉,万马嘶鸣。十位演奏者齐刷刷扬起琴弓,二胡的双弦仿佛化作了战马的四蹄,在音符的草原上狂奔不息。这不是温柔的倾诉,而是铁血与豪情的迸发。马蹄声由远及近,踏碎寂静,冲锋号角在高音区骤然响起,令人屏息。有人闭眼,仿佛看见黄沙漫天,旌旗猎猎;有人微微前倾,像是随时准备跃上马背。这曲《战马奔腾》,不只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场听觉的征战,把哈夏的舞台变成了古战场,也把观众的心,拉进了那奔腾不息的岁月洪流。</p> <p class="ql-block">男声独唱《母亲》</p>
<p class="ql-block">李智钰</p>
<p class="ql-block">一束柔光打在舞台中央,李智钰轻轻开口,声音像一缕晨光,照进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母亲》没有宏大的编曲,只有钢琴伴奏如心跳般低语。他唱得克制,却字字入心。“你静静的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台下有人悄悄抹泪,有人低头沉默。在这个喧嚣的夏夜,这首歌像一场温柔的雨,洗去了浮躁,让人想起厨房里的灯光、衣领上的针脚、电话那头永远不变的“我没事,你忙吧”。母亲从不喧哗,却始终在生命里回响。</p> <p class="ql-block">器乐合奏《金蛇狂舞》</p>
<p class="ql-block">锣鼓一响,全场精神为之一振。《金蛇狂舞》如一道闪电劈开夜空,琵琶跳动如蛇行草间,笛声婉转似风穿竹林,大鼓一锤定音,仿佛天地都在应和。乐手们配合默契,节奏越来越快,音浪层层叠起,像节日的烟花一簇接一簇地炸开。这是属于中国的欢腾,是街头巷尾的锣鼓声,是庙会市集的热闹气息。观众忍不住跟着节拍拍手,有人嘴角上扬,有人脚尖轻点。这一刻,音乐不再是艺术,而是血脉里的节庆基因被唤醒。</p> <p class="ql-block">器乐合奏《龙腾虎跃》</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金蛇狂舞》是民间的喜庆,那《龙腾虎跃》便是民族的气魄。鼓声如雷,号角长鸣,整个乐团像一头苏醒的巨龙,在旋律中腾空而起。打击乐手挥汗如雨,每一次重击都像敲在人心上;弦乐如云随行,管乐似风助势。龙在云中翻腾,虎在山间咆哮,这是力量与尊严的合奏,是五千年文明的回响。当最后一个音符如惊雷般落下,全场寂静一秒,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那是对文化的致敬,也是对精神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器乐合奏《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p>
<p class="ql-block">旋律响起时,许多人会心一笑。这是一首带着时代印记的歌,却在今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民乐改编后的版本更加昂扬,二胡与笛子交织出希望的田野,大提琴低音铺就坚实的道路。它不只是回忆,更像是一次庄严的宣誓:我们曾走过泥泞,也必将奔向光明。台下有白发老人轻轻哼唱,也有年轻人专注聆听。音乐跨越代际,把不同年龄的人连接在同一段旅程上——那条大道,仍在延伸。</p> <p class="ql-block">女声独唱《在中国大地上》</p>
<p class="ql-block">她站在舞台中央,一袭红裙如霞光初照。歌声一起,便如春风拂过万里河山。“在中国大地上,到处流淌着奔放的歌……”她的声音宽广而深情,像一条大河,从雪山流向大海。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每一段旋律都映照山川。这不是简单的赞歌,而是一次深情的巡礼——走过北方的麦田,南方的稻浪,西部的戈壁,东部的港口。歌声里,有土地的厚重,也有人民的笑脸。当最后一个高音稳稳落下,掌声如潮水般涌来——那是对这片土地最真挚的告白。</p> <p class="ql-block">唢呐独奏《山村来了售货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唢呐一响,全场笑了。这曲子太“接地气”了——欢快的节奏,俏皮的滑音,仿佛一个售货员挑着担子,笑呵呵地走进山村。唢呐声像在说话,一会儿模仿叫卖,一会儿又学孩子欢呼,活灵活现。台下老人听得眉开眼笑,年轻人也忍俊不禁。这不只是乐器的炫技,更是一幅生动的乡土画卷:物资流通,生活改善,山村不再闭塞。一曲终了,掌声中夹杂着笑声——原来,最动人的音乐,就藏在最平凡的日子里。</p> <p class="ql-block">花为媒《洞房赞》</p>
<p class="ql-block">丝竹声起,一对彩衣演员轻步登台。虽是选段,却已满是喜气。唱词俏皮风趣,曲调婉转动人,“菱花镜里照新人,一对鸳鸯配成双”,字字句句都是对美好姻缘的祝福。评剧的韵味在这夏夜里格外清亮,像一盏红烛,照亮了传统戏曲的温婉之美。台下情侣相视一笑,老人点头称好。这一刻,不只是看戏,更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婚礼,感受着中国人对“成双成对”的永恒向往。</p> <p class="ql-block">男声独唱《最美不过夕阳红》</p>
<p class="ql-block">灯光渐暖,如黄昏洒落。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深情。“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这首歌像一杯温茶,暖了心,也静了时光。台下不少银发观众轻轻跟着哼唱,眼中泛着光。这不是对衰老的叹息,而是对岁月的礼赞——那些皱纹里藏着故事,白发中盛着荣光。当音乐缓缓流淌,整个剧场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余晖。原来,最美的风景,不在清晨,而在回望时那一片宁静的晚照。</p> <p class="ql-block">评剧金沙江畔《这几天瑞红军渡过金沙江》</p>
<p class="ql-block">鼓点急促,唱腔铿锵。舞台上虽无江水,却仿佛听见波涛汹涌;虽无战火,却似见红军奋勇前行。演员一声高唱:“红军渡江破天险,星火燎原势如虹!”字字千钧,令人动容。这是历史的回声,是信仰的力量。台下有人正襟危坐,有人轻声跟念。一曲虽短,却如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们在和平的夏夜,依然记得,那条被热血染红的江,和那些走向黎明的背影。</p> <p class="ql-block">包公</p>
<p class="ql-block">幕布微动,一声“威——武——”划破寂静。他身着黑袍,面如冠玉,额上一轮明月,缓步登台。虽无唱词,仅一个亮相,便镇住全场。包公,不只是一个角色,更是一种象征——公正、威严、不畏权贵。他站在那里,仿佛时间都为他静止。台下无人喧哗,连呼吸都轻了几分。这一刻,戏曲不只是娱乐,更是一场关于正义的庄严仪式。</p>